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安徽宁国/王亚宁原创作品 对图书纸张的研究心得 文/王亚宁

作者简介

王亚宁,现是国网安徽电力宁国市供电公司员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科技报”通讯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电力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电力通讯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乡村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萧乡文学社作家”,“宣城市散文家协会会员”,“宣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宁国市作家协会会员”,“宣城市诗歌学会会员”,“泾县诗词协会会员”。

主要作品有《诗文选集》《风卷云起》《桂花飘香的季节》《成长的春天》《我们的青春和爱情》《青春在工厂里放飞》《烟雨》《生命的热血》等长篇小说,其散文、杂文、诗歌及新闻报道在各大杂志报纸刊登。现《华人文学微刊》散文主编及特约作家。

云水禅心 华语群星 - 听筝

【原创散文】王亚宁原创首发作品

对图书纸张的研究心得 

     文/王亚宁

随着现代电子网络的发达,人们渐渐地对于纸质的书籍失去了兴趣,那种“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已经被人遗忘了。

在我看来,电子书籍无外乎被人用来“快餐式”满足一下人们需求,其实阅读的过程,特别是通过纸质的学习不失一种享受。读书在一般人眼里就是勤奋好学的一种表现,人们在人生旅途中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净化的过程,而且还是谋生的敲门砖。今天不是讨论学习的问题,只是在阳光明媚下捧起一本纸质书籍想起的一个问题,通过一页一页浅黄色纸张想到,虽然旧书已经没有所谓的墨香,但是温暖的纸张总能给我们浮想联翩。

在我收藏的五万册书籍中发现一个有趣现象,每个时代发行书籍封面装帧都有自己的特色,并且纸张也在发生某些微妙变化。随着接触书籍越来越多,即使很远地方就能够识别这是什么年代印刷品,不用看出版时间大致就知道这是哪个年代出版物。在收藏的各种各样书刊中,虽然没有宋代书籍,知道一页宋代刻板的宋体字现在已经可以同黄金媲美,不管我们从博物馆中还是在历次书籍拍卖市场不能发现,拍卖价格一直飙升。人们常说;千年的纸万年的瓷。特别是中国的宣纸能够经过千年而能保留下来,确实是值得称奇事情。在我有限收藏的明清时期书籍中,即使是很少一部分,但是它们的格式也不尽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属性,都是做工精细薄薄的宣纸,真的说一张纸里面发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中国四大发明其中就有造纸术,对于纸的开始现代研究发现,是不是蔡伦发明了纸,在学术界还存在许多争论,因为在新疆出土的西汉墓葬中发现了留存的纸张,这样对于以前说法就产生了疑问。纸张作为新兴的商品在刚出来肯定是稀有货,所以一开始肯定是政府所用(三国、西晋)。后来纸张产量多了,政府普遍使用,世俗也有了机会使用,但因价格昂贵,所以也只有富人才用得起(洛阳纸贵发生在两晋时期)。随后社会稳定繁荣和纸张产量的增加,过去由于交通信息阻碍等诸多因素使得传播极为缓慢,直至隋唐时期统一国家的建立与科举制的确立才使得纸张得以发挥其应有的巨大价值,这才得以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纸张工艺水平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联系,经济的高度发达对于纸张的要求也提出新的要求。在我收藏的书籍中不难发现,例如在新中国历史上,书籍纸张也是渐渐规范的进步,刚开始国民经济脆弱,手工艺基础薄弱,生产出来的纸张比较粗糙。我们现代人理解的纸就是用植物纤维通过一系列工艺完成,随着人们对纸张需求日益扩大,加上生产加工技术落后,真正在人们实际使用方面就存在良莠不齐,官方标准肯定比民间使用纸张要好得多。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时候,国家需要大量宣传书籍和翻译世界名著,特别是苏联工农业科技文学方面资料,就会大量使用各种各样的纸张,当时没有现在的漂白工艺,在现在看来就是两个字“粗糙”,但是在植物纤维方面还是实打实,没有任何添加剂或者工业原料。虽然时间流逝,我们仔细观察还是能分辨当时的纸张工艺特点,某种特征显现纸张本来面目,手感比较温暖亲切,植物纹路清晰柔软度平坦,小动作折叠能够恢复原样,弹性度并且有一定张力,没有什么平滑度缺少光洁度,即使经过多少年还能在原始状态,颜色处于暗灰色,如果长时间阳光下纸张会有浅浅黄色,这就是所谓岁月沉淀泛黄色,给人一种沧桑感历史沉重的味道。

