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系战车(十一)丨Dicker Max坦克歼击车
坦克歼击车的概念首先出现在1935年。任何事有矛就必有盾,当时的德意志作为一战坦克武装的受害者,一直在寻找对付它的方法。继承了一战时的“高炮打坦克的经验”,并对牵引式高射炮进行高效化,这就是最初的坦克歼击车也叫“自行反坦克炮”。
二战德国最早服役的坦克歼击车,是由俘获法国的底盘Lorraine牵引车组合7.5 cm PaK 40炮所完成的黄鼠狼。但从设计去来说最早的坦克歼击车是在4号坦克的底盘上打造的10.5cm K 坦克也叫“Dicker max”(大麦克斯)。
在二战初期,德军手中可以承载大型火炮的底盘寥寥无几,反坦克火炮与步兵支援火炮有本质的区别以当时德军使用的一号、二号坦克无法负载。
于是,1939年9月德国统帅部要求克虏伯公司开发安装大口径火炮的自行火炮,代号为“掩体破坏者”。其具体要求是不但能击毁坦克,还要能高效的破坏掩体和碉堡。次年,克虏伯生产了两辆麦克斯原型车。
1941年6月,2辆大麦克斯被送往第3装甲师参加测试,这次测试收获很多惊喜,大麦克斯在测试中在1500米距离一举击毁T-34或KV-1坦克,并且防护能力测试的结果也很不错,于是军方将其改型为坦克歼击车。
不过大麦克斯坦克歼击车虽然威力巨大,但在即将投产时又因为不明原因被取消了,之后选择了另一款黄蜂坦克歼击车替代它。大麦克斯的一些设计经验则被用于后期的相关坦克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大麦克斯坦克的战斗部设置在底盘中后部,战场可以从后顶部打开,主火炮的布局沿中轴线布置采用定式炮塔,底盘则使用四号坦克的A型底盘。
前方驾驶室有突出的装甲防护抵御流弹,整车的乘员为五人制。战车的防护整体上来说防护力还行,正脸装甲厚度达50毫米,侧方顶部相对薄一些。
武器部署的主炮使用105毫米K18 L/52型火炮,该炮能够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30°倾斜角放置的111毫米钢装甲,或者垂直放置的133毫米钢装甲,100米距离上能击穿垂直164毫米钢装甲,比后来的“虎”式坦克还强,不过因为是拼装坦克所以火炮后座力过大,在炮口增设了巨型双室制退器。
火炮左右射角为8°,备弹25发,辅助武器为1挺7.92毫米MG34机枪,3挺外装MG34机枪,外装的使用时需要爬出坦克内部所以并不实用。
动力方面战车使用的是迈巴赫HL120TRM型引擎,发动机功率并不高只有300马力。但那时候德式坦克的马力都不高,做的好的地方是车重被有效控制在了25吨,以其40千米的时速和高行程来看,机动性很不错。
1941年末,大麦克斯坦克歼击车被派往东线战场,服役与521装甲营,用实战来检验该车的性能,在蓝色方案执行后,大麦克斯执行了不少任务。(德军会在坦克炮管标注击杀环,这辆后来标了7圈)
最后在战斗中一辆因为弹药殉爆被毁,另一辆受损后运至马格德堡退役。
此型最终并没有量产,被“黄蜂”自行火炮替代,但其实大麦克斯比在库尔斯克大会战中面世的黄蜂炮的火力和防护都强不少。
在服役的期间前线部队对大麦克斯有过评价,首先该车机动性很好,不过越野机动不如其他装甲车辆,动力系统容易故障,火炮威力大防护强,但缺乏车载自卫轻武器(三把机枪并没有多大作用)。
另一总体上德军部队认为他是对付苏军坦克、混凝土碉堡的有力武器,能轻易击穿T-34和KV-1等坦克如果能改进缺陷是一辆很不错的战车,但其没有投产,所以这也是空谈。
大麦克斯的许多设计经验和使用经验得到传承,之后德国开始研究“犀牛”自行反坦克炮和“猎豹”坦克歼击车,可以看到的是后两者比起大麦克斯来说要成功得多。
本文完
感谢观众姥爷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