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给弟弟的一首诗,透露了两个秘密:早衰和有钱

(本文是沉香读苏轼的第13期)

苏辙既是苏轼的弟弟,也是苏轼一生最好的朋友。他们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读书,前后脚结婚,又一起进士及第、走上仕途,人生轨迹出奇的一致。

所以,当兄弟二人1061年分别于郑州之时,才显得如此的依依不舍。而在分别之后的日子里,二人更是书信不断,随时倾诉内心的思念和孤独。

由于兄弟二人都是顶尖的文人,交流的方式也就不同于一般人,全都是诗词歌赋,我寄首诗,你次韵一首,我再和一首,或者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作赋一篇。

公元1062年的秋天,知府宋选又交给苏轼一项新任务,让他兼任府学教授。府学教授是个枯燥的差事,还要经常在府学值班留宿,更添几分无聊。

九月二十日,凤翔迎来了第一场微雪,寒气渐深。想着远在京师的父亲和弟弟,苏轼的内心再次伤感起来,漂泊之感油然而生,遂给弟弟写了两首诗抒发衷肠:

《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二首》(其一)

岐阳九月天微雪,已作萧条岁暮心。

短日送寒砧杵急,冷官无事屋庐深。

愁肠别后能消酒,白发秋来已上簪。

近买貂裘堪出塞,忽思乘传问西琛。

这是一首标准的七律,无论结构还是内容都非常圆熟。首联交代时间、地点、气候,九月虽然算不上岁末,但一旦下了雪,还是让人感觉岁末将近,这是心绪的自然反应。

颔联的对仗非常精炼,一个“急”字,一个“深”字,写尽苏轼内心的孤寂感。颈联的对仗则诠释了工整,上下联的每个字都严丝合缝,教科书般准确。

不过,仔细品味这首诗,我们似乎能发现苏轼的两个惊天秘密。此时,苏轼不过二十七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但他在诗里却写道“白发秋来已上簪”,已然添了白发。

“近买貂裘堪出塞,忽思乘传问西琛”,意思是说最近天气太冷,我买了一件貂裘,御寒效果不错,出塞都没问题,忽然想去西边看看还有什么好宝贝。(传:驿站的车马;琛:珍宝。)

这时距离苏轼上任凤翔签判还不到一年,就能买得起貂裘,可见他的经济条件非常不错。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宋朝的官员待遇确实很高,宋真宗的那句“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广告语绝不是说着玩的,而是实打实的承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