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孔子为何认为“知味”如此重要?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中国人吃饭,最讲究味道。

大家聊天,说到地区差异,一定会提到吃,而“南甜,北咸,四川吃麻辣”的地域口味差异,是绕不开的话题。同样是豆花,咸的好吃还是甜的好吃?南北方人一直争论不休。

“味道”对于我们有多重要?重要到连命都可以不要!

一次,大美食家苏轼在常州吃完河豚,有人问他:剧毒的河豚滋味如何?他回答:「据其味,真是消得一死」,时人评论他「可谓知味!」这件事在宋代孙奕所撰的《示儿编》中有记载。

为了尝一尝河豚的美味,不惜以死相搏,难怪苏东坡自己都写诗说「自笑平生为口忙」。一辈子呀,就为了满足这张嘴的欲望忙活!

大吃货苏轼

「平生品味如品诗,别有酸咸世不知。」在诗中,清代大吃货袁枚把“味”和“诗”放在一种精神境界上,品味如品诗,岂还敢瞧不起吃货?

知味不是件容易事

但是,即便袁枚如此重视品味,但由于吃饭是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所以日常,我们很容易就把饭菜咽下肚,而不留心每道菜的味道。真正能赏析味道之美,将一道菜丰富的味觉层次都品尝出来,不是件容易事。

袁枚的随园家厨王小余说「知己难,知味更难。」

袁枚请王小余来随园做家厨,并写就《随园食单》

不知味,是个大问题,受到孔子的严重关切。他在《礼记·中庸》中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我们一日三餐,吃了不少食物,但若要把每道菜肴的味道都品清楚,基本不可能!特别是今天快节奏的生活,踏踏实实坐那吃顿饭都难,好不容易点份外卖,匆匆扒拉两口了事,谈何“品尝”二字?

其实,不仅我们今天有这个困惑,早在3600多年前,伊尹就对味道难以捕捉的特性深有感触。

伊尹,商朝的开国贤相,他借着“味”的原理教导商汤王怎样治理国家。我们所熟知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老子用来形容伊尹的。

伊尹的画像都以抱鼎的形象出现,嫣然一副行政总厨的造型

但是,伊尹对于“味”是什么,也没太搞明白。

《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伊尹与商汤王对话:「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大体意思是:味道这个东西太微妙了,根本没办法用言语来说明白,也没办法进行比喻!”

味:滋味与气味

不对啊!知味有这么难?不就是尝个味道吗?把东西放进嘴里,舌头一尝,“酸甜苦辣咸”五味不就都出来了?

不懂得品尝味道的原因,恰恰在于此。

我们一般把品尝味道的功劳,都归给舌头,要不为啥纪录片叫《舌尖上的中国》。可是,味觉真的只靠舌头吗?还真不是!我们常说的“香”和“鲜”,你用舌头尝得出来吗?

《辞海》解释“味”,头条就讲到“滋味,气味”。

滋味,三点水旁,规定了尝“味”离不开水,酸甜苦辣咸等五味溶解在唾液中,让舌尖感受到味道,这是舌头的功劳。

在研究味觉时,西方心理学界将知味的过程给科学化了。

埃德温·加里格斯·波林,美国心理学家,他于1942年出版的《实验心理学历史上的感觉与知觉》一书中,通过总结德国科学家黑尼希的味觉实验数据,绘制出一张图表,这张图就成了后来舌尖味觉分布图的前身。

味蕾在舌头上的分布不均匀,舌尖对甜味、辣味最敏感,舌两侧前部感受咸味、中部感受酸味、舌根感受苦味。舌尖对味道感知的微小差异被方法,事实真实如此吗?

21世纪初,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更加先进的实验表明,之前广泛流传的味觉分布图是有问题的,真实情况是:整个舌头都能感觉到五种味道。虽然如此,在品尝咖啡和红酒时,大家还是爱把味觉分布图拿出来,煞有介事地“科学”品尝一番。

「舌和则知五味,鼻和则知香臭」除了舌头,在知味的作用中,鼻子也顶半边天。

每个人都有过感冒的经历,鼻子堵了不通气,吃饭也就尝不出味道了。这个现象不是舌头坏掉了,而恰恰是鼻子出了问题。

食物放进口中,通过咀嚼,散发出阵阵香气,通过口腔聚拢进鼻腔,令我们感到不同于“滋味”的“气味”。

如果吃东西感觉不到美味,也许毛病不出在舌头上,反而出在鼻子上。找张纸擤一擤鼻子,或用水洗洗鼻子通通气,再来尝下味道,会好很多!

