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微言13》——生死之脉2016
作者:穆超。高级工程师,泰和堂医馆馆主。生于三代中医世家,自小受家庭环境熏陶,佛道医儒武,山医星卜相均有涉猎,自18岁始为人调病,先后跟随多位中医老师学习。跟师陈立新先生后,专注研习立新七针。 《灵枢·经脉第十》开篇就讲:“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把经脉的重要性与人之生老病死紧密联系在一起。所谓世间之事,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由此可见经脉之重要性!不仅如此,古人害怕后人不够重视,接着在《灵枢·经别第十一》中又一再进行补充强调:“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所以又有了后世医家经常说的一句话“学医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那么经脉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在内经里面又是如何阐述这种重要性的呢? 法于阴阳的经脉 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灵枢·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这段话告诉我们人身经脉之大阴阳以腰为分界,腰以上为天,为阳,合十天干,腰以下为地,为阴,合十二地支!这种阴阳的分法就诞生了一种针刺的方法,就是按月生死为痏数的刺法!如《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曰:“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月相由朔而望、由缺到圆谓之“生”,针刺逐日增加痏数,至十五日而止;反之,从望到晦,由圆到缺谓之“死”,应逐日减少痏数。遵循“月生无泄,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之说! 上合于天的经脉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灵枢·五十营第十五》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知道经脉是上合于天之日月星辰!有了日月就有了太阳太阴之说,而经脉之行又与二十八星宿之运行相辅相成! 下合于地的经脉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灵枢·经别第十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灵枢·经水第十二》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知道经脉是下合于地之十二经水!因为经水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之不同,才有了针刺深浅,灸之壮数,留针时间之不同! 和于术数的经脉 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蹻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灵枢·脉度第十七》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灵枢·卫气行第七十六》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经脉的运行轨道也是和于术数的!我们来看:一十六丈二尺,1+6+2=9,而九为天之大数!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二十五是五的自身倍数,又是十以内的单数(阳数)相得之和(1+3+5+7+9=25),故为天之常数!在针刺的技法上,也可以参照术数的理论来决定留针的个数或者时间!如中焦为脾胃,又为中土,土为五,可以留针五支,又如也可以在穴位上进行如下操作,胆为巽,巽为四,阳陵泉可以用四支毫针留养,等等,大家可以按先后天八卦或者河图洛书自行发挥! 和于四时的经脉 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黄帝曰:何谓相顺?岐伯曰: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知,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灵枢·五乱第三十四》 因为经脉的运行和于四时,所以在针刺的取穴上就有了侧重点,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俞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脏之所宜。 综上所述,人身之经脉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法天则地、和于四时,只能相顺而治,相逆则乱矣! 输入关键词“灵枢微言”,查收本栏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