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颠的野望——独立号多炮塔重型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法国人走到了重型坦克发展的前列,FCM 2C虽然没能参加战斗,但是在战后的军备展示中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一战的经验表明,将武器放置在车体内是极为不明智的,限制了武器的射角不说,还恶化了成员的作战环境。新的坦克需要可以自由发挥武器威力的部件,这个部件就是炮塔。

1928年的FCM 2C

然而可惜的是,此时的英国人没能跟上时代的发展,1922年的一份新型重型坦克的说明书清楚地表明,总体布局仍是“方形战斗盒”,换而言之没有考虑使用炮塔。新坦克的主炮选定为3磅炮(47mm),辅助武器为2挺机枪。这简直就是菱形水柜的放大版,拿到设计草案的维克斯公司的工程师对此自然没有好脸色。他们此时已经推出了维克斯Mk.I轻型坦克,这是个带炮塔的现代坦克(至少和军方的方案比起来是这样),设计师们当即抛弃这个落后的草案,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英国Mark.IV型坦克

1923年3月,维克斯公司提出了新型重型坦克的设计方案,与军方的要求完全不同。虽然保留了车体布局和动力舱设计,但是火炮和机枪都被放置在了可旋转的炮塔中。主要武器还是47mm火炮,不过机枪加到了4挺,也就是说全车有着5个炮塔!军方一开始对此颇有怨言,但是维克斯公司的首席设计师乔治·托马斯·伯卡姆爵士(Sir George Thomas Buckham)在陆军内部有着相当不错的关系,方案很快就通过了。与此同时,维克斯还在反复修改自己的Mk.I/II轻型坦克(23年底改称为中型坦克),修改中获得的经验也被应用于重型坦克项目,新车也获得了自己的编号:A1E1。

工厂里即将完工的A1E1

1925年5月,维克斯公司完成了A1E1原型车的设计详案,次年年初,A1E1获得了自己广为人知的名字“独立号”(Independent)。与在伍尔维奇的皇家兵工厂生产的Mk.I/II中型坦克不同的是,维克斯公司决定在他们位于谢菲尔德的工厂建造新型A1E1的原型车。陆军部为此花费了一笔昂贵的费用:整整7.75万英镑,与之相对的,一辆Mk.II中型坦克的成本只有8500英镑!陆军部的高额账单自然不是为了从中渔利,为了弄清楚A1E1的为什么值得如此大费周章,我们需要了解一下20世纪20年代英国人的新机械化军团的方案:

Mk.II中型坦克

在新方案中,机械化部队的战车设计是金字塔排列的。最底层也是产量最大的坦克只配备2挺机枪,只用于攻击敌方步兵所以最为廉价;往上一级则是安装3磅炮的轻/中型坦克,只用于和敌方坦克交战,所以它们的47mm加农炮甚至不配发高爆弹;金字塔顶端也是产量最少的就是以A1E1为首的“突破坦克”,这种坦克应该以厚重的装甲阻挡敌军的火力,再用巨大的身躯碾碎他们的防线。火炮用于和敌军装甲目标交战,而冲进战壕后则用数挺机枪料理敌军步兵。这就是陆军部对独立号坦克寄予厚望的原因。

用于突破作战的A1E1

A1E1原型车于1926年9月完工,维克斯公司拿钱确实办了实事,独立号有着多项跨时代的改变。首先,驾驶员的工作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如果说老旧的Mark坦克的驾驶舱是闷罐车级别的话,那么独立号的驾驶舱简直就是劳斯莱斯款的。驾驶员现在有着独立的驾驶舱,没有人干扰,为了方便他观察,车体前部还有一个单独的观察炮塔(没有潜望镜),视野还算过得去。这样的改进甚至称不上改头换面,因为支持设计的沃尔特·戈登·威尔逊(Walter Gordon Wilson,他同时参与了Mark型坦克的开发计划)是个相当激进的人物,他给坦克安装了他1919年就在考虑的行星齿轮变速箱。对于英国坦克工业来说,这可是名副其实的黑科技,独立号的驾驶员可以通过方向盘来操纵这辆坦克(所以独立号没有收到过驾驶困难的抱怨),这可是不得了的大进步。事实上,威尔逊还给辅助操纵杆加入了液压机构,现在驾驶这辆重型坦克“不会比开汽车更困难”。

