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无语话沧桑
老宅无语话沧桑
图文/杨柳青
1、深秋季节,暖阳如春;万里无云,天空湛蓝如海。几缕浓浓青色竹子的眏衬,加上漫山遍野并没有红透的红叶,这个被废弃多年的干打垒老宅,虽然没有任何光泽,但看起来却依然景色不错 。
11月8日下午,我和来摄影采风的云鹤排空先生一起,从寨湾村出发,想去相邻的砟峪村七组看看。我到寨湾开展帮扶已有三年了,每每想去这个邻居一探究竟,但却一直没有。知道这个沟里住着几户人家,今天是我提议进去的。我一说,云鹤排空就欣然应允了。
进沟后,没想到的是,拍完刚刚建好的农家木屋,大约朝里又走了100米左右,就发现了这个被废弃的老宅。没有商量,我和云鹤排空不约而同都走了过去。我们心有灵犀般地知道,作为一个居住了多年的老宅,这里面一定有太多的历史与记忆,值得回味。
从老宅拍完出来,我偶遇了屋子主人。他姓吴,叫吴进明,现在家里兄弟俩同住,另个兄弟另外建房住。他们的新房就在老宅斜对面。几个月前,我见他在寨湾村打过上大人,但彼此不认识。他的相貌有些特殊,我印象非常深刻,但那时不知道他的名字,甚至不知道他姓什么。吴进明的名字,也是后来知道的。这次相遇,纯粹是一种偶然。
我希望,能通过拍照及文字说明,记录人类生存、发展、进步的历史,体现当地的文化、生产及生活习俗。无论能否达到这个效果,探索总是应该的。只要肯努力,效果总会有的。
2、越过从山上下来的干涸河沟,朝前走了几步,从正面端详这个干打垒土坯房,感觉就是历史上,在广大农村,到处都有的极为普通的一个民房。到寨湾的几年里,有时,我到住在高山的一些农户,几乎都是这样的干打垒房屋,一般一连排四间,看起来不乏有些威武雄壮。不过,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样的土坯房正在快速减少。尤其在山下,无论是从山上搬迁下来的农户,还是山下的土坯房住户,都盖起了楼房。
3、顺山势走向,这个老宅坐北朝南,背靠青山。右侧靠东是个厨房,不过厨房侧墙已经坍塌,椽子、檩子、瓦片已没有了影踪。在老宅后面的山坡上朝前看,数个农民新居与这个被废弃、且破旧不堪的干打垒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也完全不在同一个档次。这是时代与历史变迁的结果,是农民居住环境改善提高的结果。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时代把这个破旧老屋扔进了历史。
4、这个不是太矮的老宅,只是屋檐显得狭小,刚好勉强能过一人。无论晴天雨天,如果到柴棚拿柴,或者到竹园、后山,或者摘木耳等等,屋檐都是必经之地。屋檐窄小,一定意义反映了建房因陋就简、勤俭节约的原则。可以肯定,这个屋檐有太多的历史记忆,无论对大人或者小孩。屋檐上,那几个不舍裁去的木头,能从一个角度说明房主的节俭与不舍。可是,在这漫山遍野都是树的山区,这木头锯下来除了烧柴外,着实没有其它用途。
5、右侧基本完好无损的柴棚,映衬着不大的竹园。加上一个偏厦,一面干打垒,着实还是一副不错画图。这图画只是过去中国山区农村的一个缩影。竹子不粗,却是农村不可缺少,包括平原地带的农户。许多地方的农村,讲究家里有竹,竹园也未必需要面积多大、竹子多粗。柴棚里干柴没用完,不缺柴,剩下的并没有搬走。
6、老宅背后靠山,没有太大空间,流水及过野兔没问题。不过,真要一头牛从这里过,多少还是有些问题。山区宅基地紧张,一般房屋都依山而建。有个山区镇,整排连片的楼房,甚至是幽长的一条街道,房后都是劈出的90度的山。与地面垂直的山体,甚至比楼房都高,而那个墙与山的缝隙,恐真的只能通过一只野兔。好在这里山体地质坚硬 ,否则,如果有山体垮塌,后果不堪设想。
