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者简介:
孤山梅雨 本名张奕。杭州人,旅居美国。医学生理学博士。喜擅诗词、现代诗、诗歌翻译、诗词赏析和文艺评论。痴书,爱乐,尚云游。诗词作品收入海外诗库、诗集《天涯诗路》、《中外诗词三百家》、《中国当代民间格律诗选》等。
续:诗路花语|孤山梅雨(1-5)
【评当代诗词(6-10)】
(6)
山乡短笛三章
作者/廖国华(湖北)
手搭凉棚望远山,那人集上买书还。
恼他看字看呆了,走过桥头错转弯。
阿哥新种抗虫棉,妹送春茶到砵田。
手把楠条绷好架,起棚装进杏花天。
今宵约会读书楼,纵是无人恐月羞。
合手轻移瓜豆架,让它遮向屋山头。
孤山梅雨评:
这组山乡情诗象现代竹枝词,从选题造景到遣词造句和意象撷取,生活气息浓郁,意境浓缩,时语入诗,痕乡村男女热恋中难忘细节之时空定格。分别由“搭棚等书呆子归“、“起棚杏花天“、“人约读书楼“三首组成,一首比一首更风趣、诗意、灵气。第一首着重描绘阿哥的“呆“,是爱书成痴的呆,倒叙构思,阿妹“手搭凉棚望远山“,望望伊不来,原来阿哥买书回来时绕错道,故而“恼他看字看呆了,走过桥头错转弯“。这种嗔怪是不无赞美的嗔怪,毕竟阿哥知书达理,况书痴更有其它情爱高招。且待下面抖包袱....第二首是劳动中的恋曲,可谓后现代诗经之楚天版,阿哥果然不是只会读书走错路,首句就交代伊是耕读二美具的高手:“阿哥新种抗虫棉,妹送春茶到砵田。“ —— 好一幅妇唱夫随的经典情歌场景!三四句则从田头转到利索架凉棚和后续风流,结得尤留白隐隐:“手把楠条绷好架,起棚装进杏花天“。第三首绝句进入这组情诗之高潮,因为正式约会读书楼也。诗境重点刻画两个乡间约会高手之羞涩可爱的遮掩技巧,也是因地制宜得很,“合手轻移瓜豆架,让它遮向屋山头“。这种遮掩意象既符合当时乡村风月男女习俗, 又营造出山头有双夜视千里眼可看见他们的蒙胧画面,实则是“纵是无人恐月羞“的心虚羞涩造成他们移豆架。此地“怕月羞“意象双关得活灵活现,一对月下男女的情真意切时光即将开启......这一首深得诗词朦胧美点到为止之神韵。谈情说爱,绝对需要象此组诗里到田垄乡间山前移动瓜豆架随意打掩护的诗意妙趣,那瓜豆架毕竟是活动的,比西子湖柳浪闻莺的密匝垂柳实用得多,更无须说黄浦江边光秃秃无树遮掩之尴尬画面可比……
(7)
咏郑成功
苏俊(广东)
手提残日出崦嵫,天下全凭大木支。
海拔鲸牙存汉腊,潮生鹿耳荡荷夷。
姓名光照千秋史,家国情关一局棋。
吊古感时多少意,鲲洋东望不胜思!
