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孔子为何认为“知味”如此重要?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中国人吃饭,最讲究味道。
大家聊天,说到地区差异,一定会提到吃,而“南甜,北咸,四川吃麻辣”的地域口味差异,是绕不开的话题。同样是豆花,咸的好吃还是甜的好吃?南北方人一直争论不休。
“味道”对于我们有多重要?重要到连命都可以不要!
一次,大美食家苏轼在常州吃完河豚,有人问他:剧毒的河豚滋味如何?他回答:「据其味,真是消得一死」,时人评论他「可谓知味!」这件事在宋代孙奕所撰的《示儿编》中有记载。
为了尝一尝河豚的美味,不惜以死相搏,难怪苏东坡自己都写诗说「自笑平生为口忙」。一辈子呀,就为了满足这张嘴的欲望忙活!
大吃货苏轼
「平生品味如品诗,别有酸咸世不知。」在诗中,清代大吃货袁枚把“味”和“诗”放在一种精神境界上,品味如品诗,岂还敢瞧不起吃货?
知味不是件容易事
但是,即便袁枚如此重视品味,但由于吃饭是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所以日常,我们很容易就把饭菜咽下肚,而不留心每道菜的味道。真正能赏析味道之美,将一道菜丰富的味觉层次都品尝出来,不是件容易事。
袁枚的随园家厨王小余说「知己难,知味更难。」
袁枚请王小余来随园做家厨,并写就《随园食单》
不知味,是个大问题,受到孔子的严重关切。他在《礼记·中庸》中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我们一日三餐,吃了不少食物,但若要把每道菜肴的味道都品清楚,基本不可能!特别是今天快节奏的生活,踏踏实实坐那吃顿饭都难,好不容易点份外卖,匆匆扒拉两口了事,谈何“品尝”二字?
其实,不仅我们今天有这个困惑,早在3600多年前,伊尹就对味道难以捕捉的特性深有感触。
伊尹,商朝的开国贤相,他借着“味”的原理教导商汤王怎样治理国家。我们所熟知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老子用来形容伊尹的。
伊尹的画像都以抱鼎的形象出现,嫣然一副行政总厨的造型
但是,伊尹对于“味”是什么,也没太搞明白。
《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伊尹与商汤王对话:「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大体意思是:味道这个东西太微妙了,根本没办法用言语来说明白,也没办法进行比喻!”
味:滋味与气味
不对啊!知味有这么难?不就是尝个味道吗?把东西放进嘴里,舌头一尝,“酸甜苦辣咸”五味不就都出来了?
不懂得品尝味道的原因,恰恰在于此。
我们一般把品尝味道的功劳,都归给舌头,要不为啥纪录片叫《舌尖上的中国》。可是,味觉真的只靠舌头吗?还真不是!我们常说的“香”和“鲜”,你用舌头尝得出来吗?
《辞海》解释“味”,头条就讲到“滋味,气味”。
滋味,三点水旁,规定了尝“味”离不开水,酸甜苦辣咸等五味溶解在唾液中,让舌尖感受到味道,这是舌头的功劳。
在研究味觉时,西方心理学界将知味的过程给科学化了。
埃德温·加里格斯·波林,美国心理学家,他于1942年出版的《实验心理学历史上的感觉与知觉》一书中,通过总结德国科学家黑尼希的味觉实验数据,绘制出一张图表,这张图就成了后来舌尖味觉分布图的前身。
味蕾在舌头上的分布不均匀,舌尖对甜味、辣味最敏感,舌两侧前部感受咸味、中部感受酸味、舌根感受苦味。舌尖对味道感知的微小差异被方法,事实真实如此吗?
21世纪初,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更加先进的实验表明,之前广泛流传的味觉分布图是有问题的,真实情况是:整个舌头都能感觉到五种味道。虽然如此,在品尝咖啡和红酒时,大家还是爱把味觉分布图拿出来,煞有介事地“科学”品尝一番。
「舌和则知五味,鼻和则知香臭」除了舌头,在知味的作用中,鼻子也顶半边天。
每个人都有过感冒的经历,鼻子堵了不通气,吃饭也就尝不出味道了。这个现象不是舌头坏掉了,而恰恰是鼻子出了问题。
食物放进口中,通过咀嚼,散发出阵阵香气,通过口腔聚拢进鼻腔,令我们感到不同于“滋味”的“气味”。
如果吃东西感觉不到美味,也许毛病不出在舌头上,反而出在鼻子上。找张纸擤一擤鼻子,或用水洗洗鼻子通通气,再来尝下味道,会好很多!
在舌头和鼻子的通力配合下,炒菜的香,炖汤的鲜,水果的芬芳,咖啡的香气才能被我们察觉并欣赏。
烹饪教材中,将味觉定义为:「食物进入口腔咀嚼时给人的综合感觉。」综合感觉,除了舌头、鼻息,心理感受对于品尝味道也有用。
“三分靠吃,七分靠想”。如同欣赏艺术品一样,除了食物本身的味道以外,我们自身对食物背景知识的理解同样重要。
我认识一个朋友,对饮食没有什么研究。一次,去无锡旅游,吃当地的汤包,他很不屑地说:“咱天津包子多有名,为嘛还要来这吃包子?”其实,他有所不知,虽同为包子,但天津以狗不理为代表的水馅包子和江南地区的蟹黄汤包,真的是两个物种,各有风味。
天津包子是半发面,吃在嘴里软糯鲜香,搭配小米粥,解馋扛饿。江南的汤包面皮是死面,先吸汁,再吃皮,最后蘸香醋吃馅,品的是鲜甜爽口,搭配小馄饨或骨汤,鲜到极致。
对各地饮食制作理念、品尝技巧、历史文化不了解,导致在比较两种不同食物时厚此薄彼、妄加轻视,是件很荒唐的事。
舌尖、鼻息、心智,三种作用加在一起,构成了知味的三要素,缺少了任何一个,想要做到知味都异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