7、从后面看不出这是个被遗弃的柴棚。这是柴棚与老宅的重要区别。我想,干脆给这个柴棚取名“棚坚强”。过细一看,就会发现天壤之别:柴棚是砖体结构,而不是干打垒。究其原因,只因家庭条件所限,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折射,也是农村建房的习俗。
8、百孔千疮的西山墙,房内木杆早已被主人抽取挪用,而干打垒以不摧意志,证明了自己的坚强。在风吹雨打及雨水浸泡里,在时空的检验里,它能坚挺许久。这种房屋只要地基做好,墙的密度大,水无法渗入,墙体结实。若说山区建房 ,挖地基时,地下石头多,挖到石头后,地基没有问题。
9、这个有山区特色的自来水管,因为废弃,没有了水龙头。山里自来水与城市自来水不同,一般水在高处,自我加压,不需要任何人工加压。自来水要找好水源,有足够水量,够用,尤其是天旱时。必要时,需要人工建蓄水池,增加储水量,水也干净卫生。有时水源远,需要的管子长。如果水仍不够用,还必须找水肩挑。在许多山区,有季节性缺水的问题,水是不够吃的。这里的吃水 ,不光是人的饮用水,还有牲畜用水,都要一并考虑,统筹兼顾。这是人生存的第一要著。
10、在这里,云鹤排空拍得格外认真。作为一个工作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摄影人,屋里屋外,山上山下,他都拍了个遍。瞧,不知他现在又瞄上了什么。
11、一大一小,一高一矮 ,一长一短,两个老旧凳子。在贫困日子里,在山区农村,这个档次不高的墩子,可发挥着不小作用。在现在的农家,无论富有或贫困,相信再也不易找到这样的木凳了。不要小瞧走廊里那堆原木,在山区不叫什么,家家都有,但在平原地带却凤毛麟角,稀罕的像个宝贝疙瘩。
12、老宅废弃近十年来,稻飞虱、蝗虫、飞蛾、棉蚜虫、麦芽虫等农业病虫,都在历述这个药箱过错 。现在,对化肥、农药的减少使用,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等,使药箱逐步走上下岗之路。不过,无论何时,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农业病虫是决对不允许它们存在的。即便是通过生物的方式 ,也是殊途同归一个结果。为了生存,人类和自然斗了成千上万年,并将无一例外地要坚决斗下去。
1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个再简陋不过的案板,就是其中的“俎”。过去,农村家用电器少,吃挂面的少 ,手擀面多。现在不同,无论农村城市,挂面吃腻了,都想吃手擀面。可在六十、七十年代,吃挂面的户凤毛麟角,却是手擀面吃腻了。这个案板上,一定擀过不少的面条。不过,那时小麦少,真正吃纯小麦面条的户不多。许多户把黄豆或绿豆与小麦一起磨成“杂面”,面显粗,面条短 ,挑不起筷,人们都吃烦了。不过,现在无论城市或农村,杂面条又是抢手货了。
14、灰蒙蒙、脏兮兮、不堪入目的灶台,包括造型、样式、风格、做派等,都代表着当地的灶台文化,代表着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现在,如果去现代农家,灶台与这个灶台大同小异,没有质的变化,但包装上要漂亮许多,比如一般扣有瓷砖等。这样的灶台,用起来方便实惠。火大,做饭炒菜好吃,口感好。放在灶台上的方便面盒,对灶台是个极大的讽刺。十堰一些地区的灶台更有特色,更实用,值得推广。这种灶台,在灶台里依其形状,顺势埋一个金属盛水装置,外面接个水龙头,只要灶里烧火,就有热水用,甚至能把水烧开,用起来十分方便。加水可以接自来水,也可以用水瓢。这是不同地区不同的灶台文化。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给它起个“灶台盛水器”,十分恰如其分。在十堰有些地区,无论县城还是农村,只要是土灶台,都有这种热水器,用起来经济、方便、实惠。
