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微澜:紫黄文化--难得糊涂 (上) 20210822
+++这是2009年《林海微澜:难得糊涂》一帖汇集的足本。+++
难得糊涂。
据说是前清文人大家郑板桥的心声。
年少弱冠的时候不太理解这个说辞。也是,在从糊涂到清醒的成长岁月,所谓的“人生加法”中,糊涂是印象非常深刻的昨夜星辰,历历在目,栩栩如生,根本就是不难得的手到擒来,比比皆是。在“加法”的年代,难得的是清醒。
后来,日子见长了,渐渐地也进入了前人所说的“减法”的年代,这一段岁月,怕是真的要好好学一学难得的糊涂一说了。
诚哉斯言。难得糊涂。
扯完了开场白,说正经。
有些事情,糊涂比明白要来得正经。
有些事情,明白比糊涂要煞风景。
难得糊涂。
国人的传统,是报喜不报忧与好大喜功。
这时节,最可人的就是难得糊涂。
比如:蝙蝠的“蝠”,通“福分”的“福”。
按照五四带来的新文化后的说辞,叫做“幸福”。
佛手的“佛”,听说也通“福”,难怪前朝不少官窑瓷器,画满了石榴佛手,多子多福。
葫芦的“葫”,据说还是通“福”,虽然跑偏了好些个音拍,难得糊涂,都是福。
于是乎,茶壶的壶,虽然笃定地跑偏了不少,大概依然算得上是个“福”。
难得糊涂。
糊涂=糊+涂
糊=壶=葫芦=佛手=蝙蝠
涂=图
广东话的“葫芦”,偏重贬义的“糊里糊涂”,接近于跑偏式二人转的“忽悠”。
适逢古典网一众的葫芦风生水起,连文化底蕴深厚的“匏瓜”也给网罗其中。
古典的文化气息,浓郁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难得糊涂。
就从葫芦的“壶”开始吧。
也以此帖向一众葫芦同好致敬。
特别是那些原本没有机会规范地接受地道的书院教育的八闽木作工匠艺人。
难得糊涂。
每一次潜心品鉴这些主要来自八闽制作的前无古人的“无中生有”,脑海中回味的是这样一首千古绝唱: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附录“难得糊涂”之典故如下:
清代文化名人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四字书写得妙趣横生,韵味无穷,这是他将真、草、隶、篆四式书法融为一体而独创的一种奇特书法体裁,有“乱石铺街、杂乱有章”之誉。据说,“难得糊涂”四字还有一段有趣的来历。
有一年,郑板桥来到山东莱洲云峰山观摩古代书法典范郑公碑,晚间借宿于山下一老者家中,老者自称是荒村野臾糊涂之人,谦让有加。但郑板桥观其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与老者谈得十分投契。
老者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老者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之上。郑板桥有感于老者的外表糊涂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空余,郑板桥请老者题写一段跋语,老者没有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一方印章“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这才知道老者原来是一位隐退官员。他见砚台还有空处,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这段文字与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被老人做成条幅流传开来,人们感慨其中蕴含的哲理,把它视为人生境界之追求,“难得糊涂”也就越传越广了。
公元2009年5月4日深夜
祭奠青春 不知所云
硬木工艺茶壶的出现,从在下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大致开始于非典过后的公元2004年。
某家仙游传统木制雕刻匠人,原本一直专注于传统题材的制作,比如神话人物,宗教人物,以及小器件的文玩笔洗,把玩小件玉米等等。
后来听从了外地见多识广的某代理销售商的建议,第一次试水,模仿着用木料制作当时已经在中华大地红得过了头的紫砂壶。
当时所采用的材料有两种:
第一,传统的黄杨木;
第二,当时还不太畅销的越南黄花梨。
之所以在传统的黄杨木之外添上了在当时看来莫名其妙的“越南黄花梨”,只是因为:提建议的这位“见多识广的代理销售商”,自己也从广西把越南黄花梨运到福建代销。
这是真的,非典过后的2004年,越南黄花梨在中华大地还是养在深闺无人识。论接受程度,远远不如之前大名鼎鼎的“美洲檀香”,如今的绿檀。
