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鹏、陈雨星丨南京图书馆藏清刻本《问梅诗社诗钞》考论
南京图书馆藏清刻本《问梅诗社诗钞》考论
胡 鹏 陈雨星
【内容提要】问梅诗社是清代中晚期苏州地区十分有影响力的文学社团,最初由著名学者诗人黄丕烈、尤兴诗、彭希郑发起,并邀请石韫玉参加,以后相继有知名文士加入。社集诗歌刊刻为《问梅诗社诗钞》以广流传,但因战乱,目前国内仅南京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有庋藏。南图藏本共四卷,分装二册。考察其文本可以发现,部分书目著录为尤兴诗所辑的说法,存在错误;蒋寅、江沅作为诗社早期成员,也是前此的研究所未曾发现的;其他相关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彭绍升与诗社的互动、张吉安入社时间、黄丕烈自号独树与仪宋堂名号归属等问题,都可借助该书得以廓清。《问梅诗社诗钞》不仅是研究问梅诗社不可或缺的基础文本,对考察清代苏州地区文学生态乃至江南地域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黄丕烈 石韫玉 问梅诗社 《问梅诗社诗钞》
一、版式与辑录者
道光三年(1823)仲春,退居苏州的黄丕烈(1763-1825,号荛圃)邀集同样致仕家居的著名文士尤兴诗(1760-?,号春樊)、彭希郑(1764-1831,号苇间)前往城西积善院访梅,因而乘兴决定结问梅诗社,并邀请黄氏表兄石韫玉(1756-1837,号竹堂、琢堂)参加。正月廿五日,于尤氏宅延月舫内举办第一集。诗社成立后,一直严控规模,入社之人,皆极一时之选,加上社集规律而频繁,所作诗格高调雅,社外与之唱和者或位高权重或名盛一时,于是迅速成为苏州地区乃至整个江南文坛的一枝奇葩。社集诗积稿成帙,遂有荟集早期和作的《问梅诗社诗钞》问世。
清刻本《问梅诗社诗钞》海内尚有数部,除南京图书馆藏弆外,1979年,路工先生到苏州访书,“在古旧书店见到两册《问梅诗社诗抄》(共五卷)”[2],中有黄丕烈诗四十八首,数量与南图藏四卷本略同,此本尚存与否已不可知,无从得见。2002年以后,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得到馆领导在经费上的支持,从苏州文育山房古旧书店先后三次购入古籍”[3],其中有《问梅诗社诗钞》三册残本,仅三卷。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4]亦有藏本。南图本《问梅诗社诗钞》,馆藏提书信息著录为嘉庆刻本,《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刊刻时间同为“清嘉庆间刻本”[5]。但该诗社成立时间为道光三年(1832),不可能尚无诗社便有诗集,因知著录“当有误”[6]。实际上,考察文本,是能够推知《诗钞》的刊刻时间的,说详下文。
南图藏《问梅诗社诗钞》四卷,一年之诗分为一卷,每二卷装为一册,共二册。无封面,扉页题“问梅诗社诗钞”双行六字。内页四周双边,单鱼尾,黑口,版心标有书名、卷次、页数。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宋体。书页乃黏贴在白绵纸衬纸上,衬纸与书内页纸质不同,应是庋藏者重新装池所致。卷首无序跋。天头钤“八千卷楼藏书之记”朱印一枚,页右下角有“江苏省立弟一图书馆藏书”印,知该书原为八千卷楼主人丁丙所有,后随其大部藏书整体入藏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诗钞》首列“癸未”(即道光三年),其后按年次序排列。首篇《探梅结社纪事》,尤兴诗撰,全书“尤”字均阙笔作异体“尢”。《诗钞》年久失于保养,第一册蠹蚀、水渍稍多,书中有佚名铅笔补全阙字。书页偶有翻卷缺口,硃圈满书。第二册保存完好,朱笔圈点墨痕也少,末页有“只此一卷甚为怅怅耀南主人识”题跋一句,未知耀南主人为谁氏别号。从这一跋语并结合他本分装三册每册一卷的现状,可以推定《诗钞》原本应是每卷刊刻一次,自成一册的。
