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在古代被称为琉璃
而琉璃作为重要的艺术装饰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放光彩
今天小志介绍的这位女孩
就是一位全职做玻璃的艺术家
/ 杜蒙 /
第一个获得日本金泽
玻璃艺术大赏的中国人
85后姑娘与玻璃艺术的初次相遇
杜蒙,土生土长的北京人,2008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毕业后她就去了美国旅行。
在那里,她见到了美国玻璃艺术家戴尔·奇胡利(Dale Chihuly)的玻璃作品,并深深被其打动。
她说:“那组作品形态很夸张、体量很大,颜色非常鲜艳,五光十色的作品全都被放在透明的玻璃屋顶上面,自然光打下来,房间里都是五彩斑斓的,随着太阳的移动光还会变化,像是置身梦幻。”
对于一个第一次看到玻璃艺术的门外汉来说,在那梦幻的“仙境”里,她对玻璃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玻璃怎么能做成这样?”“它是怎样做成这样的?”“我能不能做?”各式各样的问题冲击着杜蒙,最终她决定去罗切斯特学玻璃专业。
于是,她便来到罗切斯特理工学院,在全球享有很高声誉的玻璃设计专业,攻读研究生学位。
当时,杜蒙凭借着自己的毕业作品得到了offer,在教授看来,没有尝试过玻璃工艺的杜蒙,是有做玻璃的潜质的,她也成为这个专业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就这样阴差阳错,开始了玻璃创作之路。
然而,对玻璃制作仅有想象的杜蒙刚入校,就遇到巨大困难,因为玻璃最早来源于意大利,所以有关玻璃的词汇里还有很多意大利语,这对刚去美国连英文都还不熟练的杜蒙来说,无疑困难重重。
并且想烧一件漂亮的玻璃作品也很复杂,要历经整整九道工序:泥塑模型、翻石膏模、翻蜡模、翻耐火石膏模、加玻璃料进行烧制、退火、冷加工、打磨、抛光……其中一环若出现一点差别,最终的成品也会有细微的变化。
而在专业领域,她不仅被同班同学远远甩开,甚至和本科二年级学生的水平也相差甚远。不断制作、不断失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杜蒙拿这门看似简单、实际操作难度极高的工艺毫无办法。她苦笑着回忆:有一次做玻璃,我野心勃勃地翻了个特别大的模子,灌蜡的时候才发现侧面有个缝儿,滚烫的蜡一瞬间灌进她的手套里,烫得她怀疑人生,那晚真是哭着跪在地上铲蜡、打扫,折腾到凌晨三点才罢休。
层层压力之下,身心俱疲的杜蒙也曾将近崩溃,这样一直紧绷情绪的环境,让她第一次后悔学习这个专业。
介于此,在第一年研究生念完之后,她选择了休学,调整自己的状态,在慢节奏的环境之中,做着一些基础的工作,希望借此找回一些手感与自信。
休学期间的调整,只有导师至始至终相信她,鼓励她,让她终于熬过了这个艰难的过程,与这个曾让自己几乎崩溃的玻璃成为了朋友。
自此,玻璃制品成了她记录内心所想的输出媒介,讲述着她不同阶段的人生故事。
用玻璃讲故事,成中国第一人
杜蒙说作品《你是否读出了我的世界》就是当时状态的一个反应,起这个名字也是希望大家能通过作品读懂我。
“《你是否读出了我的世界》系列里我用女孩的胸像与假花、珍珠和其他材质结合,那段时间压力很大,也很孤独。”
”后来我的策展人告诉我,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看完了我的作品之后跟她妈妈说:“我觉得做这作品的人她特别不开心。”我还挺感动的,没想到她能感知到我的情绪。”
下图这幅小白鞋是杜蒙第一次烧制的作品,也是她研究生时的毕业设计,这幅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她在北京成长的记忆。
《白》
▽
“大多时候,我的作品都在试图去捕捉一个我不愿意忘记的瞬间,我想通过它们与观众传达一种很难用言语表达的归属感。尽管观众面对我的作品时,不一定能够完全感受到我所感受的东西,但当看到我的作品唤起他们私人的情感和记忆时,我感到可兴奋了,就好像是我在和我的观众静静地交谈。”
下面这组作品叫《高地回声》,是杜蒙获得2016年金泽玻璃艺术大赏的作品,也是斩获这个奖项的第一位中国人。(日本金泽玻璃艺术大赏是全球玻璃艺术领域一个重要奖项,被称为玻璃界的“奥斯卡”)
《高地回声》
▽
创作《高地回声》时杜蒙一共收集了12块石头,那时她所在住所的旁边有个公园叫高地公园,她一个月会挑一块石头回家,就这么认认真真挑选的攒了一年。
同时那段时间她也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技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慢慢地杜蒙就发现其实不需要,刻意用天花乱坠的技术反而给自己制造难题,找到想法和技术的契合点更重要。
下面这个作品,杜蒙花了3年时间才将它完成,是记录自己状态的系列作品,五樽人像上面长出来的枝丫,就像她的成长一样,一点点展露。
杜蒙说,这件作品是我对自己在美国学习5年的总结,身上的纹路就像是生活中那些离开的人和事物,它们逐渐转变为有着新生命意象的枝叶,而在这一过程中,人像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和生动。
她的每一件作品都像在讲一个生动的故事,作品中的角色都像是从童话中走出来一般。
当问及设计灵感时,她认为创作灵感什么的,无非是跟自己的人生阅历挂钩的,什么时间去过什么地方遇到什么样的人,着眼当下也好追忆往事也好,乍看之下并无太多关联,但是时间久了,所有经历过的一切都会反馈到自己的创作中。这一切,其实没有一分一秒是浪费的,这也是生命最美好的地方。
以玻璃的沉静,温暖人间岁月
这两年的杜蒙,在玻璃艺术界逐渐崭露头角,她的作品在中国、美国、日本、欧洲等地多次参与重要展览,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的国际玻璃艺术协会论坛上,还被选为三位新锐艺术家之一。
现在她也开始各种新的尝试,唯一不变的就是专心做好玻璃这门手艺。
“我想以玻璃为媒介去捕捉这样的瞬间,将一个个故事以叙事的形式纪录下来,努力去将余下的碎片编织起来,还给它应属于自己的安宁。当玻璃退火之后从石膏中取出,它的表面留有一种经受过时间与温度历炼后褪去的温和感。时而柔软时而脆弱,却坚韧地存在在自然界之中。光线透过玻璃折射出来,就像是凝固的瞬间与封存的记忆再次被唤醒,也算是我对自己,对周围的人,环境,以及我所经历过的生活的一种真诚的回馈。”
杜蒙也十分期待未来几年会是什么样的状态,也甘愿一步步地做一个“开荒者”!”
带来更多更美的玻璃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