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人忆 | 烧山药(马铃薯)

作者简介:老农民(网名),五台豆村大石岭村 人。受过苦,教过书,做过饭,修过路,架过桥,背过窑,经历颇丰,终无所成。曾任职于忻州师院,现已退休。

烧山药(马铃薯)

——青年纪事之十

退休之后,闲来无事,为防老年痴呆,不时读读写写。几篇短文发出之后,有学生出于爱敬之心,誉我为“山药蛋派"。自己心想,出身农家,长在农村,当过农民,干过农活,对于山药蛋真是再熟悉不过了,只是实在不敢去有辱山西文学大家,随便去狗尾续貂,滥竽充数。倒是"山药蛋"三字引动联想,想起了村里受苦时,队里大伙儿山坡地里烧山药一事。

有正式工作之前,曾在社会上混生十几年,其中有整整四年,就在村里受苦。从春季担粪点种,夏天割蒿挽麦,秋里打场背秸,冬月垒坝修地。除了摇耧耕地不敢承担之外,凡农村受苦营生都不在话下。

刨山药就是秋收农活中的一项。仗着自己身高马大,年青有劲儿,常常兜揽的是送山药。一口袋百斤左右山药蛋,说起就起,瞬间就可以放到驴背上。送完山药,再往地里,还可以骑在骡背上,悠悠慢慢,唱个"亲圪蛋河里洗衣裳",好不自在潇洒。但心心念念的还是每遇这个时候,还能吃上烧山药。想起那皮焦芯白,沙软馨香的烧山药,真是涎水大长长(五台方言意为垂涎三尺)。

烧山药好吃,想要烧好却颇费点事。请你耐心,待我慢慢讲来。

第一步,备柴。大家一上地,就会议论纷纷:有人说自从刨上山药,还没吃上个烧山药,(也不是次次可以烧,刨山药期间,也就不过那么三两次),实在有些亏。

也有人说今儿离家这么远,担饭送饭太费事儿。队长,今儿烧山药哇。

还有人说大伙同意不?同意的说个话吧。

这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群情激奋,表示同意。

队长一看这架势,实在不好意思扫大家的兴。便说,行。看谁去打柴。我们几个送山药的年青人看见还没有山药蛋可送,便自告奋勇去备柴。边走边自言自语道:狼打柴,狗烧火,毛毛炕上揑干粮(五台儿歌)。备的柴最好要两种:一种软柴,比如说干草干蒿子之类,好接火。一种硬柴,比如说干圪针(大名为沙辣树)、干树枝,燎过之后,炽热的木炭正好煨熟山药蛋。因为地靠山上,也就一会儿,这些所需软硬之柴就备了一堆,单等献身人类,作出牺牲。

第二步,选蛋。当然就是选那些不大不小正正好的山药蛋,大了难熟,小了不值。在我们打柴的时候,大伙已经干了起来,也就不大功夫,刨下的山药蛋遍地都是。这时烧山药的师傅提个箩头选那合适的往一块堆,也已经差不多了。烧山药还要看人数多少来决定,人多多烧,人少少烧。不过,最起码每人也得平均两至三个,再少了,恐怕连馋也解不了。那个时候,吃的东西,万分金贵。流行的话叫"够不够,二百六"(分的口粮),吃糠咽菜瓜菜代。你想不愁吃穿的现在,吃个烧山药尚且当作改善生活。我们那时半饱半饥中度日,能额外吃上个香塌脑瓜的烧山药,还不是敲上鞋帮子念佛。

第三步,烧烤。备好了柴,选好了料(指山药蛋),第三步当然就是烧。看看临近中午,师傅先选一块较平的地踩平踏实了,霎时,青烟骤起,先烧些柴禾温暖了这地。坦平热灰,再把山药蛋放上去。放好了,架上柴禾开始烧。等到炽热的木炭全部覆盖了所烧的山药蛋,就算大功告成。这样,上下夹攻,左右包裹,山药蛋们在四面火热的柴火包围中焖着,用不了多少时候,傻傻(沙沙)的山药蛋就等我们享用了。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师傅还会不时的往上添柴,不时的用一根大木棍搅动火堆,目的就是要下面的山药蛋均匀受热,不至于焦的焦,生的生。这一招就看师傅的修为水平。可见,一个最简单烧山药,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手法高低,水平高下。

第四步,分享。不是说烧好了,就立马可以吃,还有不少的准备工作要做。一不能光吃山药蛋,还得有些配般(五台方言意为配料),比如说大葱、咸菜之类,这不就吃起来更香了。上了年纪的,还想吃口窝窝,肚里才比较慰贴。二不能只吃不喝,还需要家里拿些红豆稀饭、热水之类。年青人好解决,山涧里的控山水就是绝好的饮料。虽然羊粪随处点缀其间,但只需把草帽一翻,满满一帽龛水,完全可以一喝了事。"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眼不见为净"吗!这些就的喝的,就由我们送驮人捎带。或担在肩上,或放在笼驮里,赶在大伙吃饭前,拿在地头。

队长一声,"吃饭啦",人们不慌不忙聚拢过来,只见师傅从灰烬中陆陆续续拔拉出烧好的山药蛋。众人各取所需,三五成群,围坐周遭,说着吃着,就着喝着,开始了盼望已久的品尝。

他们把烤焦的外皮,在草地上擦上几下,轻轻一吹,黄中带白的瓤肉就呈现在眼前,咬一口,沙沙的,绵绵的,软软的,甜甜的,一股泥土的清香扑鼻而来,再就一口老咸菜,喝一口稠稀适中的红稀饭,浑身的疲乏刹时全无。

怪不得有人写诗赞扬道:

手把一个山药蛋,皮焦里沙瓤子香。

就上一口老咸菜,好比住在姥姥家。

有时着急了,咬一口,要不巴在上嗓上,要不贴在牙床上,怪烫人的。咽又烧得不敢咽,唾又粘得唾不出,十分尴尬,又不得不笑,笑笑又是两眼酸泪。有意思的很呐。

这种令人难忘的场景,现在不复有条件再有,可扑鼻的烧山药香味,尽管几十年过去了,仍然萦绕在鼻前,铭记在心间……

文/老农民 原创

编辑/五台人(sxwutairen)

原创投稿,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0)

相关推荐

  • 家乡味道(一):山药蛋

    本文作者:黄金亮 内蒙盛产各种"都",呼和浩特是"乳都",包头是"稀土之都":锡林郭勒除了搬出前人的"元上都",还给自己 ...

