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口腔菌群与慢病关系密切,但被我们忽视太久了!

身体的奇妙之处往往超乎想象。就像《黄帝内经》中认为经络把人体各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奥妙无穷的整体,“动一发而牵全身”。其实在我们的身体中,口腔菌群与慢性疾病也是相互影响的。

图源pexels

口腔菌群是人体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口腔菌群与宿主处于平衡状态时,它可以作为保护屏障,来阻止外源性致病菌的入侵。但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后,不仅会诱发龋病、牙龈病、牙周炎等口腔疾病,还会导致很多慢性疾病[1],只是这一点很容易被我们忽视。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口腔健康与常见慢性疾病的亲密关系 [2-3]

1.心血管系统疾病

研究发现:有牙周炎者冠心病的发生率比无牙周炎者增加25%,牙周疾病、较差的口腔卫生状况与冠心病的总体死亡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此外牙周致病菌可以诱导机体产生炎症反应,引起血管内膜增生,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出现,从而加速病变的发展。

图源pexels

2.呼吸系统疾病

口腔畸形会引起呼吸道不畅。如睡觉打鼾的朋友们,事实上可能患有“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这就是由于下颌后缩、舌体位置异常等造成的。此外口腔菌群还会影响肺部细菌以及肺炎的发病风险,较差的牙周状况及口腔卫生会显著增加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风险。

3.消化系统疾病

口腔是消化系统的第一道关口,口腔疾病带来的咀嚼功能减退会影响食物的研磨,加重胃肠负担,口腔疾病本身就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此外牙菌斑和牙周袋很可能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菌——幽门螺杆菌的储存库之一;口腔细菌还可能会增加食管癌的患病风险。

4.内分泌系统疾病

多项研究显示:牙周病可以增加胰岛素抵抗,导致糖尿病不容易控制,还会增加并发症风险患有严重牙周病的糖尿病患者与牙周健康的患者相比,其血糖控制不良可升高4倍,并发症危险性可升高3倍

图源pexels

5.神经系统疾病

口腔每天需要进行数万次咀嚼运动,而这种运动通过三叉神经将感觉传至大脑,是一种良性刺激。若由于失牙等原因导致咀嚼能力部分或全部丧失,使咀嚼动作对大脑形成的良性刺激消失,容易发生老年痴呆

此外口腔健康还会关系到运动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与生殖系统疾病等。当然,这些慢性疾病也会对口腔健康产生影响如上述的牙周病也是引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癌症放化疗后大量抗生素的使用、器官移植术后大量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均可对口腔菌群产生影响[4]

图源pexels

我们俗语里讲的”病从口入”,一般强调的是吃喝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但我们同样要意识到:口腔健康本身也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保护口腔健康需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如[5]

  • 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刷牙能去除牙菌斑、软垢和食物残渣,维护牙齿和牙周组织健康;饭后漱口可去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保持口腔清洁。

  • 选择牙线或牙间刷辅助清洁牙间隙:牙间隙最易滞留菌斑和软垢,而牙刷不能完全触及,若配合使用牙线或牙间刷,可达到彻底清洁牙齿的目的。

  • 每天清洁可摘义齿(活动假牙)每次饭后取出活动假牙用软毛牙刷刷洗干净,夜间不戴假牙时应清洗后放置清水中保存,最好使用专业的假牙护理产品(假牙清洁片)帮助清洁

  • 科学吃糖,少喝碳酸饮料:若摄入过多的含糖甜食或饮用过多的碳酸饮料,会导致牙齿脱矿,引发龋病或产生牙齿敏感。

  • 正确应对牙敏感: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使用含有乙酸锶、生物活性玻璃(NovaMin)、钾盐或氟化亚锡等成分的抗敏感牙膏。若4-8周后无明显效果,应及时就医。

  •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龋病和牙周病等是缓慢发生的,早期无明显症状,不易察觉,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能及时发现口腔疾病,尽早治疗。

  • 口腔出现不适应及时就诊如龋病常表现为遇冷热刺激不适、咬物不适或疼痛;牙髓炎会发生剧烈的自发痛、夜间痛等,发生以上情况应尽快去正规口腔医疗机构诊治。

图源pexels

保护口腔健康,关系到全身健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不妨从现在开始,多加重视,多些行动,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徐欣,何金枝,周学东.口腔微生物群落在口腔与全身疾病预警中的作用[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5,33(6):555-560.

[2]何金枝,徐欣,周学东.口腔微生物与全身健康研究进展[J].微生物与感染,2017,12(3):139-145.

[3]白玉兴,赵颖,吕亚林等.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J].中国医刊,2018,53(7):697-701.

[4]王左敏.口腔微生态失衡与全身健康的关系[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9,54(3):145-150.

[5]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3,14(4):251-256.

[6]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年~2025年) [J].口腔护理用品工业,2019,29(4):35-3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