《诗钞》的具体辑录者,眭文因误读路工先生《黄丕烈与问梅诗社》一文,以为“道光五年,黄丕烈曾编辑同人社集诗作,刻成《问梅诗社钞》五卷”[7]。实际上,路先生此文仅称见到两册《问梅诗社诗抄》(原文如此,“抄”当为“钞”),从中获知黄丕烈曾发起过问梅诗社而已。《中国古籍总目》、上引王亮先生文、陈文等则皆标为尤兴诗所辑,亦不甚严密。《诗钞》中彭希郑步韵石韫玉《三月十三日集五柳园,饮牡丹花下,赋诗,为问梅诗社第二十四集》一诗时称:
春光曾未媚,节序已残春。园是神仙宅,花如富贵人。琴书含宿润,帘幕拂轻尘。入社朋皆旧(莳塘新入社,是日未至),寻芳思与新。老饕宜细笋,乡味爱香莼。对客吟诗缓(是日主人得诗半首,客至未成),怡情酌酒频。问梅景犹昨,授梓迹成陈(时刊刻两年诗社吟草)。良会期无间,瑶章定等身。[8]
本诗收在《诗钞》卷三,乃“乙酉”年之作。乙酉,即道光五年。诗中自注“时刊刻两年诗社吟草”表明,诗社第二十四集时,刊刻了道光三年、四年的社集诗,而南图藏《诗钞》辑录至第四十八集,其中第一册汇集前二十一集社会诗,癸未(三年)、甲申(四年)二年各为一卷。揆诸常理,到二十四集时得见成书,正合搜集、整理、刊刻所需工时,可知《诗钞》是随吟随刻,第一次付梓,在道光五年,即各家藏书机构所藏《诗钞》之上册。
复次,彭蕴章(1792-1862,字咏莪)有《苇间叔父新居悬桥巷,庭有花石,乙酉四月既望,招石琢堂师、张莳塘、黄荛圃、尤春樊三先生集汲雅山馆,为问梅诗社第二十六集,分韵得“安”字》[9]诗,首联云“结社今三载,清吟出再刊”。所谓再刊,即第二次刻印。因知继首次结集一个多月后的四月十六日,《诗钞》续有刊刻。
再次,彭希郑响应石韫玉《廿五日,四九消寒,诗社第四十八集,咏莪招集苇间斋中送腊,以“开琼筵以坐花”句序齿分韵,得“开”字》一诗的《得“以”字》云:
脂花餤正香,爆竹声盈耳。双丸迅若梭,四序去如矢。月令纪将穷,韶华春倡始。送旧情黯悲,迎新心亦喜。悲喜两何为,流光任迁徙。所喜素心人,论交澹如水。结社倾兰言,韵事共枌里。祗此风月吟,寄托良有以。检点一岁诗,校雠将付梓。祭诗学古人,蔬酒荐芳旨。
爆竹声中送腊去,一年看看将尽。该诗为南图本下册卷四所录最后一次雅集之作,时在“丙戌”,即道光六年。据其中“检点一岁诗,校雠将付梓”可知,问梅诗社有年末整理集会诗作付之剞劂的传统。详味诗意,道光六年的这一次付梓,应是彭希郑负责。彭氏为吴中豪门,家素封,有别墅名汲雅山馆(或名汲雅山房)。上引彭蕴章诗中,就说希郑悬桥巷新落成的山房“墙分螺髻碧,盆拥鹤头丹”,极为雅致,非贫士可办。
另外,刊刻付梓之资不少,尤兴诗于道光元年刚刚重刻了其先祖尤侗康熙三十九年(1700)刊朱彝尊辑本宋代尤袤《梁溪遗稿》二卷,道光五年又捐建周忠介公祠,急公好义,仗义疏财,所费不赀。加上他“家固贫,岁入仅给食”[10]的经济状况,很难想象诗社诸乡绅会将社集诗交给尤兴诗进行刊印。由此,《诗钞》之纂辑者非尤兴诗,或曰至少非尤氏一人,而可能乃社中有大力者轮流主持。因此著录该书责任者时,宜标明“彭希郑等”或“尤兴诗等”。之所以出现诸书目中单单著录尤兴诗为该书辑录者的情况,当与《诗钞》上册所录首次雅集,尤兴诗撰写了《探梅结社纪事》这篇“发刊词”,而给人造成其为主事者的印象有关。
二、部分社集情况考述
参与问梅诗社的成员,眭文和陈文已经梳理出包括初集四人黄丕烈、尤兴诗、彭希郑与石韫玉,及后入社者张吉安(1759-1829,字迪民,号莳塘)、彭蕴章、董国华(字琴涵)、韩崶(1758-1834,号桂舲)、朱珔(1769-1850,字兰坡)、吴廷琛(1773-1844,字震南、号棣华)、潘世璜(?-1829,字黼堂,号理斋)、吴友篪、吴廷钻、吴嵰(字兼山)、潘遵祁(号顺之、西圃)、董国琛等人。细勘《诗钞》,我们还可对诗社成员与集会情况作进一步斠补。