15、以下三张照片是十堰地区的灶台特点。右侧两锅中间是盛水的盒子。可以用自来水加水,这是十堰的习俗。
16、这是盛水容器埋入灶台,安装水龙头后,用开水瓶接热水或开水的照片。这种灶,烧火即有热水。因为容器里装的水不多,烧热或烧开都易如反掌,用起来方便。
17、这是没有安装的盛水容器、管子。简单、方便、实用的物件。盒子上面还有一个盖子,这个图片没有放。襄阳没有这样的产品,照片是请朋友从十堰拍照发过来的。打灶台时,把这个安装进去即可。
18、在这个老宅内外,共发现了3个锅盖。如果说,案板上的是孙子,灶台上的是儿子,那么,搁置在外的这个锅盖,就是爷爷了。这个被弃屋外墙边的木质锅盖,显然有着悠久历史。也或许与这个老宅有着差不多等量齐观的资格。或许,因为相对透气,煮的时间长,透着木香味,用木质锅盖做的饭菜更好吃。换个角度看,优点又成为了缺点,木质锅盖逼气不如铝合金好 ,烧的柴就更多一些。这就是唯物论与辩证法了。
19、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高一矮,一大一小,两个下岗铁将军,无不悲叹自己无用武之地 ,悲叹主人家的卸磨杀驴。在风与潮的洗礼下,他们回忆自己数十年的辉煌成就 ,总希望有朝能重新披甲上阵,但殊不知廉颇已老的悲哀。现代结实耐看的朱红油漆大门,早已替代它们上岗了,这是时代拒他们于千里之外!
20、历史上,中国农村一直有贴年画的习俗。过去,许多农家不仅贴年画,还因为宣传政策,每家都贴有一个或多个这样的宣传单。宣传单带有图画,有的农户也不想再买年画,干脆就以这样的宣传单为年画。这些画画绿绿,赤橙红蓝,不乏油墨香的年画,贴个喜气,贴出吉祥,贴出个劲头,让人联想,让人奋进,善于感召,富有新意 ,真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21、大门是堂屋正门,小门是西面侧门。大门不知去了哪里,小门铁将军敞开,接受着风吹雨淋的洗礼,犹在若无,很是可怜。老宅西面是个平坦的空旷地带,通向养鸡场,不知这里开门有何用途。无论过去或现在,可以设想,如果有小孩在这里捉迷藏什么的,恐难分胜负,倒是个不错的地方。
22、小小抽屉盒,万能工具箱,历史的传承与记忆。许多零配件物件,虽然基本没有用了,但并非完全没有使用价值。观念转变、提档升级、弃旧用新,使他们走上了末路,走进历史博物馆。审视每个看起来并不起眼,也非常平凡的物件,其实从内心都有种亲切、熟悉、不可或缺的感觉。在每个家庭,无论农村或城市,这样的用品,这样的工具箱,都十分方便、不可或缺。
23、在这个堆满木头、杂物的旧屋走廊,落脚处都不易找到,但却不知是何原因,引起了云鹤排空先生的兴趣。或许,除了其恋恋不舍的怀旧思想,除了细腻的观察思维外,别无其他。在这里,也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视角问题。对任何一个物件,无论大小新旧,也无论如何判断,看的角度不一样,结论或就会有差异,甚至是大相径庭。
24、鲜美食物之源。猪肉是常见的鲜美食物。汶川地震时的猪坚强,近日终于被宰的消息传来,感觉既可惜,更感觉是一种回归。猪坚强躲过了汶川大地震后,主人家养它十年,恐已破世界吉尼斯纪录。不仅如此,它还曾经是许多人去参观的大明星。过去的农村,也许还包括现在的农村,这样的猪槽不在少数。用沙石、水泥做的猪槽异常结实,如果没有外力破坏,基本不会坏。这个猪槽天天给猪带来欢乐,猪在快乐里一天天长大、增肥。可是,长得快也去得快,最终是这个猪槽把它们送上了不归路,送上了人们的餐桌。土猪肉质好,比现在市场上的饲料猪肉好十万八千里。现在,这种美味在城市百里难挑一,而在农村,除了岁末年初,也不是经常有。在城里,想吃农村土猪的美味,基本没有可能性。
