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里外的俗世生活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篷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曹雪芹 《红楼梦》
寺庙里外的俗世生活
废名的《五祖寺》通篇没有谈到五祖寺的历史渊源和风景,仅仅是废名“喜欢这个题目的原故”,这些文字皆是写给小孩子们瞧的。
小城东面的寺庙栖岩寺临水突兀在一块锥子山坡上,它和朱皇帝出家为僧的龙兴寺千丝万缕,相距不过十几里路,破烂没有门的皇觉寺,因为朱皇帝登基之后更名大龙兴寺,继而名扬天下。
寺庙的红尘见之于明清话本以及鲁迅、汪曾祺的文字里,与凡夫俗子的红尘几乎没有什么两样。栖岩寺由龙兴寺的下院,也辗转为道观,里面的主持,鹤发童颜,常常伫立山崖吹笛长啸,湖水缥缈,山风浩荡,倒也有了仓央嘉措的惆怅。
少时有记忆去过龙兴寺,陈旧的不堪,超过敬畏心。那是一次关于皇城的郊游,书包里装满了黑色发亮的荸荠,嗅不了浓郁的香味,瞧见一个邋遢的僧人,两眼无神地走过,旋即被蒲团上跪下的阿婆喃喃自语吓到。
就是不知杜牧感慨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有多少欲语还休?诗人们大抵是寺庙的观众,除了贾宝玉的虚无投入,李叔同青灯下的弘一,人生还是禁不起蹉跎的。
宋代时候的佛在寺庙的具体僧侣们,既宣称眼前世界的虚妄,又声言对诸多物质不感兴趣,其实不然,寺庙里外从未放弃过对世相荣华富贵的逐鹿。苏轼曾叹息,“争谈禅悦。高者为名,下者为利;余波末流,无所不至。而佛法微矣”,学佛参禅已经成为彼时追逐名利的重要手段,庙里庙外,男男女女,诸般法相。
很佩服有人宗教的执着胜过了现世的苦痛,生活的鸡毛蒜皮,大不过生死,执着了就是快乐的,这多少让我艳羡。做不到的许多,譬如抓住瞬时的极乐,这有什么对错,人生的许多东西,明知道跪在那里叩拜的枉然,仍然需要仪式般的如此下去。
晨钟暮鼓,不忘初心,基本是在经文里。“对政治没兴趣”的星云大师为何总跟政治扯上关系?每次瞧着普通人去烧头柱香的虔诚,不免想到临时抱佛脚,“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机缘巧合的先来后到,基本还要用俗世的物质多寡决定。
魔都、杭州都是俗世生活到达顶峰的代表城市,与之相对应的不乏世俗的寺庙。上海是静安寺,杭州是灵隐寺。游人如织,静安寺的金碧辉煌,灵隐寺的五百罗汉,没有现世安稳的真金白银,没有敛财有道的信众基础,佛恐怕也不置一词。
佛有可以毁灭世界的金刚杵,但儒家将天地视为永恒。毋论学诚法师的邪魔外道抑或走火入魔,可以确定的是他陷入了诸如此类的魔障,非一人之力,非一日之功,世风日下,周遭也不全是善男信女。
暮春时节,一身麻布衣衫去寒山寺,僧人以为烧香,虔诚引领,瞧见只是白相,一瞥转而漠然。等不到夜晚的幽静,只能去瞧诗碑,文徵明所书诗碑,仅存“霜、啼、姑、苏”等数字而已,盛名也源于唐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其他寒山拾得,应该与此关系不大,他们隐居的天台山国清寺倒是源远流长,两人的玄妙禅机,不是吾辈所能领悟。
后来见了来此诵经化缘的嘎拖寺活佛,他们都称呼方脸大耳的他“仁波切”。那天中午,我们在一起吃着牛羊肉,活佛操着生硬的汉语,一群人热火朝天,仿佛大家准备好共同转世重新聚在了一起。我有点冷漠的瞧着熙熙攘攘的红尘男女,心中默想,反正早已不相信什么了。
【 绘画:朱屺瞻(中 国)】
前篇回溯
- The End -
花花君
入群请加花花君
备注入群
花花视界微信群
浊世流转的清凉
一个文艺大叔的个人呓语
读书、看电影
用心灵旅行
更多微信公众号
夏之桑榆
或许除了设计、摄影、生活中的小确幸,我们什么都可以聊
子淦语妙天津卫
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
烂柯记
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山中一日,世上千年...只恐烂柯人到,怕光阴、不与世间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