(一)第五名成员蒋寅及社外名士彭绍升与诗社之互动
历来关于问梅诗社的论著,都忽略了诗社早期成员蒋宾嵎。道光三年十月十八日诗社第十集时,以“绿萝笑簪绂”序齿分韵,由彭希郑首唱二绝句,并作《是日宾嵎在坐,因以“绿萝笑簪绂”五字序齿分韵,得“绂”字》五古一首,这是“宾嵎”首次出现。石韫玉赓和绝句其二曰:“三君诗笔妙无加,况得元卿是会家(是日邀宾嵎入社)。莫道峥嵘岁将暮,冲寒春又到梅花。”自注邀宾嵎入社,并以“元卿”相指代。宾嵎者,蒋寅之字。元卿者,西汉蒋诩之字。蒋诩曾于居处竹林前开三径,只与知己平仲、羊仲交往,后辞官归隐,世遂以元卿指称隐逸之士。而借古名人之姓氏代称诗中涉及之同姓今人,也是诗词中常用的格套。石氏用此典、此法比况蒋宾嵎,可知蒋寅应为归隐之士,颇为贴切。上文已经提及,本次集会,彭希郑做东。彭氏先吟二绝句,以“笺”“圆”“钱”和“加”“家”“花”为韵,并另作古体一首,所谓分韵的五字,即需寓在古体诗中。石韫玉分韵得“绿”字,年齿最高;蒋寅得“萝”字,尤兴诗得“笑”字,则可知蒋氏年齿当小于石韫玉而长于尤兴诗,即生年当在1756-1760年之间。又,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卷二“《国语》二十一卷(校宋本)”条,提及“从同年宾嵎蒋君借阅一过”;卷四“郑桐庵笔记不分卷(钞本,按:桐庵名敷教,国初人)”条“业掇赠余同年蒋宾嵎”;“《续幽怪录四卷(宋本)》”条“掇赠同年蒋宾嵎”[11],均指蒋寅为同年,知其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中举人。黄丕烈此次集会所赋绝句其二云:“宾筵喜有一人加,游宦沅湘并到家。此日尊前仍聚首,果然晚节爱黄花。”所谓“游宦沅湘”,指“一人加”的宾嵎曾从政湖南。考《(同治)芷江县志》卷一五《职官二》“典史”条载:“蒋寅,江苏元和人,举人,嘉庆十一年任。”[12]当即本文所涉之蒋宾嵎。据此,眭文称“道光五年(1825)正月二十一日,在彭希郑宅之汲雅堂举行问梅诗社第二十二集。此次集会,诗社迎来其第五名成员吴县张吉安”[13],就不符合事实了,第五名成员应该是蒋寅。
另外,虽未正式入社却参与此次诗社活动者还有名士彭绍升(1740-1796,字允初,号尺木)。黄丕烈《得“簪”字》云:
由豫勿疑朋盍簪,言如兰臭喜同心。辞官就隐开三径,寓道于诗见二林(是日出《观河集》相赠)。白发齐年交谊久,青云励志教思深。观河五老风流继,好向梅花社里寻。
“辞官就隐开三径”,指的是蒋寅;“寓道于诗见二林”,“二林”指的就是彭绍升。彭氏乃苏州簪缨巨族。绍升曾祖彭定求为康熙十五年(1676)状元,清代理学名家,曾主持编修《全唐诗》。其父彭启丰雍正五年(1727)也状元及第,时年仅27岁。乾隆二十二年(1757),彭绍升与二兄绍观同中进士后,兄长出仕,他则辞官不就。归家后,先是承继家学,潜心于性理探讨;后习道教修炼之术,三年一无所成,遂弃去;因读憨山、紫柏、莲池诸大师之书,转而事佛。《观河集》四卷,道光癸未刻本,正是彭绍升在问梅诗社成立当年新刻的诗集。其文集名《二林居士集》,二十四卷,《郋园读书志》卷十二“《测海集》六卷、《观河集》四卷”条曾著录[14]。人知彭绍升在净土宗内法名际清,号“二林居士”,曾与乾嘉大师戴震通信论学,然其晚年与问梅诗社的互动情况,或不知晓,故为表出。
(二)张吉安入社时间及第七位成员江铁君
前引眭文称张吉安为问梅诗社第五位成员,虽误,但张吉安确属较早加入诗社者。张氏之加入,在问梅诗社第十三次雅集,而非第二十二集。尤兴诗次韵石韫玉《三月晦日,五柳园赏牡丹,为问梅诗社第十三集》时云:
暖风吹出快晴天,六逸同来继七贤(时张莳塘江铁君亦入社,共得六人)。种柳种花环草阁,有肴有酒敞芳筵。洛阳品贵名何噪,绣谷春深日似年。讽诵江东辞绝妙,自惭赓和不成篇。