这一2004年的试水,有颇不错的市场回报与收获。于是,从仙游的某个家庭小作坊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出形态各异的仿紫砂造型的木制工艺茶壶。
这大概是历史上的第一回,硬木制作的工艺茶壶,以批量制作的商业销售规模,在大江南北显山露水。第一个硬木的选择,就是越南黄花梨。
附图的喜鹊登梅(喜上眉梢)工艺茶壶,是公元2005年的制作。
这一早期的出品,造型饱满,工艺繁拙。用料大方,用工实诚。
在当时,材料供应充裕,价格并不昂贵,而且工价尚未起飞,人心尚古。
早期的出品,用料大方,造型饱满,雕工繁复,打磨粗放。
素颜的越南黄花梨,就是这个样子。
而且,当时颇为舍得,用的往往是家具料的方材,一截一截地裁断,方方正正地打胚,制壶,毫不吝惜。
早期出品中有一款苍劲拙朴的松柏壶,是在下心目中的“艺术品”。
(喜鹊登梅)
(松柏)
基本上可以这样说:
批量制作的黄花梨工艺茶壶诞生于公元2004年,以模仿紫砂工艺茶壶造型为主。最初的材料是越南黄花梨。
2004-2005年是第一阶段的成型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1、用料大方,而且往往是纹路纹理均匀一致的家具料方材
2、造型饱满,器物方正,毫不局促
3、雕刻工艺繁复,打磨粗放
4、素面朝天的素颜为主,首先材质可观,无需障眼;再者在当时也没有后期层出不穷的作色与掩饰手段
附一张图,是2005年收藏的一件至今推崇的心目中艺术品级别的越南黄花梨石榴壶,作者是在下认为的黄花梨茶壶第一人与工艺大师黄梓成先生。这一黄金时代的结束,主要缘于2005年下半年的海南黄花梨概念炒作成功。
2005年下半年有两件大事如下:
1、2005年7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了当代制作的海南黄花梨中堂四件套。
2、2005年10月首次在中国上海登陆的奢侈品展(Top Marques)在国人心目中造就了1200万元天价的海南黄花梨家具概念。
这两件事的背后,都是一个相同的名字:元亨利。
而异军突起的元亨利的背后,主要是福建仙游的黄花梨木器制作加工企业群。
从此,黄花梨强势崛起,从海南黄花梨开始。公元2005年。
顺便说一句,2005年在下当时请了两只一模一样的越黄石榴壶,另一把稍有瑕疵的转手送了人,对方是广州某著名小学的校长,后来因为得罪了派驻广州的黄马褂而下了大狱,判刑八年。那时候为了孩子读书没少动这些脑筋,当年不过几百上下不值一提的小礼物,如今大概至少大几千了吧,而且难以为继。沧海桑田,送礼这物事,颇费心思与心意。收藏就是这么回事,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下当年之所以不知足地乐此不彼收集这些尚不为人知的“前不见古人”,首先是唯心地喜欢,其次么,有刚性需求。天朝行走,哪里都得求人。
(越南黄花梨石榴壶)
如果说2004-2005年是第一阶段的成型时期的话,从2006年开始,一直到2007年上半年,大概可以归纳为第二阶段的战国时期。
随着2005年下半年的海南黄花梨的强势崛起,在外观上难免与之有些拖泥带水的越南黄花梨多多少少地也有了些雨露均沾的福气。
最直接的结果是:
1、越南黄花梨的需求应声而起
2、越南黄花梨的价格随着需求的拉动而开始力争上游
在原料与木料方面,原本用料大方,造型饱满的越南黄花梨工艺茶壶,从2006年开始有了一定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
1、用料与裁料开始扭转以前的大方气派,开始斤斤计较。
2、造型从原来的大方饱满转为因材取型,普遍地开始向紧凑,扁平与短小精干的趋势发展。
3、原本常见的家具料方材的纹理纹路与色泽的均匀一致之中,越来越多地出现色泽杂陈,纹理纹路拳曲的树头料与根料。
4、因为海南黄花梨的受人追捧,导致色泽沉重的黑红料越来越受买家偏爱,价格也脱颖而出。
5、雕工从原来的繁复转为一定程度的简化,在节约雕刻投入的同时,打磨方面比从前有更细腻的表现。
6、过度的同质化竞争导致整体销售数量大幅度上升的同时,在工艺水准与价格水平上不仅停止不前,还有一定程度的退步。
这一各显神通的战国时期的登峰造极,是2007年开春在福建仙游一地,难得地出现了企业主四面出击高价延揽工人的奇迹。2007年的主旋律是:工厂满世界找工人。
自然而然地,“工”的成本节节上升,于是在雕刻制作上一方面是造型与图案的简化,另一方面的直接后果是粗制滥造的门槛降低。
作为装点门面的表面功夫如作色,修补等等等等的障眼法,在这一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客观地理解:
因为降低了门槛,从而推动了普及。并非一无是处。
这是一个如今看来不可思议的奇迹。
原本只是某一家家庭式作坊的无心插柳,结果竟然有过百家的同行跟进,大批量地复制,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单薄,越来越粗滥,从2006年一直斗到2007年中叶的越南黄花梨价格暴涨为止。