在舌头和鼻子的通力配合下,炒菜的香,炖汤的鲜,水果的芬芳,咖啡的香气才能被我们察觉并欣赏。

烹饪教材中,将味觉定义为:「食物进入口腔咀嚼时给人的综合感觉。」综合感觉,除了舌头、鼻息,心理感受对于品尝味道也有用。

“三分靠吃,七分靠想”。如同欣赏艺术品一样,除了食物本身的味道以外,我们自身对食物背景知识的理解同样重要。

我认识一个朋友,对饮食没有什么研究。一次,去无锡旅游,吃当地的汤包,他很不屑地说:“咱天津包子多有名,为嘛还要来这吃包子?”其实,他有所不知,虽同为包子,但天津以狗不理为代表的水馅包子和江南地区的蟹黄汤包,真的是两个物种,各有风味。

天津包子是半发面,吃在嘴里软糯鲜香,搭配小米粥,解馋扛饿。江南的汤包面皮是死面,先吸汁,再吃皮,最后蘸香醋吃馅,品的是鲜甜爽口,搭配小馄饨或骨汤,鲜到极致。

对各地饮食制作理念、品尝技巧、历史文化不了解,导致在比较两种不同食物时厚此薄彼、妄加轻视,是件很荒唐的事。

舌尖、鼻息、心智,三种作用加在一起,构成了知味的三要素,缺少了任何一个,想要做到知味都异常困难。

我是专注饮食写作的“德龙苏”,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并关注我~

(0)

相关推荐

  • 舌尖那么红 舌根知道吗?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热播,"舌尖"再次成为时下人们热议的话题.不过,"舌尖"你那么红,舌根知道吗?今日,四川新闻网记者在医院采访时了解到,味觉 ...

  • 空山美社:味道 · 咸之伤

    物极必反,重味伤味. 得腌肉一块,重盐久渍,号称一片肉能干一碗米饭那种. 果不其然,还未出锅,那咸香就已弥漫开来.掀开锅盖,气势扑面而至~~ 香是真香,可那咸也差点撂我一跟头-- 看着盘底的盈盈油脂, ...

  • 新年快乐 + 呜莎解读: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10

    今天是大年初一.对于中国人来说,今天才是二零一九年真真正正的开始.文章开始之前,自然要先祝大家新年快乐,家泰人和,年年有余,岁岁兴旺啦.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这本书.正 ...

  • 曹县人的饮食风俗

    曹县是典型的中原饮食文化,例如境内吃晚饭曰喝汤.旧时,贫富生活差异很大,富者以小麦为主粮,吃白面:一般家庭以高粱.豆子.红薯.为主粮,吃混合面:穷人常年吃不上纯粮食,尤其青黄不接时,以糠菜度日,因此有 ...

  • 阴虚体质的人在饮食和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体质特征,从中医的角度上讲,体质一般分为阳虚体质.阴虚体质.气虚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等多种类型,每一种体质类型的人群都有各自的表现以及相应的调理方法. 苏州国医堂孙嗣 ...

  • 瑜伽人的饮食:吃饱吃好,还要考虑很多因素

    饮食对瑜伽人的身体状态和练习状态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任何一个对瑜伽认真的同学都应该知道这些影响: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管理和调节自己的饮食,这样不仅能够帮助瑜伽练习,而且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健康和活力 ...

  • 你有消化不良吗?消化不良的人,饮食有哪些禁忌?

    消化不良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病症,患者会因为消化不良而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部疼痛.饱胀等胃肠道不适症状.患者的病情极容易反复发作,而且每一次发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的严重程度不一,部分患者还会伴随 ...

  • 高血压的人,饮食上多有6个共性,改得越早,血压越好!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群出现高血压的问题,并且有逐渐趋于年轻化的趋势.有数据调查显示,我国每10个18岁以上的成年人群中,就有1个有高血压问题,高血压再也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了.其实诱发高血压的主要问 ...

  • 谨慎用药、饮食讲究,孔子的养生之道值得借鉴!

    道教 道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是中国人自己的宗教,是天尊对人间最慈悲的叮咛,传承华夏文明,弘扬中国道教文化,道教的弘扬离不开您的支持与鼓励,福生无量天尊. 公众号   孔子的智慧在很多 ...

  • 血脂偏高的人,饮食应该少吃些啥?

    高血脂在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与高血压.糖尿病一起并称为三高,我们常说的高血脂主要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引起高血脂发生的原因众多,既有遗传.代谢等内源性因素,也有饮食.缺乏运 ...

  • 揭秘古罗马人的饮食“怪癖”和各种传统美食!

    古罗马的黄金时代毫无疑问是纸醉金迷的,尤其是那些贵族和富裕阶层. 在古罗马,盛宴是放纵自己的常见方式之一,当然这也是上流社会的固定保留节目之一.通常,古罗马人的宴会通常要花几个小时,宴会上的美食琳琅满 ...

  • 将每头牛吃得干干净净,是福建人的饮食默契

    题图:李艺爽 摄 在古代,牛肉这种食材,多少有点尴尬色彩. 先秦时,牛是重要的牺牲,天子祭祀方可杀牛:西汉以后,耕牛更是成为历朝历代的重点保护对象,私宰耕牛,可是要坐牢的. 像<水浒传>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