25、木耳就是这样生产的。数量不多,仅凭掩眏在竹园的这堆木耳,着实不能带来生活富足,当然也改变不了生活。近在咫尺,随用随采,它却能带来方便。这是农村与城里的区别所在。在这里,许多家都能生产木耳、香菇,也有些零星销售,但如果说上规模,成产业,还有一定距离。如果大规模组织发展这样的产业,是完全可能的。群众有基础,有技术,有积极性,关键在于干部组织、服务好。
26、石磨。干涸的河的走向,使这个老宅门前场地呈不规则四方形。这个场地天然就是个洼地,地基显然是加高的结果。因急于进屋,低洼场子里这几个石头宝贝,是从里屋出来后发现的。两对青色石磨完好无损,石牙突出,纹路有序,一看就是好磨。这几个从半掩的草丛里发现的石磨,其价值或使用价值无可厚非,只仍然是时代淘汰了它。石磨少,青石的更少。过去的磨坊,一般是用牛或驴,或有的地方用马,用人拉的非常少。而如今,牛马驴的影踪消失的几乎殆尽。如果有,养它们的目标不再是干活,就是送往餐桌,几乎没有人再为产生劳动力来养它们了。
27、新功能。箩筐与羽毛球拍功能毫不相干,可在这里,缘于搬家,生拉硬扯、阴差阳错把他俩结合在一起了。箩筐在这里有了新的功能。在农村,箩筐作为生产资料自不必说,到处都有,而作为羽毛球拍,那时却凤毛麟角,它与箩筐不可同日而语。这么早就有羽毛球拍,说明这户农家生活的悠闲与高雅。尽管有时做农活累了,但还不忘把羽毛球拍拿起来打两把。即使现在,许多农户是没有打羽毛球的习惯,也没有这个雅兴。
28、不知道这个物件用来做什么,只是如实记录。如果那个知道,请不吝赐教为谢。这次在寨湾,看到柏思敏抗柴,那个非常简单的抗柴木质工具,我无论如何也没有看到过。他用两个木叉卡住木头两端,而不用绳子栓,中间用担子挑。手里拿个叉棍,累时把叉棍顶在扁担上,人休息,但柴可以不落地。这样好装好拿,而且拿的多。如果不是现场看到,如果不看到那个叉叉棍,无论如何不知道那个物件的用途。中国劳动人民太聪慧了。实践使劳动人民更加智慧。
29、放在木板上,这把锈迹斑斑的小刀,不知做什用。看它锈得这么厉害,更不知其历史有多悠久。或割韭菜,剜野菜,削水果云云 ,不得而知,各种用途或都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用途可以自己联想。不过我想 ,如果它来自民国或建国初,价值就高了。在时间上更不敢再向上越雷池半步了,如军阀混战,甚至是清朝?或者,要么就是刀的质地问题。如果是纯铁,即在使用时爱护上不够,又搁置这么多年,生锈自不必说。刀的历史,除了主人或无人知道。
30、只说两个粮仓,就能说明这家过去有多少粮食。还不说在屋内发现的木桶粮仓。从这三个物件看,说明这家殷实,起码过去缺粮的时候,肚子能吃饱饭,没挨过饿。过去生活水平差,吃肉少 ,有这么多粮食自然不错。这家兄弟多人,劳动力人强马壮,有这么多粮食也不意外。这个装粮食的物件面积大,不好盖,易进鼠,并没有竖着的大木桶好使。
31、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甚至到八十年代,农村照明基本就是这样卡口灯泡 ,后来方才用上螺口灯泡。那时农村用螺口灯泡的并不多,用螺口灯泡还是一种时尚。再后来有了日光灯,卡口、螺口灯泡才逐步退出。无论卡口或螺口灯,灯泡坏了可以更换,但灯头是要管许久的。从这个卡口灯头绿锈,其悠久历史可见一斑。现在,无论在农村或城市,无论卡口或螺口灯泡,基本都已经非常少见了。随着观念的变化,客厅、卧室、餐厅等一般都用吸顶灯或吊灯,甚至连日光灯用的人也大为减少了,卡口或螺口灯泡,就无法登大雅之堂了。
32、这个灯头没有铜锈,或许用的时间不久,看起来还有几分新。位于漆黑里屋的这个灯头灯泡,与上图挂在厨房那个锈迹斑斑的灯头比,从资历上说,或就差多了。可以想象,搬新屋后,新屋至少也是日光灯,这样的灯都不用了 ,就留着与老宅为伴。过去,农村燃这样的灯泡,因为想节约电,少花一些钱,许多农户只用15瓦的,烧45瓦的少,烧60瓦的更少。如果少15瓦的,屋里光线是十分昏暗的。