新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困难,纸张也反映了经济情况,许多不是特别重要书籍年画都露出了稻壳植物茎之类没有处理好的杂物,有一种墨绿色的时间长了易碎,在纸浆形成过程肯定缺少什么工序,或者是原材料粗制滥造要求低下,不过时代感非常强烈。六十年代纸张算不上精益求精,但是文字排版那是一个认真的,在政治上要求特别严格的情况下,不容许有任何错误。再加上人们的认真态度,虽然装帧不是十分考究,封面一般呈现鲜艳明快,毛主席选集或语录上纸张是经过精挑选,那是人们一种虔诚自觉的热爱。在我们现在的文革物品收藏中,特别是领袖照片书籍获得人们吹捧,是新的一类收藏热门。

如果说在已有的出版书籍中,还是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这个时期,从装帧到纸张才是还原了书籍的本来面貌,那是给人阅读的,并且不容易在翻阅中损坏,纸张不易卷角比较平复,纸张介入白与黄之间,阅读起来有一种舒服感,再加上是铅字油墨排版,字迹清晰渗透率很好,有着油墨香沉淀感和矿物质永不变色,而现在印刷一般都是喷墨漂浮在表面,随着时间流逝颜色渐渐地有迷糊灰沉沉。八十年代后期到二十一世纪,书籍纸张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工农业科技教育事业飞快发展,市场对书籍要求有了不同变化,那就是短平快需求量增加,为了降低纸张成本和光滑明亮挺板,增加了增白剂和硬度支承物,存放久了会发生自然解体,折叠后折痕已经不可能恢复原来模样。现在我们工作中大部分用的都是打印的A4纸就是最能说明纸张之间差别代表,在网络电子无纸化工作状态,一般纸张不具备光洁坚挺减少喷墨渗透能力,于是人们通过减少纸张纤维降低成本,新的纸张应运而生,也在同国际标准化和世界上多数国家使用的纸张尺寸(210mm*297mm)接轨。我国过去16开32开渐渐地遗弃了,规格变化了纸张也在变化中,印刷的文字清晰度也在减弱,纸张的光洁度时不时让人阅读时,感觉眼睛阅读时间长了受不了,雪白纸张在光线照射下特别容易伤害眼睛,于是又加了一种黄色染色减少反射,与过去纸张油墨差别很大。如果我们想保存一些资料千万不要用打印纸,这些打印纸会随着时间慢慢分解,不适合做历史记录材料使用。

那我们再说一说,我国传统古典书画用纸--宣纸,中国传统最有代表性造纸工艺之一。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迄今有1500多年历史,历代王朝文人雅士都推荐宣纸为纸张上品。在我们使用纸张中人们无不推荐宣纸为我们书画第一位。其实人们忘记了宣纸曾经在做书籍纸张中的作用,过去我们称谓书籍多少页是称多少筒,里面印刷纸张是宣纸折二页,相互间背靠背印刷字,一个是宣纸的渗透率高,再一个是宣纸比较薄,在翻阅和阅读时候容易损坏书籍,就是这样轻薄纸张能够保存千年不变质,经久不脆,不会褪色。其实宣纸的原材料并不复杂,主要成分青檀树皮和稻草,里面有杨腾桃汁作为分张剂。看似普通的纸张藏秘着许多制作工艺。即使许多中外制造业想模仿都失败了,据说,看似简单的稻草只有当地土壤生长的稻草才是宣纸制作基本要素。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宣纸的神秘,日本一个旅游团队到了宣纸作坊,想利用自己貌似不经意的把自己领带弄到纸浆里面,准备回去弄清楚里面成分,保卫人员识破了日本人小伎俩,送了一条新的领带。宣纸加工方法分为原纸和加工纸,按纸张洇墨程度分为生宣、半熟宣和熟宣。原材料配比有棉料、净皮、特种净皮三大类。宣纸现在已经很少用做书籍纸张了,主要二点,一个是宣纸成本高、二是宣纸纸张柔软不宜翻阅,只是在高档书籍中采用宣纸印刷,也是馈赠品收藏用。办公用品上常见就素白册页、印谱、信签和仿古对联这些。

