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行业寒冬,网约车这样闯出一片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司机锐减,供给断崖式下跌,打车费用激增,由此才造成了打车难的局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不觉,今天已是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春节至此已经彻底结束。对于春节,大家的记忆停留在哪里呢?对于我而言,春节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出行的不易,打车难!
春节前夕有关 “打车难、打车贵”的文章,在朋友圈中刷屏,引起了众多网友热议。那么到底打车有多难呢?一位郑女士透露,她在下午5点打车,不加价半小时打不到车! 加价2.8倍,马上有司机接单。而北京市民熊小姐则表示自己曾等待70多分钟,无论是通过滴滴等平台叫车,还是在路边拦车,都没有成功。那么打车为什么这么难呢?
或许这和国家网约车新政和细则有关——自去年10月起,我国各地开始出台网约车细则,其中北京、上海、天津要求司机须为本地户籍,并参加严格的网约车从业人员考试。
此外,细则对网约车的排量、轴距、车身尺寸等都有着几乎严苛的规定:
网约车必须是B级以上的车辆;
配置上必须高于普通出租车;
提供WiFi、纸巾等服务;
网约车价格必须高于出租车;
……
由此或导致此前司机不再继续从事专车和快车行业,导致车辆减少。
根据滴滴方面公开的数据显示,上海注册的41万余司机中,仅有不到一万名司机具有上海户籍。按照上海网约车细则对车辆、司机的门槛设定,滴滴司机群体至少减少70%以上。《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曾分析称,网约车新政和细则出台以后,以一个网约车司机一个月平均500单来计算,其每单的成本将增加2.1倍左右,保证司机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打车费用至少会增加2.1倍。
司机锐减,供给断崖式下跌,打车费用激增,由此才造成了打车难的局面。
网约车司机共享行程和座位给乘客,并获得一定报酬,本属于共享经济的一种,却因为新政和细则的出台,网约车的“共享属性”越来越弱,导致网约车平台被迫从共享经济转型为一般服务业。共享经济即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而服务业则指从事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
在这种大环境下,网约车平台并没有自怨自艾,一方面他们积极发展自营车队,提高服务质量,以专车的形式保证可用车辆的数量,缓解出行难;另一方面,他们逐渐拓展业务范围。
拿滴滴来说,滴滴出行目前最主要的几个业务是滴滴出租、滴滴快车、专车和顺风车,在快车专车业务或将出现缩减的情况下,滴滴利用自身在大数据和平台方面的优势,开拓出个性化打车、租车、代驾、小巴等等服务。滴滴出行去年在北京上线小巴服务,要解决用户短途出行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今年元旦宣布联手亚都打造“无霾专车”;推出敬老出租,帮助老人打电话叫出租车……
至此,网约车企业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从单纯的“叫车”服务平台,逐渐转变为基于大数据的出行方案商,甚至主动参与城市交通建设。上个月滴滴出行与深圳交委和深圳巴士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圳交委和滴滴将通过搭建全市开放性的综合交通大数据平台,依托巴士集团的专业优势,将建立首个一站式出行平台,打造"智慧交通"。
网约车的出现打破了过去出租车行业单一的格局,为乘客带来了多样化的选择。相比之下,传统出租车行业则是“坐吃山空”,没有进行任何改变,拒载和绕远路依旧是出租车司机的常态。正是他们的懒惰,导致网约车承担起了原本不必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传统出租车相比,网约车车内更加干净整洁,并提供纸巾、饮用水和雨伞,而且还有实时路线导航避免司机绕路。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对网约车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苛责。
如今,网约车新政已出,未来的出行市场或将会出现很多的细分领域,专业化、差异化发展是将会是出行平台的发展方向,出行平台不会仅局限在与出租车行业的竞争中,或更将会专注于寻找新的出行需求、拓展新的盈利模式,发展高端品质服务与其他出行服务。
推荐阅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