33、位于案板左侧的这个黑色物件,是个厨房碗柜。乍一看,或许如果脱离厨房这个大环境,或者是一张照片,即使放在你的面前,一般未必知道是个碗柜。农村厨房,猫多鼠多,碗柜不可或缺。过去,许多农村家庭并没有碗柜,但一般地会在案板与地面中间,担一层木板或竹竿之类,放碗、放钵,就相当碗柜了。但现在的农村家庭,一般都是有碗柜的。有些条件好的,甚至购买了消毒柜,条件比原来好多了。
34、现在既没有了干打垒,也没有了这样的窗户。这窗户小,又是木质,与干打垒似乎没有必然联系,但又恰是孪生兄弟。过去的干打垒房屋,都是这样的窗户,一般一间房屋只有这样一个小窗户,光线远远不够,所有屋子里感觉比较黑。这样窗户的一个特点是,靠里有一个窗台,倒是能放不少东西。无论如何,干打垒也好,与干打垒配套的这样的窗户也好,它们都已深深共同地打上了时代烙印。或者说,它们在逐步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35、位于窗台上的这个碳火锅底座,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贝。我是第一次看见这样的火锅底座。这也是个该走进历史博物馆的火锅底座。多年来,这个物尽其用的火锅,不知给家人带来多少欢乐与美味。现在,农村火锅也由碳火锅到液体酒精、固体酒精,现在都用上了干净、环保、节能的电火锅了。这是一次一次的火锅革命。至于窗台上那个普通的饮水缸子,是个再普通、再一般的物件,具有广泛性。这个窗台缺少的是一个煤油灯,否则,那将非常完美。在那个经济并不宽裕的年代,窗台让人非常具有想象力。不知道这家煤油灯去哪里了。
36、窗外蒙塑料布风景已经是过去时了,并早已走进了人类历史文明。现代窗户不仅大,或是不锈钢,或是铝合金,而且有玻璃,有玻璃纸,用起来方便实用。而类似于打垒这样的小木窗户,护个塑料布,既可遮风挡雨,又可透明,一举几得,经济实惠。在过去的农村,尤其是干打垒房屋的这样小窗户,也包括用土坯砌的另一种农村土房,窗户与这样的窗户从大小到样式,都如出一辙,基本都是用塑料布蒙着的。那时,农村人是买不起玻璃的,这种窗户也没有办法安装玻璃。
37、一叶知秋,见斑知豹。这张照片展示了这个农家的地面及墙面。在现代农家新房,地面是地板砖,墙面贴墙纸或墙布的不多,但一般仿瓷是要做的。应该说,作为干打垒房子,在那样一个贫穷匮乏时代,这样的墙面或地面已经不错。其中,地面是平坦的,墙面是粉过的,也比较平。我见过一些干打垒房屋,因为时间久了,屋内陆面一坑一洼。每天或经常用扫把扫,如果地面干燥,越扫灰越多,并不易扫干净,久而久之,地面就会变得坑洼不平。而墙上的干打垒痕迹,无论屋内屋外,都清晰可见,这也成为干打垒的一个鲜明特征。
38、墙上挂的这个东东,我仍然不知道是何物,有何用途。如果有那个知道,仍冀不吝赐教。这个好奇的东东,其奇妙之处在于,这个树怎么长成了这样的形状?从照片看,没有人加工痕迹,也遗憾当时自己粗心,没有过细看。不过,明年元月以后,我仍然有机会可以去那老宅一探究竟。
39、厨房墙坍塌了,后来发现,这里有部分黑瓦。这是垮塌后清理的结果。房顶上都是这样的黑瓦,但有些遥不可及。这是几千年来,农村建房一般用瓦。过去的农村,建房都用这样的瓦。这种黑瓦过去一般与黑砖或干打垒共生,但现在这种砖与瓦,都越来越凤毛麟角了。现在不仅烧制的人少,关键是用的人少,没有了市场。尤其是这种瓦,甚至我怀疑有没有人烧制都是问题。如果有或许是定制,或许河南比湖北好一些?因为似乎河南的这种瓦比湖北多。是这样的吗?不知道,只是一种猜测。