对于纸,我们有两个关于纸的故事非说不可。一个就是蔡伦造纸术来源,在汉书宦官列传中这样记载:“自古书契多以竹简,其用缣帛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敞布、鱼网以为纸。”关于蔡伦造纸记录就这些简单文字,可能我们现代人在认识纸这个字时候与古代人角度不同,因为缣帛就是丝织品,而“纸”这个字部首是细丝之意,当初人们在书写文字就写在缣帛上。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了这些丝织品以后,贵族条件好的也就不怕这些奢侈品贵重了。“纸上谈兵”那是对于一些只会夸夸其谈人的成语,我们今天不去谈赵括长平之战,我们就说这个“纸上谈兵”,那个时代肯定是没有纸,一般文字都是写在竹简上,在相对丝织品比较,竹简成本还是低下,即使今天人们能够把文字写在丝织品也是一件奢侈事情,在古代只能是皇亲国戚能够使用。顺便说下关于纸的趣闻,有了赵括“纸上谈兵”就衍生了“读父书”,“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随着时间推移,人们把赵括读书与赵括谈兵成了固定词组,意思很明确,都是说赵括死读书,不会活学活用,与纸一点关系没有。例如,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渐渐被纸上的字与实践对立起来了,成了理论的代名词、光说不练假把式的意味。纸张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学问很奇妙,即使一些书画作品模仿的惟妙惟肖,但是纸张无法复制,每个时代都有它特殊的特色,不管是工艺还是纸浆成分比例,一般情况是无法模仿制作,有时候鉴别书画真伪就从纸张开始,即使宣纸千百年好像是不变,其实仔细了解也是有差异,纸张在存放时间里也会发生某些轻微变化,那种时间沉淀包浆不是现在可以代替,从纸质感和外观会发现差异。例如现在人们模仿文革时期刊物,即使现在的科技水平很高,更清晰扫描加上做旧,都不能掩盖现代人的人为痕迹,不过这些需要多方面学习上手仔细观摩才能学到知识。俗话说千锤百炼,人都是在吃亏中成长,看得多问得多,慢慢的就对纸张有了进一步了解,所谓事情做了一千遍,你就成了专家学者。有一句戏虐话:“这个工作我做了多少年了?”对于纸的研究我只能是说小学生水平,纸的工艺水平正如大家都知道基本材料,但在制作过程会因每个人或者每个地区的不同而发生许多微妙变化。如同人们在菜肴制作方面一样,大概方式方法没有离开原来的基本元素,在手法上存在很大差异。纸张也是随着时代要求和工艺改变,会发生一些变化,俗话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即使每个生产纸张厂家相同,都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我国现在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一种说法。虽然现在人们生活在电子时代,有些人认为纸张渐渐地离我们越来越远,但纸的作用一定会伴随我们很长时间。

纸是一种文字载体,它的方式会一直紧跟其后。在人类周围,相信纸这种千年产物是人类进步文明的象征,随着时间流逝会更加显现珍贵。以上也就是我一己之说,把自己对纸张的一点认识说出来,仅供大家参考。

《华人文学微刊》编辑部

主编:七里河

副主编:如月   俞继轩

编委会

新诗主编:俞继轩  林文  施静云  

                   陈文良    钱新荣         

 散文主编:王亚宁  王彬彬    

 小说主编:   刘金余   高廷伦

 古诗词主编:钱娟  叶子青   刘玉明                                                  

宣传部长:陈文良    陈晨曦

法律顾问:刘青    杨海强

制作人:清风笑烟雨   大海是故乡

签约诗人:林志生   灼印    门婆亚军

                王占魁   王瑞平   钱娟    陈文良

                钱新荣    刘辉     张洪     王家兴

                高秀芹    马晓峰    周永沛    夏敬菊

                沈锦法    江霄峰    吴爱娣    徐守海

签约作家:阿童木   清心   王亚宁 

                施静云  赵紫生    李海涛   

                施志刚    吴绍楼    高廷伦   

                乌海  宋悦华    徐淑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