前此问梅诗社成员有五:黄丕烈、尤兴诗、彭希郑、石韫玉、蒋寅。此集由石韫玉主持,诸人会于石氏五柳园内,又有张吉安(莳塘)、江铁君入社,故云“六逸同来继七贤”。张吉安乾隆四十二年(1777)中举人,大挑以知县分发浙江,署理象山县时,严申水米出洋之禁,坚壁清野,使海盗无所取资,自动匿迹。又历署新城、永康、丽水、浦江诸县,补余杭,迭遇水灾,吉安能够审时度势,灵活运用多种手段赈灾救急,活人甚众。后以丁母忧,哀毁成疾。因曾官余杭,境内有大涤山,故名书房为大涤山房,著有《大涤山房诗录》八卷。吉安所至有政声,“卒祀永康名宦祠;丽水、浦江并有遗爱碑;余杭民祀之洞宵宫”[15]。眭文误张吉安为第二十二集入社,应是误读彭希郑《正月二十一日招竹堂、莳塘、春樊、荛夫会饮静怡书室,时雨雪初霁,以“雪霁书怀”为题限“怀”字,为问梅诗社第二十二集》中“重联枌社添新友谓莳塘,共挹梅芳寄雅怀”一联。实际上,张吉安虽然迟至诗社第十三次雅集时才正式入社,其参与社集活动却并不晚。诗社第四集为石韫玉主倡,《三月二十八日,邀春樊、荛夫、苇间雅集五柳园食莼,为问梅诗社第四集》云:
绿葵红蓼山中产,举似湖莼总不同。土物久传在吴越,溪毛原可荐王公。盐梅调鼎功何有,樱笋登厨事亦空。均是金闺挂冠客,归来奚必待秋风。
社集既以食莼相招,一起自然用食物作引。承以“湖莼”二字,点题妥帖。“盐梅调鼎”,典出《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商王武丁任用傅说为相,以调和盐梅比喻治国理政。北宋宰相陈尧佐为感激前宰相吕夷简密荐之恩,亲赴吕府以《踏莎行》词一阕为报,中有“主人恩重珠帘卷”一句。“申公(吕夷简)听歌,醉笑曰:‘自恨卷帘人已老。’文惠(陈尧佐)应曰:‘莫笑调鼎事无功。’”[16]“盐梅调鼎功何有”脱胎于此。与社诸人,除石韫玉是状元,曾官至山东按察使外,其余皆官不甚高职不甚重,且无宦情,纷纷辞官归隐,未曾一调鼎镬,正是“功何有”。“樱笋登厨”,则出自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樱筍厨”条引唐人《辇下岁时记》:“:四月十五日,自堂厨至百司厨,通谓之樱筍厨。”[17]农历四月中旬是初夏樱桃、竹笋上市的季节,而本集乃三月二十八日,樱、筍尚未上市,故云“事亦空”。尾联归到诸人挂冠隐退,不必如张季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18]才思乡归隐。春樊、荛夫、苇间次韵后,《诗钞》继收张吉安《次第四集韵》一首:
蓴羹合号吾家菜,生长鲈乡嗜好同。北郭才应推四杰(北郭十子特推四杰,今适符其数),西湖味敢傲诸公。饷来竹老诗刚补(竹堂分饷莼羹),问到梅花梦已空。俗物不嫌败人意,续餐英会迟秋风(云巢都转于丁丑初冬作养菊会再申前约秋以为期)。
“合号吾家菜”可谓精妙至极。既绾合张季鹰之典,又与自己姓氏联系起来,且仿套杜甫《宗武生日》中“诗是吾家事”[19]的名句,将古贤与今人打并一起,孤傲自信表现得恰到好处。颔联将诗社四人比拟为明初苏州地区诗坛著名的“吴中四杰”,也十分得体。张吉安与石韫玉相识颇早,在年轻入京会试时即订交。如今诗社新立,吉安即以“观察员”的身份主动参与组织活动,为后来能够较早正式进入门槛很高、实行“会员邀请制”的问梅诗社做了充分铺垫。
江铁君亦为时贤论文所阙遗。江铁君(1766-1837),名沅,字铁君,一字子兰,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代著名经学家江声之孙。嘉庆十二年(1807)优贡生,乡试屡不售,里居教授终身。精《说文》之学,段玉裁作《说文解字注》,多与之商搉。撰有《说文释例》二卷、《说文解字音均表》十七卷。曾从彭绍升游,得古文之法,通梵文,学佛有成,著《入佛问答》《西归见闻录》,皆梵语书。又引导龚自珍学佛,被龚氏尊为第一导师,与之同校唐宗密《圆觉经略疏》诸经。工篆书、擅诗词,有《江先生文集》四卷(一称《染香庵文集》)、《算沙室诗钞》《染香庵词钞》一卷。值得一提的是,江铁君在《诗钞》中仅此一见,嗣后未再参与酬唱,不知何故,待考。
