从「小白兔·贝丝安」到「钮祜禄·贝丝安」——讨好型人格的自我救赎之路

要说两个月,哪部剧最引人瞩目,哪部剧最让人牵肠挂肚?

那非得是《致命女人》莫属。

打开微博豆瓣,或有人嗑得飞起,或有人激情辱骂。

一集一投票,各角色拼死拼活,只为争得C位出殡名额。

大结局一出,在线网站服务器都直接撑爆,借势喜提热搜。

一集一爆点,三渣男轮流作大死,也是把观众仇恨值拉得稳稳的。

但今天,晓梦不想多给渣男眼神。

让我们来谈谈作为绝对主角的三位“致命女人”,和她们受到的争议。

《致命女人》个人成长专题探讨

专栏内容

针对前段时间热播大剧《致命女人》,青青莲子隔热成长营的导师们在刷剧同时发现了很多和学员们相关的成长话题。
所以,我们近期特别展开《致命女人》个人成长专栏内容,跟大家一起在回忆剧情嗨点的同时,探讨生命与成长的课题。
今天是第一期:
从「小白兔·贝丝安」到「钮祜禄·贝丝安」——讨好型人格的自我救赎之路
大结局一出,若论谁是本剧MVP,非贝丝·安莫属。
得知女儿真实死因后,黑化进度条瞬间飙满。买枪,卸子弹,联手家暴妹设套,一气呵成。
这决断力,这谋略值,任谁看到都要瑞思拜!
但,剧集播出过程中,最受争议的也是她。
原因很简单,最开始的贝丝·安,实在是太怂了!
贝丝是一个端庄得体、贤惠体贴的家庭主妇。60年代的美国大多数家庭模式,还是由父权文化主导,贝丝的婚姻也不例外。
她甘愿为丈夫放弃弹钢琴的兴趣,并认为在家里替丈夫端茶送水、洗衣做饭是一个好妻子的职责。
即使邻居告诉她亲眼看见她的丈夫有外遇,贝丝也会否认现实说是别人看错了。
剧中贝丝的女邻居提到了一本书《女性的奥秘》,作者贝蒂·弗里丹在书中写道:“只有病态的或不成熟的社会才会选择使妇女成为家庭主妇,而不是成为人。
这个小细节为贝丝后来的选择和命运埋下了伏笔。
如果在一个时代,全社会都告诉你,一个女性的价值就是在婚姻中做一个贤妻良母。身为女性,你是很容易就接受自己的意义就是依附于丈夫的。
贝丝安作为妻子和母亲的社会角色塑造出来的快乐、满足、幸福的家庭主妇的形象限制了她自身人格的发展,使贝丝自幼就产生了把自己的一生寄托于家庭和婚姻关系的意识。
面对女儿意外死亡、丈夫出轨,她依然能对生活佯装满意。
将社会标准完全内化成自我实现的价值,是一种不合理信念,只会让你离自由越来越远。
贝丝安想要挽回丈夫,她隐瞒身份去接近老公的情人,结果两人成为了闺蜜。
贝丝安宁愿不停地编造谎言,也始终不愿意离开丈夫,因为她必须维护自己从小“当妈妈”的梦想的圆满。
因此观众对她的处境深感同情,但又对她执迷不悔地维护破碎婚姻的表面关系感到愤懑。
她希望得到自己理想中的幸福,过分执着于社会为万千女性勾画的美好生活的标准——有一个看起来幸福的家庭,老公夸赞她是一个好妻子。
但事实上,如果婚姻已经是你痛苦的来源,幻想希望只会让你与真实的幸福失之交臂。
这种残忍的乐观性,往往会让生活陷入僵局。
我们不难看出,贝丝安是讨好型人格的典型代表。
她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出自于自己的喜好和愿望,而是出自于丈夫的需求、社会的评价。
讨好型人看似都非常“可爱”,他们总是平易近人、亲和友善、乐于助人,对别人的要求几乎都“有求必应”。
但这群“可爱的人”生来却像被女巫下了诅咒一般:
他们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只能压抑自己;
他们不敢当面拒绝,不敢当面发脾气,他们掉进了他人期望的牢笼中,不能做自己。

讨好型人格有哪些特征?