注一:天下全凭大木支。郑成功字大木。
注二:海拔鲸牙存汉腊。指郑成功与清军之战。
注三:潮生鹿耳荡荷夷。指郑成功乘鹿耳潮生,夜袭荷虏。
注四:鲲洋,借指台湾海峡。丘逢甲诗:“五更飞梦渡鲲洋”是也。此指盼望海峡两岸统一。
孤山梅雨评:
前两联景中起兴咏古,大气诗意,意境不俗,用典无痕,一个历史伟人俨然扶大厦于将倾!大师手笔也。首联烘托主人公出征雄姿,并以嵌名意象统领人物格调与即将出现的伟绩力度:“手提残日出崦嵫,天下全凭大木支“。—— 此地“手提残日“与“大木支“两意境既渲染了日薄西山的历史政局危象和郑公临危受命保家卫国的天赋,真乃天生”大木“支天下!颔联在滂沱气韵的造景中隐喻郑成功两大历史功绩,比兴诡谲昂然,风流倜傥一军事天才跃然碧波万顷:“海拔鲸牙存汉腊,潮生鹿耳荡荷夷“ ——即与清军作战保汉庭伟业,和痛击荷兰入侵者、光复台湾。颈联议论抒情,盖棺定论历史人物精准有情:“姓名光照千秋史,家国情关一局棋“,此联看似语句简明,实则构思暗合巧妙,前半句将人物的历史功绩评论关情“郑成功“之大名,仿佛天意安排,势不可挡,陡增神秘色彩。后半句从主人公之家国情怀赞美让人联想到作者的家国情怀,为收尾使命铺垫,转得行云流水。尾联是一幅诗人伫立海峡此岸的远眺画面,心情从咏史怀古落到现实描摹与联想,意朦胧,思幽深,更含寄寓之切切:一切咏史都是为了寓今感时,贯通古今时空。此律至此可谓完美收官。结尾的台湾统一愿景融在颇有画外音的诗意构架中,散发正能量的同时,摒弃了高大上的俗套,保持了整首诗和诗人自己的格调与底线。
(8)
南天湖赏梅
刘晓燕 (安徽)
人从香雪海中来,眼底心头只有梅。
最羡南天湖上月,年年先我见花开。
这首绝句写得清丽别致,前两句温馨铺垫并点题,描摹一种人梅难分的气氛。转结句宕开一笔,从地上进入世外之眼的天上,时空上格局扩大了,那个湖上明月意象,包含了自然界和诗人共同的过去与现在之身份叠加,某种意义上它是一个形而上参照物,里面可以延伸出许多意象或主题,比如怀乡,思人,浮生聚少离多.. 所以咏梅主题到了最后不仅仅是说梅,同时仍然在说梅。好灵感!若再仔细捉摸诗的整体构思,感觉这首诗的起承句是平常组词形成新意的极佳尝试。也许作者当时是一念之间所为,但是非常准确地从侧面写了花盛淹没人的赏梅场景之宏大,而人既然是从花海里钻出来的,当然从里到外都浸透了梅花形意,这在物理上说得通,此所谓艺术之真实。诗贵真。表象和本质。而那种爱梅的喜悦感,从第二句充分体现出来了。但如果次句脱离了首句,则就是普通句了。此乃化腐朽为神奇也。另一方面,转结句从前面的赏梅之喜悦,突然转入惆怅的暗示,增加了情绪对比,丰富了诗意深度和婉曲。试想,假如不能如湖上明月那样年年得赏梅先机,也是爱梅到极致的一种伤感情绪宣泄... 然则尘世之人怎可如月亮或梅边景物那样时时守着那里的梅花? 顿让人感觉做人之不完美也。而世上又有几人能象林和靖那样天天与孤山梅花为伴? 耐人寻味的一首佳作。“好山何必言王莽” --- 议论起句,却字面幕后景物飞来,历史隐约洞穿,一个”莽”字,天衣无缝地衔接了历史人物与太行之诡谲气势,丰富了景物内涵。一个”王”字,撇清了俊山奇峰与王气的自然渊源。君本苍茫王者,何须俗世人物赐名擢拔! 首句也某种程度隐含了诗人的史观。可谓一石数鸟。次句解释前面不须王莽赐岭名的理由: 峻绝真能冠太行。此诗亮点落在转结句之情景交融,诗意唯美,和隐喻纷纷:“纵使秋来林木瘦,浓云犹自泻浑茫”。--- 点出了登山时序,复展现山林苍劲万木瘦的大气浑厚之中不乏悲秋心境隐隐,却又在结句的浓云泻浑然中得到气韵提升,闲愁之救赎!写山即写人,状景为抒情, 慨然一登万愁消。清空大气之吟,物我同浑茫,瘦木浓云两不厌…
作者把一个沉重的历史事件写得诗意轻捷,意境唯美,却每一个对比意象中有当年令人难以想象的悲壮沉郁涌现(”死臣当日应无泪/十万谁曾言水冷”),遗韵绵绵不绝(”劫火如今或有斑”),和历史与遗忘本身之无情(”千秋浪已惯鸥闲”)。同时,中二联的侧面虚笔怀古情怀又是紧扣崖山实景之形象思维展开的,故而让这首诗显得诗情与技巧水乳交融,避免了质实说理的侵蚀。虽然诗人并未去过崖山,但这千古悲壮故事一样让其产生身临其境的痛彻心扉感吟。起句“梦里频频见赤澜“,大气辽阔的崖山血海扑面而来,让人顿时穿越到当年君臣勇士韬海后的惊骇现场。”悲歌亘古属崖山”一句,破题收拢本诗筋骨。尾联虽然在形式上不如中二联新意或更别出心裁,也属结得稳当… 西风中的诗人蹒跚意象,和借夕阳滴血云海意境,呼应了首句的赤澜,彰显了崖山之痛产生的心灵震撼。可谓精忠韬海一刻,夕阳沧海千古红。
编辑/章雪芳 审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