(三)黄丕烈自号独树与仪宋堂名号之归属
黄丕烈雅号甚多,除荛翁、荛圃、复翁、佞宋主人等等常见者之外,尚有许多鲜为人知。《诗钞》载道光五年六月十二日问梅诗社第二十八集,黄氏有“三松五柳并独树,曾制联吟数首诗”之句,其中“独树”后自注曰“荛夫自号”。刘鹏先生已指出,独树指荛翁晚年自号“独树逸翁”或“东隅独树”,取此号“或亦为纪念方外友人寒石和尚”[20]。刘氏又引《玄机诗思图》(已佚)道光五年荛翁跋“前此黄文节公生日会于仪宋堂,荷花生日立秋会于小茭芦馆,今七月七日又会于县桥小隐(黄丕烈居所)”之语,推定仪宋堂为其子黄寿凤友人之居,并非黄氏堂号。辗转相证,稍嫌繁琐。其实,刘氏所引《诗钞》第二十八集黄丕烈诗中即有自证。其《六月十二日,黄文节公生日,陈宋刊本大全集于宋廛,悬象设祭,邀榕皋丈及社友酌酒赋诗寿公,为诗社第二十八集》的开头两句即云:“我有戚友吴清如,心仪宋贤榜厥居。”并句下自注“仪宋堂名”,可见仪宋堂乃黄氏友人吴清如所居。此条材料,刘先生失之目睫。吴清如(1790-1865),名嘉洤,字澄之,又字清如,号退斋,江苏吴县(今苏州)人,道光十八年进士,历官至户部河南司员外郎,早年与朱绶、沈传桂、王嘉禄、韦君绣、潘曾沂、彭蕴章等合称“吴门七子”[21],致仕后掌平江书院,退居苏州城东井仪坊巷,筑退园,内有仪宋堂、微波榭、秋绿轩、群玉山房、思树斋、初日芙蓉馆等建筑,咸丰十年(1860)毁于洪杨之乱,故其虽为曾国藩进士同年,直到晚年曾氏力攻太平军时方与曾有多封书信往还。吴嘉洤著有《仪宋堂集》《云台山古松歌》和杂剧《广寒秋》《雕玉佩》。今人多误其名为“吴嘉淦”,如《中国词学大词典》“吴中七家词”条[22]、《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补遗一编》“吴嘉淦”条[23]、《中国戏曲志(江苏卷)》“吴嘉淦”条[24]、《姚莹年谱》“乾隆五十五年庚戌”条[25]、《林则徐年谱长编(上)》“乾隆五十五年”条[26]、《曾国藩全集·书信之七》“复吴嘉淦”条[27]等等。据《大清道光十八年进士题名碑录(戊戌科)》,吴嘉洤,“江苏苏州府吴县人”[28],为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七名。《(同治)苏州府志》卷八四[29]有传,其他卷次也有多处记载可参,不一一具引。故清如名“嘉洤”,绝非“嘉淦”。今揭载如上,俾学界勿再传讹。
三、结语
问梅诗社因其参与者声名籍盛、社集频繁并及时彙刻诗集以广其传,在清代中晚期诗坛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苏州地区致仕归里的高官纷纷参与唱和——如乾隆五十八年(1793)状元、以工部尚书予告在籍、加太傅衔的潘世恩,仕至武英殿大学士的卓秉恬——在苏州地方任职的文士如时任江苏布政使的经学大家梁章钜、先后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的经世派代表人物陶澍、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等人,也都与诗社保持着良好的互动。考察诗社成员的文学活动,《问梅诗社诗钞》无疑是最直接的第一手材料,甚且因唱和诸公的特殊身份,《诗钞》在对清代苏州地区文学生态乃至江南地域文化的研究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文献价值,即如黄丕烈,其百宋一廛声名远播,人但以藏书家目之,实际其诗作艺术价值也颇高,不啻为有清一代江南一流诗人中的广大教化主,惜乎兵燹相属,其诗作存世极少,《诗钞》保存的四五十首黄氏诗歌,真乃研究其人极为珍贵的资料,目前专研黄氏者尚未利用它。其他可以藉资考索江南文坛诗人诗作者亦复不少,然天灾人祸,该书于水火之中日渐澌灭,至今存世无多,一来未能引起学界重视,二来部分引证该书者因种种原因而鲁鱼豕亥,在所难免。今仅就南京图书馆藏本略作分疏,提出该书辑录者的著录问题、考实部分诗社成员与社集情况,并在前贤时彦大作基础上,廓清了一些长期以讹传讹的迷误,冀为诗社之研究贡其一得之愚。