(同样的石榴壶,斤斤计较的省料和大手大脚的足料,外观相去甚远)
(工艺趋向简单,短平快)
来看几把2006年制作的黄花梨工艺茶壶,可见大致端倪。
第一把:龙龟壶。
扁平的造型。
还好,造型整体而言还是比较工整,对称。
依然还是家具料方材的直纹。
独占鳌头,好像也有这么个意思。
2006年的出品,在雕工方面,开始呈现一定程度的简化,造型也趋于紧凑。
基本上的考虑是:
1、省料
2、省工
归根结底:省钱。
然而世事无绝对,开始俭约的战国时期,也有一定的好出品。只不过需要慢慢比较、慢慢淘了。
这第二件龙龟,窃以为就比较而言多了些许的灵气。
2006年,福建出品。素颜越南黄花梨。
第三件:南瓜壶。
色泽杂陈,纹理拳曲的越南黄花梨树头料树根料在这一时期因为在外观上接近海南黄花梨而获得极高的人气。
自然地,价格上也轻而易举地超过其他的越南黄花梨出品。
追捧,就是这么一回事。
这一时期的雕工,虽然比之前有一定程度的简化,还是比较用心的制作,打磨方面也更加细腻。
第四把:荷叶壶。
斑斓的树根料。
造型趋向扁平。
拙朴的雕工,素颜的越南黄花梨。
这第五件在当时算是比较难得的大方之作。虽然造型也趋向紧凑。
从纹理纹路来看,接近树头料了。
很有心满意足的幸福感。
这样的金红料,已经算是难得了。
整体而言比较大方的造型。
虽然用料方面开始俭约了,还有个大致的底线。
第六把:葵花壶。
越南黄花梨根料。
算是难得的精细制作。
如今大概说来也无妨了,当时这样的制作,绝大部分都是以海南黄花梨的名义。
价格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窃以为这个造型是比较养眼的出品,值得仔细品鉴。
根料原本是不被家具料用家待见的庶出旁门。其实论质地,根料往往更致密,只是外形扭曲,开料捉襟见肘,难于制造家具而已。
尽管这一时期在用料用工方面趋于俭约,这并不妨碍福建工匠在熟能生巧的基础上制作出超越从前的精细出品。
这样的葵花壶,窃以为是“战国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进入2007年上半年,山雨欲来。
众所周知,2007年的神话,从檀香紫檀开始。
年初原本20万左右一吨的檀香紫檀,过了大年初一就开始变脸,30,40万,轻轻松松地就在五一劳动节期间站上了前所未有的50万高端。
还没有完,到了那个疯狂地夏天,最高报价整整超过100万。
檀香紫檀的神话,在2007年实现了空前。
然而,越南黄花梨,这个原本在年前跟在海南黄花梨与檀香紫檀之后的小三,不紧不慢地后发先至,只用了大约半年左右的时间,就牢牢地把紫檀压在了下边,从此翻身吐气开颜。
2007年的越南黄花梨,大概算得上是神话中的神话了,而且至今依然有颇不错的后续表现,唯一的例外,是那年夏天的满城尽带太空椅(仙游对皇宫椅的俗称)。
第一把是2007年上半年福建出品,还当得起品相匀称。
越南黄花梨树头料。材料价格暴涨之前的制作。
树疖清晰可见。
这一“战国时期下半叶”的出品,很典型地表现了这一时期在“型材艺”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用料的俭约,树头,树根成为主旋律
2、造型上不再苛求端正规整
3、雕刻工艺的简约与简单
基本上,料省工简,造型紧凑。无序的同质化恶性竞争,俗称“割喉战”的必然结果。
第二把茶壶是这一时期因陋就简的代表。勉强看得出有荷叶的模样吧。
造型上毫无特点,最多是意思意思而已。
还好,材料不错。
在那个材料价格步步高的特殊年代,已经算是难得了。这个造型,还算规整吧,与后来的江河日下相比,还算是颇不错的。
第三把,越南黄花梨根料。
很自然的,这样的料,基本上都是以海南黄花梨的名义。
这样的李代桃僵,是“割喉战”下的另类选择。
第四把,2007年上半年出品之小巧玲珑版本的石榴壶。
越南黄花梨树根料。
算是颇用心的出品了。
尽管无法与从前的石榴相提并论。
随遇而安,逆来顺受。
且把“战国时期”与“成型时期”的两只石榴对照着比一比。
05年到07年,沧海桑田。
这就是曾经并不遥远的越南黄花梨。
从型,到材,到艺。
“战国后期”也未必是全军尽墨。
比如这一款的松鹤延年壶,窃以为算得上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颇出彩。
2007年上半年福建出品。
松鹤延年壶
越南黄花梨树头料的水波纹
造型恰到好处的紧凑精干
选材天生丽质(熠熠生辉的水波纹涟漪)
跟几个2006年的旧图。
都是“战国”期的款式。
因为“战国”,所以各显神通,层出不穷。
2006年的荷叶青蛙壶还舍得在壶身上雕满了青蛙,后来为了省料省工把荷叶上的青蛙通通都赶到水里去了。
瓜棱壶这一款式在2006年就已经面世了,算得上是“战国”中前期的佳作。
图片中的这一件实物是2008年的作品。