40、废旧房屋千疮百孔,干打垒房屋结构内设计支撑。因为老宅废弃,千疮百孔自不必说,而这一排横着的木杆,就是干打垒房屋的横支撑,也是内支撑。有的房屋,还有沿墙竖着的一排木杆,叫墙柱子。这种柱子一般或三根或五根,横竖互相咬合,形成完整结实的结构支撑,这样使房屋更加牢固。但这个老宅似乎没有竖着的柱子,只有横的,而客厅的横杆也已经被抽用。一些没有柱子的干打垒,叫硬山墙,就是檩子直接架在墙上。一般木头缺乏的区域建这样的房子,这样房子的安全性要差许多。
41、撑杆被抽无疑会影响干打垒墙寿命。不过,决定墙寿命的因素多,是个系统工程,撑杆只是其中原因之一。虽然都是横撑,但墙顶檩子的作用比这个重要许多。
42、挂在墙上的这个转盘锯齿 ,不知是本宅固有,还是别人的。如果是本宅的,说明他们家在林产品加工方面有所作为。因为砍伐树木要林业部门审批,否则,砍伐树木就是违法。这类林产品加工管理严格,一般农户不会开,获批可能性也不大。因此,一般农户是没有这个东东的。锯齿生了不少锈,说明许久都没有用了。
43、门框依旧,两个门棒槌犹如天眼,注视着眼前的一切。门框依旧,在房屋倒塌前永远不会改变,只是没有了昔日的神圣感。房屋依旧,大堂没有了关羽,没有了神灵,也就没有了武威。房屋与青苔杂草为伴,那是没有了束缚,没有了责任 ,从羁絆里解脱出来的自由与向往。
44、老宅西面,是户主曾经的养鸡场。在养鸡场对面,隔河沟就是房主三间大瓦房新宅。据户主说,他养鸡曾经死了百余只,感觉很是可惜。不过现在,不知道为什么他没有再养鸡了。
45、五级石阶证明了老宅门前场地的低洼。左侧屋檐下,仍然有这样一个同样的石级通往那个狭小的屋檐。除了那条干涸的河,在夏季有水影响出行外,看来这个低洼场地,恐也是影响他们在此居住的另个原因。下雨水肯定是能够出去的,但影响出行,影响心情。如果把场地垫起来,土方量也不会少。问题的关键是,因为多种原因,户主未必想在这里久住。
46、尽管堆放不是太满,在这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屋子里,集中了主人家搬家时,不想搬但也不想扔的所有东东。发现这些,当然仍然要通过拍照闪光灯。野鹤排云先从厨房倒塌墙里进来的。他到这里后,因为我俩临时分开,他有些心生恐惧,连忙打电话要我进来。位于墙隅的这个木箱,里面是否有财宝,箱子会是他们的传家宝吗?如果这样,因为没有人来,财宝箱子都是安全的。哈哈哈!
47、仍然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东,拍留资料,冀知者知无不言,不吝赐教啊!
48、不知道这么短的一个线绳用来干嘛的。挂在墙上,说明其必有用途,过去也曾经有过功劳。
49、一个曾经上楼使用的天梯,储物、取物不可或缺。他们家新房是三间破屋顶的平房,没有了楼,所以这个天梯或基本失去了使用价值,仅仅以固有价值,告诉主人家自己的存在。因为坡屋顶房屋有储藏阁楼,也许主人有了新楼梯,所以这个楼梯就束之高阁。不过在农村,这样的物件指不定那一会就又排上了用场。
50、在这漆黑一片,有些潮湿,且有些异味的屋里,不知何物引起了野鹤排云先生的注意。没有视线,没有准确目标,手机也方便,凭着感觉与判断,我“手起刀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就有了这个异常珍贵的资料。
51、一个标准老式装粮的大木桶,盛满收获与喜悦的用具,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的一个宝贝。这个大木桶比较结实,粮食装的多,防潮,老鼠进不去。木桶制作办法大体是:先做好桶底,待木条做成并且完全契合后,按照木桶不同的直径大小,选择上中下三处适当位置,用竹条编三个直径相同的圆圈,然后用锤子及木棍敲打,一直打到设计的位置固定。为使木桶结实耐用,一般还要用桐油油,有的还刷黑漆。
52、一个貌似水缸,却不是水缸,貌似花盆,却不是花盆的物件。不知是何东东,不知其使用价值在哪里。若说花盆,感觉偏大;若说水缸,又显太小。有知道的,仍冀不吝赐教啊!
