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1篇:教研随笔•2020年的总结和2021年的计划
2021年第1篇:教研随笔·2020年的总结和2021年的计划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2020年,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份,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尽头,而个体的年龄也悄无声息地增长了一岁。岁月改变了人的容颜,甚至改变了人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尤其是今年的抗疫岁月。在岁末年初,我也习惯性地梳理一下过去一年的收获,并且规划一下未来一年的专业发展。
首先是收获。一是专业阅读。在去年最后一篇随笔中,我简单梳理了一下2020年的专业阅读经历与收获。按照“教育理论+文学理论+哲学理论”的“三位一体”的模式,我阅读了51本书。大部分书是疫情期间被封锁在家中所读,读了部分哲学著作后,没感觉到自己有太大的收获,但发现理解能力有所提升。暑假我仔细阅读了布卢姆的认知分类学理论,并将其自觉地运用在此后的教研思考中,包括论文写作、听课议课、命题研题等。这应该是今年在教育教学方面最大的收获。此外,读书的时间也根据实际情况略有调整,基本上是晚上收拾完家务、检查完孩子的数学作业后开始阅读,每天坚持阅读50页,就这样慢慢积累吧。二是随笔写作。去年,我如期完成了150篇随笔的写作,共34万字。其中的一大亮点就是坚持写作了145篇“读文随笔”,就是阅读期刊优秀论文之后写下的感想,包括收获与反思。我发现写这类随笔的最大优点就是做到了读写结合,不仅了解到了前沿的学术动态,学习了他人的经验心得,而且不再发愁随笔没内容可写。出差的时候,我会带一摞期刊,利用早晚或空闲的时候边读边写,结束的时候将期刊留在酒店里,我带着写作的随笔回家,感觉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挺好的。三是论文写作。原本计划写30篇专业论文的,结果只完成了25篇,这应该算是一个遗憾。最近一个月,尤其感到心痛,居然没有写一篇论文,甚至连论文写作的念头与灵感都没有。这说明,我没有继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更没有结合实践加以思考。今年完成的25篇论文中,多数是“文本解读的教学转化”的内容,现在看来,我对这个方面的思考还不是很成熟,而收获就是,终于从纯粹的文本解读研究逐步转变为教学研究。四是论文发表。截止到目前,本年度共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23篇论文,数量较去年有下降,估计明年还会继续下降。但也有一些亮点:发表于《中学语文》2020年第3期的论文《“具体化”理论视角下的初中文言文解读路径探究》被人大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20年第7期全文转载;不仅敲开了核心期刊《教学与管理》的大门,而且同时在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和《语文建设》发表了论文;以前屡次投稿频频失利的《语文学习》,今年发表了我两篇论文,分别是《<卖油翁>的“笑而遣之”再解读》和《从“生命的静流”到“生命的飞奔”——穆旦<我看>再解读》,依然是文本解读类的论文;今年开始研究中考试题,《向“读写结合”测评迈出坚实的一步——2020浙江金华中考作文题启示》和《将名著阅读纳入综合性学习的初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命题与备考研究》分别发表于《语言文字报》和《语文教学与研究》等等。以后是否还能继续书写辉煌,那就要自己的学术悟性和勤奋度了。五是杜诗背诵,利用早上以及走路上下班的时间,我背诵了600页的《杜诗详注》,当然只是背诵原文,边背诵边感受着杜甫的生命律动。
2020年,值得一提的还有教研论文写作培训结束了第二期的活动,正式开始了第三期。虽然前进的路途中受到了一些质疑和指责,但我相信大方向是没有错的。疫情期间,我们进行了几次线上论文研磨活动,6月下旬用“先开工后开班”的思路,开始了新一期的工作。为了让新成员尽快熟悉写作组的运作以及写作格式,缓解新成员的压力,我们安排了新老结对的活动;为了让大家向身边的榜样学习,我又想出了“写作经验分享”的活动,即每次论文研磨前,安排一个小时的时间,请三位已经发表论文的成员讲述某一篇论文写作的过程与经验,包括选题、搭建框架、写作过程、投稿与修改过程等等,感觉这个活动是比较接地气的,顺便也培养了一批“讲座高手”。年末的时候,我们团队还组织了“2020年中山市骨干教师教研论文写作培训”,活动还有很多值得改进之处,但是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写作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我相信,只要坚持“真正将论文写在一线课堂上”的理念,并且做一个“笨拙的长期主义者”,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会越走越顺利的。
2021年,我的专业发展规划框架基本上保持不变。一是专业阅读,坚持理论阅读的方向,适度阅读哲学类著作,适当在语文教育类著作方面倾斜,尤其是关于语文测评方面的。阅读完订阅的期刊,适度阅读《中国教育学刊》《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等综合性的期刊。今年计划读40本书。二是随笔写作。今年依然写150篇,除了2020年开始的“读文随笔”,还要坚持写“教研随笔”,主要是到学校听课之后的思考与心得。三是论文写作和发表。进一步提高论文写作的质量,坚持写文本解读类、课例分析类的论文,适当写专题综合性的论文。克服一切困难,写作论文20篇,能够发表15—20篇。四是坚持用专业发展的精神来锻炼,同时利用锻炼的时间背诵杜诗,2021年争取能够背到《杜诗详注》的第1500页。五是继续加强教研论文写作研究组的团队建设,结束第三期的学习之后,尽快开始第四期的学习。着重强调团队成员的版权意识,进一步提升成员论文的内在水平。并且探索“小组管理”以及“写作团队共同体”的模式。目前,我对专业发展的思路是比较清晰的,这五条目标基本上也成为了常规工作,甚至成为了某种习惯。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过去的不论是收获还是遗憾,都已经成为过去。我将依然怀揣着专业梦想,用最旷达的心态、最积极的行动、最勇敢的坚持去拥抱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