深沉的色泽,自然是毫不退让地往海南黄花梨的光换下靠拢。
人望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无序的同质化过度竞争,总有厂家会因地制宜,看风使舵。都要讨生活。
在“战国时代”的同质化无序竞争下,有的制作者的对应策略是斗价格与削减成本,有的则另辟蹊径,走“与众不同”的道路,用西方营销课程的表达方式,叫做differentiation差异化。
这些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的东南手工匠人,在恶劣竞争压力下的表现,到处闪烁着“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与创造力”的光辉。
黄花梨工艺茶壶的战国时期之公元2007,Differentiation差异化之独树一帜出品之一,是前所未见的大尺寸茶壶,别称大茶壶。
嘿嘿,这个称谓在历史上不大好听,很容易让人想歪了。
第一把的大尺寸南瓜壶,是当时的主流造型,至今依然被追捧。
第二把的梅壶,相对而言不免曲高和寡。不仅材质,工艺上的要求也相对更高。阳春白雪的尴尬就在于此了。梅兰竹菊四君子,可普罗大众往往觉得“葫芦”或者“蝙蝠”的“福”更讨喜,哪个喜欢触“霉”头。
难得糊涂。
顺便说一句,这把梅壶的材质,当年因为色泽神似海南黄花梨而身价倍增。人靠衣装,佛靠金装。
这样大尺寸的特别造型,日后渐渐成为黄花梨工艺茶壶差异化differentiation的主流。
有的越南黄花梨,真的可以很象隔海相望的海南兄弟。
尘土原是无疆界。
何况历史上的越南,在中华内的历史远远长于独立于中华以外的历史。
还是那句老话:植物是不以人类的行政区划或者国界为行止的。
很快,时间的指针指向公元2007年的五一黄金周。
神话中的神话,最神奇的一页,如暴风骤雨。
越南黄花梨如脱缰野马,轻而易举地超越了原本盘桓在头顶上的木中之王紫檀。
风靡大江南北的越南黄花梨,最强的人气,来自顶着“宫廷御用”金字招牌的皇宫椅。
仙游人竟然鬼使神差地把这种规范名称应为“透雕卷草纹束腰带托泥圈椅”给简化成“太空椅”。
于是,不仅仅是原来的家具制造企业,连原本对榫卯与攒边框架根本不涉及的众多木制雕刻工艺品家庭作坊,也纷纷一头扎进了这个“太空椅”的气旋。
满城尽带太空椅。是那个疯狂年代的真实写照。
谁还肯老老实实地埋头只做工艺品。
自然地,喧嚣一度的黄花梨工艺茶壶,到此走向一个尴尬无比的破落时期,且称之为:冰河。
越南黄花梨工艺茶壶的前世今生大致划分如下:
2004-2005 成型时期
2006-2007.4 战国时期
2007.5开始 冰河时期
冰河时期的越南黄花梨茶壶,不仅仅在产量方面远远逊色于刚刚结束的“战国”时代,在造型与工艺上也棱角分明地带着“冰河时代”的苟延残喘,只有剩者,没有胜者。
主要的原因是:
1、前期销售的无序与同质化过度竞争,对市场的伤害无异于一曝十寒
2、越南黄花梨的价格暴涨与皇宫椅神话,几乎把绝大部分的原材料都如同黑洞一般地吸入到“家具制造”这一漩涡,工艺品制造企业几乎是面临着“无米之炊”的境地
于是,2007年的五一成为了一个很突兀的分水岭。
这以后的越黄茶壶,大部分倾向于很破落户的随形,或者全无雕刻工艺的素身。
而福建工匠的看家本领是:雕刻。
这是很无奈的现实。
2007年开春的福建仙游,老板满世界找工人。
最极端的例子是:某老板愤愤不平地低声埋怨,“只有到了月底发工资的那一天,才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个老板该做的事。每个月除了这一天以外的每一天,都是在点头哈腰地求着工人开工。
工人病了要慰问,过生日要送礼,工人家属两地往来要负担车马费用,。。。。。。照这样持续发展下去迟早要代替属下的工人披麻戴孝”。
2007年,从年头开始,不到十二个月的功夫,连加三次工资的企业不再少数。
这就是福建仙游疯狂的2007。
越南黄花梨工艺茶壶的“冰河”期,就是这么一个整体背景。
极度昂贵而且极度稀缺的原材料,极度的不成样子,歪瓜裂枣的外观还算语带客气。
不断攀升的加工费用,拜不停歇的反复提升工资所致。
以及,扭曲,再扭曲,再三扭曲的制作者的心态。
一直到2008年后期,绝少有机会见识到与以前相比算得上匠心独具的新出品。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诚哉斯言。
来一把2007年下半年的福建出品。
冰河纪。
越南黄花梨素茶壶。
擅长雕刻的仙游,开始以素工茶壶为主流。
顺带提一句:随着打磨工艺的不断改进,越黄的棕眼也可以加工得越来越细腻。
很自然的,颜色深的看“海”,颜色浅的“做”深。
在每个三百六十五天,每天进步一点点。
来一把2007年下半年福建出品的黄花梨茶壶。
冰河纪。
越南黄花梨黑料素活。
壶身的涂装被砂纸打磨除去,正好与壶盖的外观做一个鲜明的对比。
颜色深则望“海”。
可不可以??