英国心理学家雅基·马森把这类表现叫做“可爱的诅咒”。

她认为,讨好型人格最显著的特征有三个。

01

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

雅基·马森就是一个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她在《可爱的诅咒》这本书中分享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有一天,她和丈夫参加表侄女的生日聚会。在聚会上,她不小心摔了一跤,伤到了胳膊。
她不想因为自己受伤,而把温馨的聚会搞砸了,所以她若无其事地站起来,表现得好像一点儿事儿都没有。不仅如此,她还带着伤,继续跳舞。
这还没完,她为了不破坏孩子的假期和朋友的约会,在接下来的10天里,她仍然用受伤的胳膊开车、划船、做各种事情,直到把答应别人的事情都做完了,自己才去医院检查胳膊的伤情。
总是一如既往地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这是讨好型人格的典型特征。

02

始终把友善待人作为唯一的行为标准

讨好型人格还喜欢把友善待人作为一个“金科玉律”去执行。
这会给他们带来一种“假想的”安全感,他们觉得这样做会得到大家的喜爱和肯定,最起码他们不会陷入麻烦。
因为他们对每一个人都很亲切友善,他们几乎照顾到了每一个人,他们很少拒绝他人,很少让他人失望。

03

在公众场合,总是尽量地避免争吵和冲突

很多讨好型人格都是“愤怒逃避者”。
他们害怕与他人起冲突,经常避免在公众场合抱怨和争辩,以免遭到他人异样的目光。
当遇到对自己不利的情况时,他们也很少“奋力反击”。
比如说投诉餐厅服务不好、去商店退货、要求他人立即停止做某件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等等,有人甚至为了避免让对方不高兴而不敢分手。
如果想用一句话来判定一个人是不是讨好型人格,你只需要去观察,如果在沟通中我们强调了别人的需求而忽视了自己的,照顾到别人的感受而没有照顾到自己的感受的人,就是讨好型的人、讨好型的应对模式或者讨好型的人际互动的姿态。

讨好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那么这种人格是的形成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01

原生家庭的影响

首先,讨好型人格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
父母对他们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他们满足父母的需求、表现出父母期望的样子时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和赞赏,他们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安全的,是不会被抛弃的。
当他们违背父母的需求和期望的时候,就会被父母大肆的否定,批判,甚至是打骂。
对于幼儿而言,父母无疑是他们心目中最大的权威,并且他们的生存与安全感是完全来自于父母。
所以他们会对此形成很大的心理阴影,为了逃避或不再受到这种被父母否定或打骂的痛苦,他们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感受
在他们既没有迎合父母的期望也没有违背父母期望的时候,他们也很少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
一个幼儿是很难独自面对和承受自己的孤独感的,这个时候他就会刻意的想去做些什么来迎合父母的期望和需求,从而能够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赞赏。
久而久之,这就形成了他的一种习惯,甚至他会逐渐的把父母的需求“内化”为自己的需求,因为在他的认知里:满足了父母的需求就等于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而这也成为了他对今后所有亲密关系的认知蓝本:
我是没有价值的,我是不值得被爱的,真实的我无法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关注。只有当我不断地满足别人的需求和期望的时候,我才能获得别人的关注和爱。

02

认为获得别人喜欢只有“讨好”这一条路径

第二个原因在于,在“讨好者”的认知中,对于获得别人的认可与赞赏的途径,只有“讨好”别人这一个方式。
“讨好者”的内在与心态太过的无力和空虚,他们从一开始就直接忽略了他们其实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做出成就,提升自己的能力等这些方式来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认可。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讨好者”是很懒惰且不求上进的,他们就和那些幻想着通过买彩票发大财然后衣食无忧的人一样。
在他们看来,“讨好”别人是获得别人认可的最容易的途径,你只需要多说几句好话,装出善良无害的样子别人就会认同你了,别人就会夸奖你了。
但是像这种廉价的认同与赞赏不过是用来填补他内心一时的空虚和不安全感,因为廉价,所以来的容易,去的也快。
醉心于追逐这种廉价的认同和赞赏,只会令“讨好者”越来越依赖和沉迷于那内心的空虚得到暂时满足的假象之中而无法自拔。