53、富有个性,色泽鲜艳,保存完好的洗脸架 ,是从祖上流传下来。油漆做的好,看来没有什么损坏。这个并不落伍,完全可以使用的传统物件,存放在这个无人踏足的黑暗环境里,感觉着实有些可惜。这个洗脸架的肥皂盒为什么那样大,似乎比例有失调之感。
洗脸架背后靠在墙上,竖着的那个转桌,曾几何时也是风流一世,只是后来短期被钢化玻璃桌代替。虽然现在餐桌一般又为实木面料所代替,但木质、质量、感觉比过去木质圆桌要好许多。过去许多木质圆桌其实真正的实木,而是用锯末压制、粘合制作的。这种桌子用起来并不环保,但那时是没有环保概念的。
54、挂在漆黑屋子墙上的这个帽子,线细色正,或是一个纯正的军帽。少有的一些灰尘,掩饰不了其仍有的军姿。是相机的闪光发现了这顶军帽。从屋里出来,见到主人家第一眼,我首先想起的就是这顶军帽,甚至想出了他带这军帽的样子。不知道他是否当过兵,但这或是个非常适合他的军帽。
55、一对自行车钢圈,两个板车外带,作为两个运输对象各异的运输工具,或因为战功卓著,而成为家庭重要的历史记忆。落满灰尘的自行车架子,就架在干打垒门外内走廊的顶棚上。当然还有其他杂物,堆的满满都是。我曾从门前远处拍过几张自行车照片,因为角度与距离,感觉效果不好,便都删掉了。
56、在拍照中,我爬到老宅不太高的后山。那是个基本平坦而又开阔的地带。独自一人,没有恐惧,没有孤独。放眼西望,空气特别好,阳光照射强烈。虽然逆光拍照对视线有较大影响,但仍然无法遮挡我欣赏美景的双眸。对效果并没有十分把握的这个拍照,后来看,在那样强烈的逆光下,应该说拍照效果基本满意。不过应该承认,相机拍照效果比手机要好许多。
57、从老宅出来 ,在老宅河对岸,遇到一个人,他朝旧屋对面的三间新房走去。一打听,这旧宅正是他的老家。再一打听,才知道其姓名。这比原来只挂面熟又进了一步。新房与旧房相隔咫尺,近在眼前,却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无疑是时代与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也就是这样在蹉跎岁月里克服困难,百折不挠,迂回前进,不断进步发展的结果。
58、掩卷深思,无不痛心疾首。看到这么多农村生产、生活用品没有去处,暂放在这样一个没有未来、没有前途、没有希冀的地方,感觉无比伤心。这些用品的内容、内涵的丰富多彩与历史悠久是不容置疑的。
可以设想,如果找一个合适的地方 ,作为农家博物馆,分门别类,把周围十里八乡这些所有的宝贝都收集起来,集中展示,无论对我们记忆回顾历史,对我们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展示我们区域的民风民俗,对我们发展现代乡村游,对我们发展提升经济水平,都是大有裨益的。可是,当地或没有这样的合适地方了,但愿我的判断是错误荒唐的。而我知道,已经有的,消失了就永远地消失了,永远不可复得!
愿这个老宅的主人及生活在这里的农民朋友们,产业发展,致富有方,生活幸福,心情愉快,阖家欢乐,万事如意!
【作者简介】
杨柳青,男 ,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供职于襄阳市住建局,保康寨湾驻村干部。
《保康风采》编辑:邓龙金 / 审核:李修平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