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技:传承了上千年的杂技绝活,如今却无人学习,面临失传
2006年5月20日,杂技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起杂技,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很熟悉,每年的春晚,我们都能在电视机上,看到精彩绝伦的杂技表演。
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能够看到杂技演员的身影,许多以家庭为单位的杂技演员,经常出没在农村地区,每到晚上他们就会搭台表演,趁着朦胧的月色,表演高难度的特色技艺。
杂技 · 表演形式
杂技演员们,通过自身的力量、技巧和道具,在观众面前,犹如神人一般,完成各种神乎其神的表演动作,台下观众无不惊呼赞叹,世间还有如此绝活!
杂技 · 历史来源
中国杂技从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古人在日常的劳作和捕猎过程中,逐渐的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超长体能,捕猎成功庆祝之时,就有人开始展现自己创造的神器绝活,慢慢的这种绝活演变成了娱乐表演,也就形成了最早的杂技表演形式。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诸侯林立,为了壮大自己的队伍,每一个诸侯国都在极力的笼络人才,费巨资来养一批忠诚于自己的谋士和武士。
其中谋士主要为主子们出谋划策,武士则为主子们赴汤蹈火,武士中有武功高强者,有力大无穷者,还有身怀秘术者。
关于身怀秘术者还有这么一则故事,据《战国策》的记载,齐国公子被秦王软禁,为讨好秦国王妃,欲送一件名贵的白狐大衣,但是这件衣服不在他的手上,于是便派手下会缩骨功的一位异士前去盗取。这位异士绕过大门从狗洞钻进去,成功偷走了白狐大衣,送给了秦国王妃。后来在王妃的劝说下,秦王放走了齐国公子。
齐国公子被放出后,连夜赶路,可是半路上秦王后悔了,派人前去追杀。此时的秦国公子已经来到边关,可是深夜中城门大关,根本逃不出去,于是乎齐国公子手下的一位会口技的能人开始表演,几声鸡鸣过后,引得其他公鸡也都开始打鸣,守关的士兵们以为天要亮了,于是便开关放人没救这样齐国公子得以逃脱。
到了汉代,杂技的基本表演形式已经成型,汉武帝刘彻就特别喜欢看杂技表演,其中有吞刀、吐火、屠人、截马等节目表演。
唐朝时期,已经有了顶杆技艺,据《独异记》中记载,有三位女杂技演员,可以头顶长杆,托起十八个人,而且还能自由走动。唐代杂技不再是皇室成员们的专利,在民间的街头上,也时常能看到表演杂技的艺人。
宋朝时期,杂技艺人们开始在繁华的城市搭台表演,形成了小有规模的杂技戏班。在戏台上,杂技、舞蹈、说唱等各种形式的表演,同台表演,也促进了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
元朝时期,杂技团开始招募侏儒来进行表演,类似入瓶这样的柔术杂技开始慢慢发展。
明清时期,杂技的地位开始逐步下滑,戏曲的崛起让杂技沦为街头之术,杂技演员们流浪街头,搭摊卖艺。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打开与世界交流的窗口,杂技再次登上了大舞台,周总理亲自慰问和组建中国杂技团,1953年,经过文化部几年的努力,中国杂技团正式成立。
杂技 · 类型
杂技的特点就在一个杂字,中国目前存在的杂技形式足有千种之多,经常在舞台上表演的也足有200多种。杂技的分类大致可以分为力技类、形体技巧类、高空表演类和耍弄技巧类。
力技主要表演人对力量的应用,比如扛鼎、举刀、拉弓,顶杆等等,通过对力量的把控,完成常人不可能完成的力量表演。
高空表演就是在高空中进行的特技表演,例如我们常见的走索、飞车、空中飞人等等,这类高空杂技相对其他类型更为危险,只要掉下来,其表演者非死即残。
耍弄技巧主要表演对道具的应用,例如舞盘、弄瓶、飞镖、鞭技、耍坛子等等。这类表演观赏性比较强,危险性也相对较低,民间的杂技艺人们,通常都是表演耍弄类杂技。
杂技 ·体育
吊环运动同样是源自欧洲,受杂技悬空绳索的启发而创造的。19世纪吊环运动成为男子体操项目,1896年吊环正式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2008年8月18日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中国体操运动员陈一冰拿下了吊环项目的金牌。
蹦床在中国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的杂技演员在200多年前就开始利用类似蹦床的道具表演。2000年蹦床正式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2002年中国成立蹦床国家队,仅成立一年,就获得世界锦标赛女子团体亚军。
单杠运动源自原始人采摘狩猎时的攀爬和摆荡,在杂技表演中,也时常会有次来表演。1896年,单杠运动正式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操运动员邹凯,拿下了单杠运动的金牌。
杂技 · 发展传承
除了难度上的增加,中国杂技的发展还面临着人才储备的困境,杂技演员跟体操一样,在20多岁就面临着退役,而退役后的再就业问题也成了杂技演员的一大难题。所以,现在有好多人都不愿意去学习杂技,就是在职人员,也出现大批量的跳槽和转行问题。
对于杂技的发展和传承,国家也是非常重视,出台各种好的政策支持杂技演员,为杂技演员解决演出问题和退役再就业问题。
杂技演员有了良好的生存空间,才能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为此,我们每一个普通民众都应为之努力,宣传和消费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中国杂技的发展和传承,创造一片广阔的碧海蓝天。
作者/老黑
喜中国文化,爱历史传承,尽绵薄微力,扬卓越俗成。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