A1E1驾驶舱内景,注意方向盘上方观察炮塔的开口

不过除了驾驶系统的改善外,坦克其他方面以后世的眼光来看就显得乏善可陈:非常传统的铆接车体,战斗室附近(包括驾驶舱正面)有着28mm装甲的保护,而车身其余部分则由8-13mm的装甲包裹。悬挂系统的8个路轮和2个巨大的主动轮(用于撞击障碍物时减震)有附加装甲保护。独立号在两侧开有紧急逃生用的侧门,但不紧急的时候没人会去使用它们,坦克兵反应这些开在悬挂上的门通常会填满泥土。

注意车身侧面用于登上坦克的梯子

值得注意的是动力舱占了车体总长几乎一半,特别是在车体总长有7770mm的情况下(当然这还是比Mark坦克要短)。庞大的动力舱是为了容纳阿姆斯特朗·西德利公司为其专门设计制造的12缸风冷发动机,输出功率高达350马力,这使得A1E1拥有高达10的吨功重比,在20年代末期这可是排名靠前的数据。澎湃的动力让战斗全重29吨的A1E1能跑出32公里/小时的极速,要知道此时不列颠的一票轻中坦的极速不过20出头。但亮眼的数据背后也有高额的代价:12缸风冷发动机每公里要消耗2.4升燃料,简单来说,发动机每运行一小时要吃掉10.5升的燃料!

从这个角度可以感受出动力舱的大小

最后转向A1E1的武备,主炮塔是以维克斯Mk.II型步兵坦克的炮塔作为基础改进得来的。由于车体上有4个机枪塔,所以主炮塔里没有机枪,只有一门用于对付装甲目标的3磅炮(47mm)。值得注意的是,主炮塔为3人炮塔,车长,炮手和装填手的分工合作非常优秀,在遍地都是2人炮塔的间战期间非常难得。主炮塔右侧安装了一个换气用的大型风扇,并且拥有装甲保护,车长指挥塔则在炮塔顶部偏左侧一些。炮塔和战斗室内部都用石棉覆盖用来防火,为了便于和其余炮塔联系,车里还布置了电话。

A1E1炮塔内景

1926年11月13日,在通过验收1个月后,A1E1登上了媒体头版,用于展示英国国防工业成就。在为民众所惊叹的同时,A1E1开始广泛出现在各种庆典和仪式上,经常被形容为“陆地战舰”,主炮塔被机枪塔包围的样子看起来确实很像就是了。然而光鲜的外表后是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即使抛开极高的油耗不提,庞大的车身在越野行驶时极为困难,坦克很容易在崎岖的地形上失去动力。悬挂结构也不甚靠谱,只得不断进行补强,坦克全重很快上升到了32.5吨,虽然吨功重比还是过了10的关口,但爬坡这样的操作对A1E1来说仍很困难。另外,即使拥有电话,车长一次也只能对一个炮塔下达命令,所以车组成员大多数时候都是各自为战的。

A1E1的体积不算太大,左侧对比的是三炮塔中型坦克A6E2

陆军部对A1E1的总体评价尚可,所以一直在推进原型车的改进,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优秀的新技术试验平台。但构建装甲进攻矛头的构想则有点...不靠谱,一路折腾到1935年的A1E1不仅远远落后于时代,更是在近10年的改进中吃掉了陆军部15万英镑的资金,这已经两倍于项目原初成本了!即使只考虑原始造价,A1E1仍相当于几十辆Mk.II中型坦克的成本,而从实战角度来看,它们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轻/中/重,维克斯没能量产的三兄弟

一般来说,到这个时点,被时代抛弃的坦克就该发挥余热,回炉变成新的钢铁,但A1E1没有。原因也很简单,陆军部实在是下不了决心拆掉这个价值23万英镑的钢铁利维坦。A1E1被送去博文顿的装甲兵训练中心,大部分时候充当纪念碑或是仪式背景。但1940年敦刻尔克惨败后,陆军部又把独立号拉进了军队——在谁也不知道希特勒会不会登陆英伦三岛的情况下,任何一辆坦克都不能浪费。A1E1被送去博文顿市郊充当移动火力点,以防备德国登陆,并且就这样平稳地度过了二战。

今日博物馆中的A1E1

战后,因为同样的原因它再次躲过了拆解的命运并被送去博文顿坦克博物馆。该车的保养状况非常好,也是博物馆中的明星展品。A1E1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多炮塔坦克,为坦克设计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无论是不合适的方向,比如多炮塔设计,启发了苏联T-35等等坦克;也比如合适的方向,比如行星齿轮变速箱以及独立的驾驶舱。无论如何,作为20世纪20年代唯一制造完成的重型坦克,A1E1独立号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痕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