圉卣 攸簋 三角云雷纹高足豆:首博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中篇

“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以反映燕国青铜器文化面貌为主线,从铸造技术、造型、纹饰诸方面展示北京最早的青铜艺术。展览分为两部分,共展出文物132组件。从精巧的铸造技术、奇特生动的造型、精美的纹饰等方面展示北京地区古代灿烂的青铜艺术和古代工匠们高超精湛的技艺。

为突出燕文化的特色,在展厅中心设计了一座显示出夯土层理的方城,象征着房山琉璃河燕国西周都城。城墙内、外壁与展厅四壁的展柜形成了三层同心展线。西周展品位于展厅中心,东周展品则位于展厅四壁的环形展柜,两周展品都依照兵器、礼乐器、杂器的顺序对应摆放,实现了两种青铜文化的对比。

三角云雷纹高足豆

战国中期(公元前375年--公元前276年)
北京怀柔出土
高49.2厘米 径16.8厘米

此豆的器盖翻转过来便成了高足盘。这种细长柄、圆盖上有三足的铜豆是燕文化特有的造型。


镶嵌红铜虎纹豆

战国早中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76年)
高38.8厘米 口径19.1厘米

此豆的盖子可倒置做浅盘,圈足上以红铜(即纯铜)镶嵌出虎纹。在青铜器上镶红铜的装饰工艺盛行于东周时期。




鹈鹕鱼纹敦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376年)
北京延庆出土
高20厘米 腹径15.7厘米

鹈鹕是一种捕鱼的鸟,俗称鱼鹰。此敦的纹饰描绘了鹈鹕张口捕鱼的精彩瞬间,纹饰新颖、极富动感,是战国时期燕国青铜器的一件代表作。这种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纹饰出现于战国时期,给已传承了一千多年的青铜器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犀鼎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376年)
北京通州出土
高22.4厘米 径23厘米

此鼎的高附耳、细长鼎足,均为燕国铜鼎的特征。鼎盖上的高浮雕写实装饰则是典型的燕国铜器装饰风格。


三鸟簋

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376年)
北京顺义龙湾出土
高13.5厘米 径10.4厘米

青铜簋从春秋时期便迅速退出历史舞台,至战国时期已颇为罕见。这种铜簋也是燕国特有的造型。



小口鼓腹鼎

战国中晚期(公元前375年--公元前221年)
北京丰台出土
高23.5厘米 径8.7厘米

这种小口鼓腹鼎是燕国特有的铜鼎造型,迄今发现极少。这种鼎专用于烧水,此鼎腹底部仍残留有烟炱痕迹。


攸簋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高28.5径20.3厘米

此簋以象首、象鼻构成双耳,三虎足,造型甚为罕见。器盖与腹部均装饰绚美华丽的带冠凤鸟纹。器盖内壁与器底铸有铭文:'侯赏攸贝三朋,攸用作父戊宝 彝,啟作綨',记述了贵族'攸'受燕侯赏赐三朋(30枚)贝币,铸簋为念。




圉簋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高26.5厘米 径13.4厘米

器身与方形底座饰有精美的兽面纹、夔纹。器盖内壁有铭文'王 于成周,王赐圉贝,用作宝 彝',器底铭文曰'伯鱼作宝 彝'。铭文记载了贵族'圉'在周王的典礼上获赐贝币,铸簋为念。



圉卣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高34厘米

此卣盖内及器内底铸有相同的铭文'王于成周,王赐圉贝,用作宝彝',铭文与圉甗相同。


星点蟠虺纹壶

战国
通高28.5厘米,口径10厘米, 底径13.5厘米

首都博物馆收藏。直口微侈,细颈,鼓腹,平底圈足,颈部有四个等距铺首衔环,颈下肩上两侧有对称的小铺首衔环,环上饰科角涡纹,颈部光素,腹饰六圈瓦纹,瓦纹之间填以星点蟠虺纹,近底部亦有四个小铺首衔环,与颈之衔环上下对应。此器造型、花纹是典型的战国特征。







欢迎关注布衣豆腐

在喜马拉雅说水浒

《醉眼戏说四大名著》部分的特点是戏说、新意与浪漫主义,不从原著的叙述次序展开,而是力图从原有的叙述逻辑中,独立提炼出新的立意阐述,娓娓道来。提供自己独立的解释阐述。这种做法其实难度很大。但是非常有意思。醉眼戏说系列我们可以把它视为开胃菜与热身。之后我们另外会有正说系列,比如正说水浒系列。在正说系列中,主要依据原著的内容,进行钩沉探佚,在这里作个简单说明。

本专辑部分内容,全新解读四大名著,从弦外听音,从无中看有。戏说有时比真相更真实。解读传统文本,就是解读我们的生活。

有诗赞曰:

《水浒》读七遍,其意才浮现,人性多两难,生活不容易,好汉也是人,笑完别落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