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海争锋16个月,300多名渔嫂造就一座“超级工程”
1958年的一天
浙江舟山的水产技校里
迎来了一批新学员
其中
四名女学员
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她们不但就读于同一专业
而且来自同一个地方:蚂蚁岛
17岁的女轮机长
在沿海一带,女性出海捕鱼曾是长期的禁忌,但她们要学习的轮机是保障渔船动力的新技术。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水产品总量不足100万吨,粮食温饱问题亟待解决,城镇和乡村也存在吃鱼难的现象,因此,渔业生产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
然而,要想成为一名女轮机长并非易事。出海第一天,林妙珠就感受到了大海的威力。
(图:林妙珠的轮机长执照)
几个月后,林妙珠和她的同学陆续回到家乡,成为蚂蚁岛的第一批女轮机长,也被渔民们亲切地称作“女老轨”。
勇闯吕泗洋
每年四月,渔汛到来时,蚂蚁岛的捕鱼船队都要起程北上,奔赴位于江苏北部沿海的吕泗洋。
每年汛期的吕泗洋,来自各地的渔船多达数千艘。
出人意料的是,就在1959年4月11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袭击了整个渔场。狂风、巨浪,很多被打翻的船只被卷入到了海中。
此时,船上的每一个人,都意识到了最后时刻的到来。
林妙珠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蚂蚁岛渔民
女轮机长
作为“老轨”来说,如果机舱间的机器被海浪浇灭了,出故障了,16个人的性命就没了,一般倒的船是大捕船,没有机器的船偏多。我一边晕船,一边担心这些 。
幸运的是,由于蚂蚁岛较早使用了动力充足的机帆渔船,在船老大的指挥下,最终冲出风浪,躲过了这场灾难。
九死一生的遭遇,并没有让他们退缩。就在渔船修理后的第二天,蚂蚁岛的船队又一次踏上了吕泗洋的征程。
告别荒山
渔业生产如火如荼,长沙塘村一位名叫盛再堂的支部书记,却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他所面对的,不再是熟悉的大海和渔船,而是要上山筹建林场。
自1954年起,为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一场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运动,在大江南北拉开帷幕。
在当时,木材可以用来修补渔船,可以用作晾晒鱼虾的工具,也是生活用柴的重要来源,因此,海岛对木材的需求十分迫切。
而植树育林,却是一个艰难且漫长的过程。
经过无数次的沟通之后,林业队顶着重重压力,将岛上的坟墓全部迁移到了对面的小蚂蚁岛。这个艰难的举措,为日后林场的形成与规划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盛再堂的精心规划下,林场形成了以山下栽植香樟为观赏林木、以山中杉树为经济林木、以山顶黑松为防风林木的科学布局。
(图:盛再堂与树木)
从最初的十多株树苗,到数百万株参天的树木,林场面积不断扩大。
虽然已经年过七旬,盛再堂依然没有停下劳动的脚步,直到2007年,在一次劳作中,他的身体突发不适,倒在了一棵香樟树下。
匆匆离去的他,没有来得及留下一句话。
1760亩郁郁葱葱的林场,不仅使蚂蚁岛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0%,也让曾经的癞头山变身绿色之岛,成为全国海岛绿化的典范。
围海造田
这条长长的海塘,修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海塘的路基上,整齐排列的38盏路灯,承载着一段难忘的记忆。
蚂蚁岛曾因面积狭小而土地局促,不仅粮田稀缺,甚至没有一个避风的港湾,难以抵挡台风和潮水的袭扰。
40多年前,300多名青年妇女,历时整整16个月,人拉肩扛,用坚韧的双手筑就了这座“超级工程”,也留下了蚂蚁岛妇女围海造田的人生传奇。
早上九点,蚂蚁排档的院落内,邹吉叶和她的姐妹们,正在为新店的开业而忙碌。
餐馆所在的位置,海塘修建时曾是一座小山。那一年,18岁的邹吉叶与同村的姐妹,也是在这里,组成了一支赫赫有名的“六姑娘石匠队”。
她们的任务,是为正在修建的海塘开山炸石,提供石料。
不远处的工地上,数百人劳作的身影川流不息,脚步声、号子声交织在一起。海滩泥泞使得机械设备难以进入,所有的劳动只能凭靠人力,这注定是一场倍加艰辛的战役。
每当海水涨起,那些刚刚填入的砂石很快便被汹涌的潮水吞没,砌好的塘脚也在瞬间消失。
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后,她们发现,只能在退潮时用石块做成塘脚,然后集中填埋砂石。
1973年10月,海塘正式竣工,比预定时间整整提前了一年多。它的建成,使原本只有两平方公里的蚂蚁岛,增加陆域面积约0.4平方公里,围海造田近500亩,拥有了一个避风的港湾。
为了纪念蚂蚁岛妇女对海岛建设的贡献,这条海塘被命名为“三八海塘”。
时过境迁,海塘依旧
静默的三八海塘
如同一面历史的镜子
映照着她们闪亮的青春
也映照着坚韧与顽强
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
攻坚克难
让东海之滨的蚂蚁岛
在“敢啃骨头”的奋斗中
创造着永恒的海上传奇!
来源/CCTV国家记忆(ID:cctvguojiajiyi)
审核/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