03

这是他们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无法分割

第三个原因是:“讨好行为”已经成为了讨好者的一种习惯,成为了他人格模式的一种。
“讨好者”——已经成为了他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成为了他潜意识里对自己的定义。
这一点其实是大多数人的心理或认知问题很难被改变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在我们的意识层面,是我们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认知习惯等构建成了人格模式。
我们的人个模式一旦形成就会变得十分的稳固,因为人个模式将我们的各种习惯和行为等等全部联系并且杂糅在了一起。
在我们的认知层面中,我们即便只是想改变人格模式中一个非常小的点,那感觉起来却是我们要将自己全盘否定,我们要将自己的整个人格模式全部改变。
但我们要意识到,这种自我认知只是我们意识层面对自己的一个固化的定义,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自我”,也不存在你改变了身上的某个习惯某个点你就不是你了这回事。
固化的自我认知只是为了维持我们的情绪、思维、意识等保持在一个稳固的、不会轻易崩溃的状态中。
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能明白,坚持固化的自我认知实际上是对自我的限制,同时我们也完全可以改变我们身上的任何方面,这并不会影响我们“是谁”。
那么,讨好型人格的人就只能一辈子活在「成就别人、委屈自己」的阴影里么?
并不是!姐妹们,你看钮钴禄甄嬛·贝丝安,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自救代表」啊~
在剧中,前半段对贝丝安有多心痛,后半段对她的复仇之路就有多酣畅淋漓。
我们一起结合她的成长曲线图来看贝丝安的个人成长经历:
  • 放弃梦想:照顾家庭;
  • 孩子死亡:通过加倍付出补偿自己的内疚;
  • 买房:老公想离开让他有负罪感的老房子,她不想,但还是答应了;
  • 听说老公出轨:屏蔽自己的感受,在邻居和她确认、安慰的过程中,依旧欺骗自己;
  • 会面小三:全程也保持着微笑和尊重;
  • 改造自己:面对小三追求自己梦想的鲜活人生,贝丝安开始思考自己的梦想;
  • 小三怀孕:依旧考虑、孩子、小三、老公更多,编造谎言自己得癌症,以保证所有人大完美的结局;
  • 发现孩子死亡真相:所有的付出,不成巨大的恨,决心杀了老公;
  • 复仇计划:给老公一把没有子弹的枪,完成渣男与家暴男的双杀;
  • 卖房:找到了自己存在价值,做忠于自己的选择,帮小三养孩子,实现做好妈妈的梦想。
一开始的贝丝·安很明显就属于美国当时还未有独立意识的典型女性代表,有着传统的女主内式的婚姻态度和女性态度,生活重心全部围绕着丈夫和家庭而展开,虽然年轻的时候追求过艺术(钢琴),但因为丈夫的一席话就轻易放弃。
但在一些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贝丝·安的骨子里,依然存在着独立意识的。其中,当面对质邻居家暴男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跳出贝丝·安的个人情况,环看整个美国五六十年代的大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贝丝安这条线简直是女性崛起的代表作。
美国的五六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活跃和开放的时代。
二战后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的美国,尤其以东海岸的纽约为首,各种思潮不断交汇碰撞,包括种族运动、反战(越南/朝鲜)思潮、反文化运动等各类民权运动层出不穷。
与此相呼应的,是美国第二波女权主义的诞生和兴起。
早在1949年,法国女权主义者西蒙·波伏娃发表了作品《第二性》被新一代女性奉为经典,书中所提及的“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而是后天才成为女人的对包括美国在内的第二次女权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美国女性的独立和平权意识进一步得到长足发展,在政治、经济、商业、甚至文化领域上谋求更平等的待遇。
其中不乏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女性平权运动家(如简·雅各布)、文学家(如哈珀·李,著有《杀死一只知更鸟》获1961年普利策奖)、政治活动家葛罗莉亚·玛丽·斯坦能(Gloria Marie Steinem)(70年代创办的《Ms.》杂志在女权主义运动中竖起旗帜)……
更别提1964年获得普利策奖的贝蒂·弗里丹,她所写的《女性的奥秘》一经出版便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
她将家庭比喻为“舒适的集中营”,描绘了女性面临的“无形的困扰”,号召妇女冲破家庭的束缚走向社会,结束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罗布及其对妻子的标准要求,就是贝丝·安所面临的“无形困扰”。
这个年代的女性其实是非常有活力的,不仅知道自己的个人价值,还有勇气走到街头去争取自己的权利。
她们和开始时的贝丝·安完全不一样,她们不管文化程度如何,都坚持个人经济独立,勇气尝试新事物和走到社会活动中去,敢于追求被社会认为是不稳定或不现实的梦想(歌手),而且非常主动地争取机会。
相比起爱情,她们把事业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更高的位置。
邻居希拉和April,是切实受那一年代女权意识萌芽影响的人,但贝丝不是。
为了家庭,她放弃自己爱好,不再买新衣服,每日洗衣做饭。
因此她对于比她更独立清醒的希拉心怀敬佩,也很难拒绝April这样有活力和事业心的女孩。
在对方身上,贝丝·安看到自己本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April的引导之下,贝丝·安慢慢走向一个令人非常惊喜的方向,独立意识逐渐苏醒的她,意识到身为一个女性,其实有着更多的生活选择。
贝丝·安对丈夫态度的缓慢转变,就是她独立人格慢慢形成的过程。
那么,如果你的生命里没有出现像April这样令人又爱又恨的人,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正在沦为或已经沦为讨好型人格时,又该如何自救呢?

