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建筑工程师姜桂松 补植五大夫松 修大汶口石桥
(发表于2014年07月17日《齐鲁晚报》青未了专栏)
姜桂松,字兰如,系石匠出身,人称姜鲁班,清初建筑设计大师。于清初从章丘逃荒来泰安,闻粥店“风醇气厚”,“遂宁止焉”,定居于粥店村。他以攻石起家,建造和设计技术精湛,时人誉为“姜鲁班”。
岱宗坊巧上梁
清雍正八年(1731年),山东巡抚费金吾以泰山庙宇盘道多有毁坏,奏请修缮。世宗雍正皇帝谕准,遣内务府郎中丁皂保、营造司郎中赫达塞主持该工程。丁皂保首先重修岱宗坊,岱宗坊原创于明隆庆年间,后圮。重建时,基座顺利修好,因坊梁过重,数次起升失败,姜桂松路过此地,向丁皂保提出了“堆土上梁”法,获得应允,并亲自指挥,上梁成功。姜桂松一时名声大振。
修建十八盘 补植五大夫松
姜桂松高超的技艺征服了丁皂保,二人随成莫逆,丁皂保遂委派姜桂松督工修建泰山盘道等工程,姜桂松带领泰山石匠修建泰山中路盘道,最后克服困难修建了泰山十八盘,使丁皂保提前完成圣命。丁皂保犒赏姜桂松很多的银两,他都分给众石工,当丁皂保视察盘道时,沿途众工匠皆跪而谢赏,丁很为诧异,后问姜桂松。始知事之原委,由此更得丁之信任,于是把修葺岱顶及各处殿宇、神像、墙垣等工程都交给姜桂松。
补植五大夫松,恢复泰山文化景点,姜桂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于一棵大树之下,因大树护驾有功,遂封该树为“五大夫”爵位。谁知后世讹为五株。明代万历年间,古松被雷雨所毁。丁皂保奉敕重修泰山时,根据姜桂松的建议决定补植五株松树,姜桂松派工匠移植五棵形状好看的松树,种植在原来的地方,现存二株,虬枝拳曲,苍劲古拙,自古被誉为“秦松挺秀”,为泰安古八景之一。
独创通西桥
泰山诸工程竣工后,姜桂松得银颇多,家境小康。但村西因泮河阻碍驿道通行,于是姜桂松发誓捐资建桥。
雍正十二年,姜桂松创修了泮河通西桥。创造性地利用了“T”字形铁钉,桥面石之间用铁扒锔连接,桥墩用巨石叠起。此义举有碑为证,碑现立于通西桥东,碑高1.8米,宽0.8米,厚0.22米,由碑文知,此桥创修于姜兰如(桂松),因桥坚固异常,五十余年后竟完好如初,为免遭损坏,里人立此禁约碑。为桥立禁约碑,这在泰山周边是罕见的,这也说明了此桥的重要性。
修大汶口石桥
大汶口石桥原建于明隆庆年间,是当时南北九省驿道的关键,清雍正八年六月毁于大水,因该桥修复工程艰巨,无人出资重修。只能靠舟楫运输,影响了南北交通。乾隆六年,在修建通西桥七年后,为保存南北通道的畅通,姜桂松捐资重修大汶口石桥。他倾其所有累积,亲自勘测设计,放弃原有桥基,巧妙利用汶河中间的一个小石岛,利用修建通西桥的经验,从泰山运来泰山石,利用修建通西桥的原班人马,日夜修建,姜桂松监督施工。桥面石之间用铁扒锔连接;桥墩用巨石叠起。不足一年即建成石桥。此桥造型结构与通西桥完全相同,比通西桥长5倍,是通西桥的升级版。现此桥被誉为“江北第一古桥”,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传录,新水浒第一人, 山东省水浒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水浒文化研学基地客座教授,泰安文化通览学术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第三届齐鲁文化之星得主, 山东省尼山书院特聘专家,十佳泰山学者,泰安市拔尖人才 。《齐鲁晚报》有个人专栏“第三只眼看水浒”。代表作《第三只眼睛看水浒》荣获第七届刘勰文艺评论奖。2017年做客中央一台《中国味道》栏目与纪连海一起演绎水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