[1]目前学界对问梅诗社的研究较少,眭骏先生《问梅诗社述略》(《复旦学报》2000年第1期,后文简称眭文)一文大致勾勒了诗社的缘起、参与者以及社集基本情况。陈雨星《问梅诗社考论》(中国海洋大学《“古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生论坛论文集》,2019年10月,山东青岛)在眭文基础上对该诗社成员、雅集时间与地点和集会诗歌艺术特色进一步作了考索。胡媚媚女史的《清代诗社研究——以六诗社为中心》(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人文学院,2013)也有部分内容涉及,然因非论述重点,故而所述泛泛。涉及到《问梅诗社诗钞》一书者更少,就笔者所见,仅有眭骏先生《石韫玉年谱》(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引复旦馆藏四卷本《诗钞》(实为三卷)以介绍石韫玉生平;何灿女史《〈中国古籍总目〉集部别集类误收总集考》(《图书馆研究》2017年第4期)一文指出部分书目著录《诗钞》的辑者以及南图馆藏《诗钞》刊刻时间标识有误;刘鹏先生《黄丕烈名号藏印释义发微》(《文津学志》(第十一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一文通过该书考察黄丕烈字号等少数几篇。
[2]路工:《黄丕烈与问梅诗社》,《访书见闻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484页。
[3]王亮:《近年来复旦图书馆新入藏的古籍善本》,《上海高校图书情报研究》2006年第2期,第49页。
[4]江庆柏主编《江苏地方文献书目》,广陵书社,2013,第1120页。
[5]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古籍总目·集部》卷四,中华书局,2012,第1777页。
[6]何灿:《〈中国古籍总目〉集部别集类误收总集考》,《图书馆研究》2017年第4期,第125页。
[7]眭骏:《问梅诗社述略》,《复旦学报》2000年第1期,第121页。
[8](清)彭希郑等:《问梅诗社诗钞》卷三,清刻本。本文凡社集诗均出该书,不再出注。
[9]彭蕴章此诗,在《问梅诗社诗钞》中仅按当时唱和实际题为《得“安”字》,收入彭氏个人诗集时改现题,参(清)彭蕴章:《松风阁诗钞》卷三《涧东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7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380页上。本文用此题,便于说明社集情况。
[10](民国)曹允源等纂修《吴县志》卷六六下,民国二十二年刊本,第19b页。
[11](清)黄丕烈著,潘祖荫辑,周少川点校《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卷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第22、161、168页。
[12](清)盛一林等纂《(同治)芷江县志》,同治九年刻本,第21b页。
[13]眭骏:《问梅诗社述略》,《复旦学报》2000年第1期,第118页。
[14](民国)叶德辉撰,杨洪升点校《郋园读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564页。
