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尊师重教于世文
未生一儿一女、晚年有子有孙
5月11日下午,一辆载着简单行李什物的汽车开进了北京市宣武区东河沿。早已守候在门前的人们迎上来,搀下一位白发的老太太。大家围着她,有的叫“妈”,有的称“奶奶”,孩子们奶声奶气地喊她“老祖!”走进院中,她的房间早已布置好了:新糊的顶棚平平展展,新刷的墙壁四白落地。老人望着这敞亮的房间,象是看到了一家人晶莹的心,眼睛湿润了。
于世文夫妇和钱宝森夫人合影(1980年代)
先不要羡慕她“多子多孙多福气”吧。八十七岁的老太太是已故京剧名净钱宝森先生的夫人谢春,一生没有生养过子女。今天带领全家迎接她的,是钱先生生前一位非正式的学生、北京戏校教务主任于世文。从此时起,谢春老人结束了近二十年的独居生活,连同户口迁到于家,成为这个四世同堂的家庭里最新的也是最受尊敬的成员。
于世文是京剧前辈于连泉之子,自幼在富连成科班学艺。他学老生,却迷上了花脸领域中独树一帜的钱(金福)派艺术。钱宝森是花脸世家,但教起老生、武生和丑角戏也很擅长。钱派武戏更是不同凡响。但他从不轻易收徒。他有两句名言:“真学的不教,有罪;不真学的教了,有罪!”他看出于世文是“真学的”,不取分文,义务教授。他没有看错了人。正如他自己后来说过的:“现在学我的,就是世文能有六成!”熟悉老先生的人知道:这已经是最了不起的评价了!
钱宝森,京剧净行前辈,教育家
钱宝森于六三年三月去世。于世文和钱先生另一个非正式弟子、上海京剧院名丑艾世菊就主动登门,对师母说:“钱上您别发愁,想吃什么吃什么,该瞧病瞧病。拉下亏空,我们哥俩一人一半!”他们并非说漂亮话,听说师母欠下三百多元医药费,两人立刻凑足了钱送上门去。
十九年来,在政府发放的生活补助之外,他俩一直分担着老人一部分赡养费用。常言道,救急不救穷。难的是全始全终。艾世菊每月汇钱的日子一天不差。老人常说:“我没亲儿子,可亲儿子也不过如此吧。”
经济上不成问题了,然而于世文并没有安心。看着快九十岁的老太太自己买菜打水生炉子,他难受!最近落实政策,退还了于世文家一间房子,他立刻向全家提出:把老人接来一起生活。他的爱人肖淑琴不顾疾病缠身,一年去老人家接了三趟。谢春却和于世文商量:“咱娘俩谈谈'公事’吧!”意思是要拿出自己的生活费来。于世文干脆地说:“谈什么'公事’啊!您就是我妈!从今往后,生养死葬,我全管了!”
于世文《战太平》剧照
戏曲界向有尊师敬老的传统,这正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一种美德。但是,如果把今天这件事仅仅看做“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那么,就太低估了我们这个时代,也低估了我们故事的主人公。于世文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立场来理解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他不但对老人承担了最大的义务,也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教育了下一代。他的长子于万增知道老人喜欢干净,特地从部队赶回家中,为老人粉刷房屋。天气刚热,老三于万瑞就忙着为老人修理竹帘子,女儿们也张罗着给奶奶拆洗棉被。不论谁下班回家,总是先去谢春屋里问候。当然,忘不了带回老人爱吃的食物。
一家人把谢春看作自己的老人,谢春也把全家当成自己的亲骨肉。孙女给她送来粽子,她转手又让给了她最疼爱的几个“第四代”……
就是这些片段,已会使我们预见到老人幸福的晚年,足以慰钱先生于九泉。不是有人说什么“八十年代各人顾个人”吗?最好请他光临东河沿这个小院,亲眼看一看这并无血缘的骨肉、这不是一姓的一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