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居
看完鲁迅80间房子的故居,才明白这世上,没人能轻易成功内蒙古日报旅游精选内蒙古日报旗下官方账号4天前很多人去绍兴,都是奔着鲁迅故居而来,我自然也不例外。鲁迅故居位于鲁迅中路上,是绍兴老城区最精华景点,整排的白墙乌瓦挤满一条街,好生壮观。
前去时天空下着细雨,江南梅雨一下便是连月,空气潮湿,连骨头都要发霉了。雨势不小,游人也是不少,从天南海北赶来,撑着雨伞挤来挤去。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斑驳粉墙上爬满青藤,单孔石桥横跨清波。在如此纯粹婉约的江南水乡里成长,却性格刚毅,敢于同世俗决裂,这实属难得。
鲁迅故居与三味书屋、鲁迅纪念馆合为一体,在游客中心领一张纸质通票,便可免费参观。将最好景点免费开放,这一点绍兴着实大方。倘若对鲁迅身世不太了解,第一眼定会被他的故居惊住:这哪是文学家的家,分明是帝王将相的宅院。这实在怪不得他人,只因鲁迅的故居实在太豪华了。
鲁迅故居有80多间房屋,连同百草园有4000平方米,除去厅堂、卧室、厨房、书房等寻常房间,还有佛堂、琴堂、织堂、佣房、后花园等娱乐性房间。
读书养心、待客起居、祭祀信仰、草木花园,诸类功能一应俱全,木窗雕花、屋檐石刻、游廊华柱、屏风花瓶,不在话下,其恢弘大气、庄严肃穆,直让游人惊叹连连,频频称奇,颇有刘姥姥进大观园之情形。
我一边参观,一边回想起鲁迅家世。鲁迅祖上是绍兴豪族,祖父周福清在同治年间被钦点为翰林,在当地名气甚盛。绍兴有将气派房屋称为台门的风俗,而周氏台门在绍兴是出了名的,除了富贵显耀的外观,台门之上挂着的“翰林匾”,一度是人们夸赞羡慕的对象。
1881年,鲁迅就出生于这栋豪华宅院里,此时家境尚好,鲁迅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13岁时,祖父科场案事发,家道由此中落,他时常从母亲手里接过首饰,跑到当铺递到比他还高的柜台上,换来的银两作为家用。少年时的风云突变,让鲁迅早早就看透了世态苍凉。
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周家毕竟是有些积蓄的。18岁之前,鲁迅就在旁边不远的“三味书屋”念书,私塾就在对面,过马路就到,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在书桌上刻下了被后人广为流传的“早”字。
18岁之后,鲁迅外出读书,回故乡任教时仍住在这里。再之后鲁迅离开故乡,流转于北京、上海,再也没回过这片老宅。现在看到的房屋,是照鲁迅生活时的场景复制而来,大致还原了最初模样。
德寿堂,举办婚丧祭祀时的大堂,也用来接待重要宾客,平日鲁迅很少前来。最初叫“宁寿堂”,为了避免皇帝的讳,改为了“德寿堂”。大堂摆着雄劲字画、太师桌椅,端肃凝重,楹联上写“福禄欢喜长生无极,仁爱笃厚积善有征”。
往后走为香火堂,是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之用,原堂供有神龛,存放周家祖先牌位。画上为鲁迅的祖父和两位祖母,墙壁挂有十二块刻牌,写着周家家训,从家训中可见周家治学之严,家风之厚。如此看来,鲁迅洞察人世的深邃、学贯中西的渊博,无不是家庭氛围的熏陶。
厨房很大,三眼大灶,各类炊具,仍保持着原样。其中大灶用来做正餐,小灶用来接待宾客,所谓开小灶说的就是如此。厨房旁为杂物间,当年闰土的父亲曾在此为周家做一些杂务。
故居里还单独设了一间琴房,为周家女子学琴所学。古时的大家闺秀要琴棋书画皆通,周家单独设立一间琴房,可见对男女教育都为注重。
如此这类房间太多,足可见周家的家大业大。一直向后走,便是草木纷纷的百草园。这是周家的菜园子,也是鲁迅儿时的乐园,皆按鲁迅笔下的描述布置。
“紫红的桑葚,酸甜的覆盆子,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这些学过的画面,清晰的在眼前浮现,行走其中,如同走进了中学时的课本。
从鲁迅故居出来,我感慨良多,本想瞻仰他老家人的光辉品德,却不想被财富刺激到了。没想到鲁迅这么有钱,这80多间房的故居,不是一般人能住得了的。
这些年有个感触,文学家的诞生是很耗钱的。读书求学尚且不说,文学创作太过漫长,这段生涯很难挣得银两,现在的年轻人一日不作便难以养家,又有何心思读书求学。回首一望,这世人,没人能轻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