  • 郝秀琴丨土豆啊,我从小就和你相依为命

    双手扶着用青竹编起来的篱笆,我像看一个刚刚做过变性手术的人,满眼的疑惑和不解.若不是导游讲解,我怎么也不会认出来,那株沐浴在阳光下供游人欣赏的草本植物竟然是你--马铃薯.我还是习惯叫你的乳名:土豆.山 ...

  • 马铃薯的故事

    我爱土豆,很多年来,都想为土豆立传.试着写写! 土豆在各地的叫法都不一样,一般是土豆.马铃薯,云南就叫洋芋,山西叫山药蛋,还有个文学流派是"山药蛋派"呢,代表人是赵树理. 也许,洋 ...

  • 我和山药蛋有缘分有感情

    〓 第 1353 期 〓 文|王万荣  编辑|王成海 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是那普通而又朴实的乌兰察布的优质特产--山药蛋,即马铃薯或土豆,把我喂养大. 据老人们相传,山药蛋是外国侵略者蓄意输入我们中国 ...

  • 汪曾祺《马铃薯》原文

    马铃薯 马铃薯的名字很多.河北.东北叫土豆,内蒙.张家口叫山药,山西叫山药蛋,云南.四川叫洋芋,上海叫洋山芋,除了搞农业科学的人,大概很少人叫得惯马铃薯.我倒是叫得惯了.我曾经画过一部<中国马铃 ...

  • 周中华佳作《苦菜花》外一篇

    散文 苦菜花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这个清凉的夏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绿的是那么的青翠,那么的迷人,那么的让人流连忘返,那么的让人浮想联翩:远处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山丘像一个巨大的高尔夫球场,看不见一块石 ...

  • 山西方言——威力巨大的山药大

    土豆 名副其实的舶来品 马铃薯在山西是最常见的食物之一.它其貌不扬,在一般人心目中不论是它还是以它做成的食物多少都有些土气,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但它却是名副其实的舶来品,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的秘鲁和智 ...

  • 五台人忆 | 爸爸的故事

    作者简介:刘华,五台县人,现居太原,国企小职工一枚. 在我记忆以来,父亲的工作不是高官,不是商人,就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工.说这话之前我没有想博得任何人的同情,因为我知道,这个社会跟我一样状况的还有很多 ...

  • 五台人忆 | 父亲

    作者简介:山水间(网名),五台人,小名 虎虎,忻州工作. 父亲 收回最后一瞥目光,我默默地注视着墓匠师傅将父亲墓前的石板扣上,就在我转身即将离去的瞬间,千种惆怅,万般痛楚突然涌上我的心头.父亲啊,我们 ...

  • 五台人忆 | 1968年5月的某一天

    作者简介:陈大宁  :五台人.下过乡,放过牧,上过大学,教过书.现已退休. 那年草青青 1968年5月的某一天,呼市各中学老三届(包括初高中)百十多名同学在一片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的欢送人潮中登上开往草 ...

  • 五台人忆 | 温柔的力量

    作者:周龙翔,56岁.山西五台人,博士,高级工程师.现在广州工作. 温柔的力量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十九日,母亲入土为安,回到了家乡山清水秀.云雾缭绕的半山仙境. 母亲于一九三一年农历十一月初二出生于五台 ...

  • 五台人忆 | 杨树叶勾起的回忆

    作者简介:卫卫,老家五台,曾从事财务工作.现居住忻州 巧儿得知我和梅子回到了五台,特意到村里砍回不少的杨树枝,约好让我俩去她家摘杨树叶子. 好多年都没有吃过杨树叶了,我们兴奋不已.小时候,春天常吃嫩杨 ...

  • 五台人忆 | 看电影

    作者简介:闲云野鹤,五台人. 小时候,在老家乡下最盼望的是看电影. 电影在一个乡的十几个村里轮流放着.到了临近村子的时候,便有些迫不急待了.那时,课后作业也不多,便相跟上哥哥以及其他伙伴们去看.大黑天 ...

  • 五台人忆 | 坐飞机

    作者简介:滤岸松(网名),五台人. 坐飞机 1994年,我们要去贵阳开会,行程是,先从太原坐飞机到北京,再从北京转机飞贵阳.那时的坐飞机,可不是想坐就能坐的,还得经过领导批准呢.说到要坐飞机,我很兴奋 ...

  • 五台人忆 | 读东野圭吾《秘密》感受

    作者简介:老农民(网名),五台豆村大石岭村 人.受过苦,教过书,做过饭,修过路,架过桥,背过窑,经历颇丰,终无所成.曾任职于忻州师院,现已退休. 读东野圭吾<秘密>感受 --老年纪事之二十 ...

  • 五台人忆 | 一向年光有限身

    作者简介:老农民(网名),五台豆村大石岭村 人.受过苦,教过书,做过饭,修过路,架过桥,背过窑,经历颇丰,终无所成.曾任职于忻州师院,现已退休. 一向年光有限身 --老年纪事之二十三 听说老家要唱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