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0中国农业科研亮点,山东农大占了两项!

12月29日,中国科技界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之一,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科学报》发出重磅报道,盘点2020中国农业科研“亮点”。文章说: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这其中,农业科技的贡献居功至伟。

这一年,虽然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但农业科学家并未停下研究的步伐。他们用卓越的研究和执着的精神为农业、农村、农民带去丰硕的科研成果,在希望的田野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此,《中国科学报》梳理和盘点这一年中国农业科学家发表的部分重要论文成果,以飨读者。

32个“亮点”

山东农业大学占据了其中两项!!

1.破解优质蛋白玉米育成之谜

《自然—通讯》1月7日

主要作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文琴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巫永睿团队

2.揭示重要抗盐碱机制

《自然—通讯》1月10日

主要作者: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蒋才富团队

3.发现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协同调控新机制

《科学》2月7日

主要作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傅向东团队与三个实验室联合攻关

4.揭示被子植物早期复杂演化历史

《自然—植物》2月24日

主要作者:四川大学教授刘建全联合华北理工大学、哈佛大学、兰州大学等

5.白羽扇豆高质量基因组发布

《自然—通讯》2月26日

主要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程锋团队和福建农林大学教授许卫锋团队

6.“液体黄金”霍霍巴油可借油菜合成

《科学—进展》3月11日

主要作者: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郭亮团队、陈玲玲团队联合国外5家单位合作完成

7.揭示阻止多个花粉管进入胚珠的分子机制

《自然》3月19日

主要作者: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段巧红团队、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

进展亮点:发现了被子植物阻止多个花粉管进入胚珠的分子机制。

在拟南芥FERONIA受体激酶的缺失突变体中,多个花粉管进入同一胚珠的不正常现象很常见。原来,FERONIA受体激酶调控了低甲酯化果胶质在丝状器的积累,进而调控了第一个花粉管诱导的一氧化氮在丝状器中的积累。

一氧化氮对诱导花粉管进入胚珠的诱饵蛋白进行亚硝基化修饰,一方面阻止其分泌,另一方面使其失去诱导花粉管的活性,其他花粉管因此不能进入这个“名花有主”的胚珠。

点评:在分子与生化水平上揭示了胚珠如何协调“花粉管破裂”与“防止多个花粉管进入胚珠”这两个不同而又紧密相连的生物学过程,为进一步研究被子植物受精过程的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

8.大豆驯化过程中开花的进化和选择

《自然—遗传》3月30日

主要作者:广州大学教授孔凡江和刘宝辉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田志喜团队

9.绘制首个山苍子基因组图谱

《自然—通讯》4月3日

主要作者: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汪阳东团队

10.找到小麦“癌症”克星

《科学》4月10日

主要作者: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孔令让团队

进展亮点:团队从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中首次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且成功将其转移至小麦品种中,首次明确并验证了其在小麦抗病育种中不仅具有稳定的赤霉病抗性,而且具有广谱的解毒功能。

点评:Fhb7基因的发现和抗病机制解析对水稻、玉米等作物育种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禾谷类作物种质改良和创新的难得基因,其在育种领域的推广应用,将有力提升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水平,为产业提质增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11.五个异源四倍体棉花起源终被厘清

《自然—遗传》4月20日

主要作者:南京农业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哈森阿尔法生物技术研究所、德州农工大学等

12.寻找现代玉米改良的足迹

《自然—遗传》4月27日

主要作者:华南农业大学王海洋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大学等

13.增加一种植物就能获得显著的多样性效益

《自然—植物》5月4日

主要作者: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蔡友铭团队联合复旦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

14.铁载体是根际稀缺资源保卫战的“秘密武器”

《自然—微生物》5月11日

主要作者: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沈其荣团队联合瑞士、荷兰、英国学者

15.解析蒺藜苜蓿复叶发育新机制

《自然—植物》5月11日

主要作者: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陈江华团队

16.发现新型广谱抗菌增效剂

《自然—微生物学》5月18日

主要作者:中国农业大学沈建忠院士团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