这时节的仙游,胶磨已经蔚然成风。胶磨之后的越南黄花梨,棕眼的细腻,直追海南兄弟。点到为止。
这把,冰河纪之越南黄花梨金红料茶壶。
这样的造型在当时已经算是比较用“工”的了。
首先,茶壶产量锐减;其次,雕刻茶壶出产锐减;第三,大尺寸茶壶极度稀罕。
这一款造型的茶壶,比寻常尺寸的工艺茶壶的耗料量,大约增加了一倍不止。
算是个颇不小的壮硕出品。
只是用“工”粗拙,真的比较粗拙。
冰河纪上半叶的稀罕物事。
工艺与造型则乏善可陈。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第三把,2008年中叶福建出品之冰河纪特产:葫芦壶
型:纤,瘦,薄;
材:越南黄花梨树根料;(向海南黄花梨靠近,再靠近)
艺:珠玉在前。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回头看看不太遥远的昨天前天的相同款式,或者说原型的风范吧。
2005年福建出品之成型期的葫芦壶。
所谓的江河日下,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冰河纪难得的亮点之一,窃以为是这一款:竹节壶。
材质:越南黄花梨树根料(依稀有绛紫的风采)。
这大概是在2008年比较有特点的一个设计,尽管造型显得局促了些。
2007年的神话不再。
风水流转过到了公元2008年。
这一年的开春时节,恰好与一年前的2007完全相反。
这一回,是工人满世界地找工厂开工。
能开工的厂,真比刚刚过去的“满城尽带太空椅”时期少了非常非常的好多。
2008年,越黄走货乏力,“太空椅”后遗症。
其他的越黄制作都是殃及池鱼。
曾经在大江南北汹涌澎湃的越黄需求,突然间如泥牛入海。
货走得慢,厂子也只好两天打渔三天收网,然后几个月的时光晒太阳。晒完了太阳晒月亮。
总算有了点转变的亮丽光彩,当日历翻到2009年。
2009年福建出品
三足扁壶
越南黄花梨金红树头料
窃以为这是一件颇具匠心的成功制作。
2007年五一开始的冰河纪,大概已经告一短落。
2009年,大概可以说是属于:冰河后。
小结一下,关于越南黄花梨工艺茶壶:
2004-2005 成型期
2006-2007.4 战国期
2007.5-2008 冰河期
2009----?? 冰河后 (?)
越黄工艺茶壶的前世今生大致如上。
从2004年的诞生开始,无心插柳柳成荫,到2005年完成了成功的成型期。
从2006年到2007年五一黄金周的暴涨为止,属于同质化无序竞争的战国期。
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底,属于产销两滞的冰河期。
2009年,且拭目以待,暂且算做冰河后。
从工艺上看,从雕刻开始,向光素发展的趋势已经成为主流。短期内尚无法看得到有任何扭转这一趋势的因素存在。
而且在原材料供给方面门槛高昂的制约,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制作者的自由发挥空间。
绚烂璀璨如樱花的越南黄花梨工艺茶壶,也如前者一样的光芒短暂。
下一个轮回,大概需要很多很多年。
硬木工艺茶壶以如此的市场规模在短时间内迅速地风靡大江南北,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前不见古人。
就此告一段落---关于越黄工艺茶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