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可通过人体粪便精准检测早发现
聚焦健康中国 癌症早筛 (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记者韩琳)
第一健康报道消息,目前针对结直肠癌,除了常规的内镜检查以外,已有新的筛查手段,可以通过对人体粪便中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早期精准地发现肠道病变。
这是记者从今天在京召开的2021年早癌筛查规范化研讨会暨《中国高发癌症早期筛查指南》线上新闻发布会获取的信息。
据了解,针对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我国一直缺乏全面的、权威的指南和共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抗癌协会十大癌种筛查指南编写工作顺利完成,第一家“北京抗癌协会—早癌筛查基地”在北京京西肿瘤医院落地。
图为朱军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淋巴肿瘤内科主任朱军教授在发布会上指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十多年来5年生存率总体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这个基本目标,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要达到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不仅仅是对群众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普及,更重要的是,整体提升肿瘤专科医护人员的诊治规范化水平。”
图为沈琳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消化肿瘤内科主任沈琳教授在发布会上分享了题为“胃肠道早癌筛查的现状和未来”的主题报告。
沈琳教授指出:“我国胃癌和结直肠癌均为高发癌种。目前我国胃癌和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究其原因,在于我国胃癌和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相比发达国家低了很多。目前针对结直肠癌,除了常规的内镜检查以外,已有新的筛查手段,可以通过对人体粪便中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早期精准地发现肠道病变。这种新型粪便多靶点FIT-DNA检测方法已获得我国首个且目前唯一的癌症早期筛查许可证,可应用于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的筛查。希望各个癌种都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简便易行的筛查手段,建立起癌症的早诊早治体系。”
图为杜鹏
按照《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提高到43.3%和46.6%。
北京抗癌协会早癌筛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杜鹏教授在发布会上宣布:“在早癌筛查专业委员会各学组组长、委员及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肺部肿瘤、胃肠肿瘤、食道肿瘤、泌尿系肿瘤、肝胆肿瘤、妇科肿瘤等瘤种的早癌筛查终于有了权威的指南,中国癌症防治水平将迈上新高度!”
图为徐旭
北京抗癌协会早癌筛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佰泽医疗集团副总裁徐旭女士表示:肿瘤早诊早治的规范是预防慢病的重中之重,社会资源要更多的参与到早期肿瘤防治科普工作中来,并推动早诊早治在专业领域的规范化进程。
发布会上,北京抗癌协会早癌筛查专业委员会的专家们分别对《中国高发癌症早期筛查指南》中各个癌种的筛查指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解读。
据了解,该服务即将在北京京西肿瘤医院早癌筛查基地正式上线,未来还将在北京市多家公立医院及体检中心推广。
会议由北京抗癌协会早癌筛查专业委员会承办。
(责编: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