01

停止讨好任何人

从现在起,不再讨好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人。
没错,是任何一个人。
我知道现在的你已经在心中不住的盘算并给自己找借口:
  • 我还指望老板给我发工资,我不能停止讨好他;
  • 我很爱我老公,万一我不再讨好他之后他离开我了怎么办?
  • 我现在只有XX这一个闺蜜,我不讨好她了岂不是会变得非常孤独?
你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你对于“不讨好别人”的定义理解是错误的。
你以为不讨好别人就是完全走向讨好的反面,不讨好别人就是对别人冷若冰霜,就是对别人没有耐心,就是不再帮助别人。
不是的,不讨好别人的意思是说你要用一种正常的方式去和别人交往。该笑还是笑,该帮忙还是帮忙。
只不过是你该表达愤怒的时候就表达愤怒,该拒绝的时候就拒绝。你只是不再像以往那样再摆出低姿态讨好别人了而已。 
不要担心你会因为这次尝试而失去很多,事实上这并不会对你的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
因为这个尝试带给你的回报比你现在拥有的这点东西要丰厚的多。
当你是一个“讨好者”时你所建立的一切人际关系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无效的,因为你是一个讨好者,别人都不会把你当回事,这样的人际关系根本不会在未来带给你什么实质性的利益或帮助。 
你首先得拥有放弃无用的东西的勇气,你才能获得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果断和能力。 

02

培养内心的充实感与富足感

讨好者一切讨好行为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内心的空虚与匮乏,他们无法自给自足,所以不得不不停地从外界寻求关注和赞赏来填补。
如果我们能够拥有一颗强大而温暖的内心,我们能够时时刻刻获得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的滋养和支持,我们就不会在外部世界中迷惘,我们就不会被别人的评价和看法影响,我们就能坦然的接受无论是外界的赞美还是贬低,我们就不会在任何人面前低下头颅——因为那毫无必要。
我们拥有来自自己内心的力量,所以完全不会害怕孤独,也不会陷入迷惘,我们不会在任何人面前紧张失措,我们只会坚定而果断的做自己。
那么如何培养内心的富足感和充实感?
最简单的一个做法,就是培养一件能带给你成就感的爱好/努力的做好你的工作/发展你的兴趣/学一个新技能等。 
虽然理论上来讲我们只要拥有了强大的内心力量就不会再去讨好别人了,但是在你还没到达那个状态之前,你的内心还会一直是空虚和匮乏的。
为了防止你因为忍受不了这种空虚而又忍不住的会想讨好别人,所以能够从一个你“可以控制”的事物中获得力量是令你度过这段过渡期的一个比较理智的选择。
无论是一个爱好,兴趣,学一个技能,还是做好工作等等,这些都能够带给你成就感,自我满足感,自我确认感,或是别人的关注与赞美等。
但是这时候别人对你的关注和赞美却不是你通过“讨好”得来的,而是因为你为你的工作,爱好,技能等付出了努力,你在这些地方证明了你的价值与能力,所以别人自然而然的给予你关注和赞美。

03

在和他人的沟通中要表达自己的需求

讨好型人格的天使,最怕别人不接受自己,十分恐惧别人的批评、嘲笑、否定。
所以他们总表现出很乐观、很通情达理的样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深知自己害怕别人的否定,所以也不会否定别人。
如果有人问他们意见,他们总变着法地夸奖对方。殊不知这样做是虚伪的表现,他人是能感受到的。
所以,要学会表达真实的自己,遇到不开心得到事要主动说出来,为难的工作要主动跟领导表达,碍于情面不敢说出口的拒绝要勇敢说不。
只有这样,你才能与他人建立真实的关系,交到真心的朋友,不然永远只能孤身一人扮演“热心肠好人”。
另外就是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要求。
一般讨好型人格都是渴望别人关注和关心的,所以总是无法拒绝别人以博得关注。
如果总是你勇于提出意见,那别人在考虑问题时当然会第一个想到你,而不是被动的等待病态的关注。自己要尊重自己的需求。
希望你如贝丝安一样不要再追逐别人的认同,希望你停止对自我的贬低,希望你学会更多的关注于自身,希望你学会真正的爱自己。
不要让本该属于你自己的灿烂的一生,却在对别人的“讨好”中被埋葬和虚耗。
中国版《致命女人》,俞渝手撕李国庆,现实比第一季要精彩
她是诺贝尔代替奖得主,如此荣誉,却在国内没溅起一点水花
别再让孩子学「时间管理」!锻炼好孩子的这项能力,一天24小时能变42小时来用
孩子的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