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漫话之噶达史事 (之五十四)
泰宁(噶达)地方在军事上的重要,早就为朝廷的军事首脑们看中。前面已提到,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在《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中就提出:“(在)打箭炉之外木雅吉(噶)达地方应设总兵、游(击)、守(备)、千(总)、把(总)等官,兵二千名。”年大将军的部署一时没有实现。不久,为护卫移住泰宁(噶达)的七世达赖,朝廷随之便作了重要的军事安排,即将长河以东的化林协移驻泰宁(噶达),变化林协为泰宁协。驻扎一个协的部队,在长河以西地方乃至整个川边算是重兵了。但,在雍正十三年,七世达赖喇嘛一回藏,朝廷便对其作了调整。到底是如何调整调度的,这在《世宗实录》中有载:雍正十三年[乙卯]闰四月甲戌(1735.5.26)兵部议复:“四川总督黄廷桂疏言:'四川泰宁、安宁(驻地在今道孚县城)、德靖(驻地在今雅江县城)三营,原为防护达赖喇嘛而设,今(达赖)已奉旨回藏,请将三营弁兵俱行裁撤。令泰宁营副将带兵七百名,与化林协原设之兵三百名一同驻扎化林,分为左、右二营,酌设都司二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除化林原设都司、千、把外,即以三营议撤之弁员拨补。其黎雅、峨边二营,仍归化林管辖。再于议撤兵弁内拨千总一员、兵一百名增隶阜和营,并于该营内轮派把总一员、兵三十名驻防惠远庙。’均应如所请。从之”。也就是说,泰宁协在完成了它的使命之后又复归原建制,其主力依旧驻扎化林。照这样,算起来泰宁协仅仅存在了不到8年时间。
实际上,泰宁协归建仍改称化林协,其影响和作用并未完全改变,更不意味着朝廷在川边的军事部署(他的重兵)又退回到长河(大渡河)以东。以下史实便可看出,在较长的时间里“泰宁协”事实上依然存在。《高宗实录》载:
乾隆九年[甲子]六月乙亥(1744.8.7) 四川提督郑文焕奏报:“泰宁协属护理巴底安抚司喇嘛纳旺住巴地方,其叔土舍汪扎住巴底。纳旺系大金川之婿,而旺扎系革布什咱之甥。今年巴旺民多灾疫,大金川遣发人夫运送各物,将为其婿赏赉百姓。汪扎虑金川乘机占夺,遂调兵堵御。纳旺又疑汪扎要截馈饷,亦派人抵敌,并告金川借兵。革布什咱闻之,恐不利于其甥,即带兵来援汪扎,互相争杀。臣于五月初四日接报,飞檄泰宁、威茂两协,速饬解散分剖去后。”
乾隆九年[甲子]八月甲戌(1744.10.5)“川省泰宁协属巴底土司与打箭炉地方相近,现巴底抚司纳旺与伊叔汪扎积有猜嫌,而纳旺系大金川土司之亲,汪扎系革布什咱之甥。从前革布什咱被大金川抢占地方,今各借护亲为名,构兵相斗。虽不敢扰及内陆,惟是相近西炉,宜加防范。现札商抚臣纪山、提臣郑文焕,明白颁谕,俾各知畏惮。”得旨:“此等虽属细事,亦不可忽视之。诸凡妥协办理,据实奏闻也。”
乾隆十一年[丙寅]十二月丙子(1747.1.25) 对系泰宁协所辖,距建昌道稍远。请于每年秋末,委泰宁协会同打箭炉同知多带兵前往,于扩域顶、擦马所适中之地督率统辖土司,秉公查核。……
乾隆十二年[丁卯]十二月乙酉(1748.1.29)川陕总督张广泗奏:“署泰宁协副将张兴驻守马邦山梁,于扎果山梁粮运要道,并不设兵防御,致被贼番阻截。……”
这几条《实录》可以说明“泰宁协”驻军虽归建化林协,可朝廷依旧称其为“泰宁协”,从巴底巴旺(今丹巴县所属)到瞻对(今新龙县)依然归其所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