[15](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八三,光绪九年刊本,第21a页。
[16](宋)释文莹撰,郑世刚整理《湘山野录》,《全宋笔记》第一编第六册,大象出版社,2003,第30页。
[17](宋)陈元靓编《岁时广记》,《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第21-22页。
[18](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董志翘、冯青笺注《世说新语笺注》,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第441页。
[19](唐)杜甫撰,萧涤非等校注《杜甫全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第2647页。
[20]刘鹏:《黄丕烈名号藏印释义发微》,《文津学志》(第十一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第198页。
[21]此采陈文述之说,见氏撰《颐道堂文钞》卷三“印谱记”条(清道光八年刻本,第31b页)。另有一说称“吴中七子”或“后吴中七子”(区别于王鸣盛、钱大昕等所并称之“吴中七子”)、“吴中七家”,指戈载、沈彦曾、朱绶、陈彬华、吴嘉洤、沈传桂、王嘉禄。顾广圻《吴中七家词序》曰:“七家者为戈子顺卿、沈子兰如(彦曾)、朱子酉生、陈子小松、吴子清如、沈子闰生(传桂)、王子井叔,英年随肩,妙才把臂,生同里闬,长共笔砚。”见(清)顾广圻著,黄明标点《思适斋书跋》之《思适斋序跋·序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177页。陈文述曾与问梅诗社及周边文士潘奕隽、朱绶、潘曾沂、朱珔、董国华、陶澍、石韫玉、韩崶、尤兴诗等等十八人于道光四年共同题咏《宣南诗会图卷》,与诸人关系密切,相比之下,陈氏之说应更可靠。
[22]马兴荣等主编《中国词学大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第303页。
[23]乔晓军编著《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补遗一编》,三秦出版社,2007,第182页。
[24]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江苏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00,第979页。
[25]施立业:《姚莹年谱》,黄山书社,2004,第9页。
[26]来新夏编著《林则徐年谱长编(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第13页。
[27](清)曾国藩撰,谭松林、马固钢修订《曾国藩全集》(第28册),《湖湘文库》,岳麓书社,2011,第128页。
[28]《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第4册),华文书局,1969,第2459页。
[29](清)李铭皖等修,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八四,第16b-17a页。
注:本文发表于《中国诗歌研究》(第二十辑),此据作
注:本文发表于《中国诗歌研究》(第二十辑),此据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胡鹏、陈雨星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