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尽狂沙始到金
谢十万山人寄赠梅花图
郁达夫
十年不见山人面,寄得梅花来故人。
梦里不知春色相,图中犹见老精神。
笔花数点开天地,玉影一枝净无尘。
子固补之多应俗,梅花君是旧前身。
吹尽狂沙始到金
1919年的立春稍晚,暖风微醺,时尚的衣着渐从年轻人开始流行,直至仲春的短衫长裤。这种外在的西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热浪,浩浩荡荡交汇在了一起。彼时,郑西谛的现代诗《我是少年》,更像一个启迪迸发的号角。
后来的文学研究会,郑振铎便是发起人之一,当然其中的周作人基本算是教育部的社会活动家,沈雁冰已主持《小说月报》,与鲁迅剪不断理还乱的孙伏园,先生的《阿Q正传》即连续首发于其编辑的《晨报》副刊。
最有意思的还是蒋百里,日人忌惮他的事情毋庸置疑,他主编的提倡“社会主义”《改造》杂志,丝毫不逊于陈独秀的《新青年》,除了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迅即的新月社,他也是创办者之一,很快与徐志摩成为至交。
刚刚在美国获得哥伦比亚文学硕士学位的徐志摩,已经有点厌倦美国奢靡的生活,他受到了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就此认识了林长民林徽因父女。其中的溯源,康桥情结,以及为了参加林徽因的北平演讲会,都随着那场不期而至的机毁人亡,早已烟消云散。
志摩明显属于布尔乔亚,小资产阶级调调之类的性情中人。他按照自己的喜欢,选择自己的生活。比之其在爱情上的撒欢,总是把其与另一个清华园诗人朱缃类比,皆是才华惊动星辰的那种,同样不幸早逝。
朱缃的《少年歌》似乎就是一首纯粹的诗,也算是诗人诗歌之中少有的朝气蓬勃之作。个性强烈的诗人,连养家糊口都难以为继,诗歌对于志摩有时候可能是爱情苦闷的出处,至于孤独又清高的朱缃,则是诗意梦境的破碎,现实的走投无路。
少年子弟江湖老,多少青山白了头。朱缃涉水遁去,效仿青莲居士。混匿于皇族权贵间的青莲,雄心无处释放,只好自我调侃,“青云少年子,挟弹章台左...金丸落飞鸟,夜入琼楼卧。”
文学研究会的创作倒是诗歌很少,小说很多。茅盾接编《小说月报》后,参与文学研究会的志趣估计有点革命倾向,那一时期的《幻灭》、《动摇》、《追求》,即《蚀》三部曲,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再则《子夜》,之后便一直游弋于中间偏左地带。
同时期,作为对文学研究会成立的响应,留学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等于日本东京成立创造社。与日本的千丝万缕,彼时海外留学的诸人几乎都有在日本学习的履历,内容相当繁杂,一言难尽。
郭先生的那些情绪,本不是太注意,郁达夫的文字沉浸去不少时间,苦闷是大差不离。有一时期,特别无聊,搜寻文学史中鲁迅与郭沫若的交集,并未有明显痕迹两人有见面的可能。
鲁迅与郭沫若,两人同样弃医从文,同样包办婚姻,不过家庭结局大相径庭。虽说《呐喊》与《女神》奠定了文化运动的基础,两人的路途仍渐行渐远。鲁迅先生的杂文,偶尔振聋发聩,郭先生的文字再提不起阅读的兴趣,书法大家风范,却是瞧不出风霜,另当别论。
即便《沉沦》算是国内现代文学史白话短篇小说集的开山之作,郁达夫的旧体诗也同样味道十足。诸如他写给鲁迅的“醉眼朦胧上酒楼,彷徨吶喊两悠悠”,以及感慨西湖“苏堤而今尚姓苏”。
他的《钓台题壁》,沪上故友相逢,言及过去事,“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痛饮狂歌,虽是哀婉世事,也是英雄气短,更为生逢乱世的文人,包括自己,嗟叹无奈。
冥冥之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也只是期待中的期待了。
【绘画:宗燧岩(中国)】
前篇回溯
- The End -
花花君
入群请加花花君
备注入群
花花视界微信群
浊世流转的清凉
一个文艺大叔的个人呓语
读书、看电影
用心灵旅行
长按指纹3秒“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zhl172901515】
更多微信公众号
夏之桑榆
或许除了设计、摄影、生活中的小确幸,我们什么都可以聊
子淦语妙天津卫
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
烂柯记
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山中一日,世上千年...只恐烂柯人到,怕光阴、不与世间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