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寺太极拳的产生与发展,魏美智

2020-02-18 16:26·魏美智

历史经验证明,千载寺的武术是不断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融入新的武术元素,层层累积,不断充实提高,改革创新,不断发生嬗变,逐渐走向完善、完美的,汇入中华武术的洪流,成为中华武术的传世瑰宝。纵观千载寺武术的发展历史,其发生、发展、嬗变、创编、创新的历程,大致经历了五个历史阶段。

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金伞山万寿观住持李自然。李自然是唐村太乙宫道士,后结庐于柏山村东寨的金伞山万寿观。

李自然,道号太玄真人,人称老神仙,是我国导引养生的鼻祖。汉武帝时期,河上公向汉武帝刘彻推荐了李自然习练的导引养生功法,使人延年益寿的事迹。河上公是一位隐士。《神仙传》载:“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后被金伞山万寿观道士太玄真人李自然引渡入道。西汉时期,金伞山万寿观属于河内安昌县管辖。太玄真人的道学开启了河上公的智慧之门,他为《老子》所作的注《河上公章句》,早已经在京师广为流传。他向汉武帝推荐太玄真人和他的导引养生功法。

体现李自然的导引养生功法的碑刻有三通。

第一通东方朔所撰《金伞山万寿观自然先生赞》碑,主要记载了东方朔来万寿观考察时观察到李自然练习导引养生功法的状态:“作用法则,动下谦恭,量若溟海,声如巨钟,解忿判锐,知白知青,深达奥旨,洞晓真宗,金伞山侧,万寿观中,持诵精恳,焚修至诚,飞符走录,斩妖灭凶,迎神役鬼,降虎伏龙,拯济水旱,时稔岁丰,制服灵液,采铒赤松,吞日饮月,单衣拒冬,一百十九,貌若婴童”。

第二通《西汉武帝刘彻賜师自然先生國姓諭碑》记载了刘自然的功法与原理:“無極易論,術丹極妙。五行否泰,八卦存蒙。萬物之生,負陰抱陽。人之真元,陰陽元通。 朕聯先天,極妙之主。逆順運體,冲和之本。”这个导引养生功法原理,是李春茂创作《无极养生拳论》的重要源泉。

第三通碑《西汉圣门贤士万寿观主自然先生传碑》分三个层次介绍了刘自然带引养生功。第一层讲述刘自然的功法:“汉夫李自然,讳龙字太玄。诞辰龙昂首,河内无极里。学儒三圣门,演易博鳌谭。奧旨无极图 丹道太极宮 庵洞金伞山 住持万寿观子午柏侧井 造术炼灵丹”。第二层介绍了刘自然的功法原理。“

自然导引术,無極逆顺经。无极理无穷,无始圆无终。无极雏混沌,天人地浑融

。无影像无形,无思意无明。太極判浑论,阴阳生动静。阳极则必阴,阴极则必陽。无极生一气,万物阴阳生。人生之真元,阴阳之元通。臻先天極妙,体冲和之本。五行相否泰,八卦缘屯蒙。任督脉絡畅,阴阳元气通。后天返先天,永人之天年。一百一十九,貌童声如钟。武帝躬万寿,草木病丹除。皇賜財不纳,刘徹赐国姓。東方朔撰赞,自然术丹灵。自然享髙寿,一百四十六。仙天九月九,祭祀无极壇”。 第三层介绍了无极养生的传承与发展历史:“始祖伏羲氏,先师尹寿子。文王姜子牙,老子孔夫子。门贤河上公,葛洪张道陵。华陀钟离权,许逊司马祯。王弼魏华存,孙真李十力。吕岩渡陈抟,术丹脉贤祭。迈余千载史,自然屹然仙”。

第二个阶段:李道子创无极养生武功

代表人物是千载寺住持十力和尚。《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记载: “十力。唐僧。氏里师承不详。通《涅磐》、《摄论》。武德末居京师。德齿俱尊。贞观中依慧震住樟州通泉寺。后不测所终”。他与慧震的交往在《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释慧震传》中,还记载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儿:“先有一马日行五百。曾经入阵。余马并死。惟此得还。至(贞观)十四年七月。忽自嘶鸣。不食三日。震闻毛竖。有一异僧名为十力。语震曰。马与主别。主当先行。来年正月十五日。日正中时应入涅槃。法师须散财物。无留于后。于身何益。言已而隐。莫知其由。”其后文还记述了慧震果然像十力所说如期而逝。这说明十力和尚佛法造诣非常高,有很强的预见力。他对佛家的力研究非常透彻。

第一个将李道子与太极拳一起进行宣传的是袁世凯的幕僚宋书铭。宋书铭是博爱县清化镇人。他的先祖号称宋将军,魏禧的《大铁锥传》记载:宋将军者河内清化镇人也,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博爱还有宋氏《文同堂本通背拳谱》传世。

李道子所修典籍是他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的证明。《唐僧十力和尚传碑》记载:李道子“少即聪,目过不忘,文武医易博艺皆修,涅槃、摄论黄老精通,以 大明渡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导引吐纳创艺无极养生武功。 ”这段碑记里面涉及到了多种典弄清这些种典籍的内容,对我们更好理解李道子创艺无极养生武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大明渡无极经》为千载寺住持支谦所译,是千载寺的镇寺之宝。大明,即摩诃般若之意译;度无极为般若波罗蜜之古译。般若译曰明,波罗蜜译曰度,又曰度无极。从《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碑文中可以看出李道子对《大明度无极经》中的佛家十力学习尤精,号称十力和尚,这对于他创艺无极养生武功产生过重要影响。

《涅槃经》是佛教经典的重要部类之一 《涅槃经》中如来藏学说中蕴含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皆得成佛、涅槃具常乐我净四德等旗帜鲜明震聋发聩的主张,以及对本心迷失的哲学思索、中道思想、涅槃境界,成为禅宗思想的灵性源头。禅宗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深受涅槃妙有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生命体悟。作为禅宗思想、禅悟思维载体的禅宗诗歌,通过生动形象的吟咏,创造出流漾着涅槃慧光的文学意象,构成了一幅幅彰显著涅槃诗思的意境。

《摄大乘论》是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论书,简称《摄论》,是用唯识无尘思想观照整个佛教体系,由此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佛教哲学世界观体系。

《摄论》将人的认识全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熏习”成“种子”阶段,即认识的形成;二是“摄持”和“隐藏”种子阶段,即认识在精神主体中的积聚;三是种子成熟(果报)阶段,即认识转化为外在行动。

《摄论》是瑜伽行派的理论。瑜伽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是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系。瑜伽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包括调身的体位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以达至身心的合一。瑜伽,不仅只是一套流行或时髦的健身运动这么简单。瑜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能量知识修炼方法,集哲学、科学和艺术于一身,成为印度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人们称为“世界的瑰宝”

《易筋经》始于汉代。据《汉武帝内传》记载,汉武帝于汉武帝元朔二年金三山万寿观学习导引养生术十年之后,由昆仑山修道的西王母将《易筋经》传授给汉武帝。并告诉汉武帝:子但爱精握固,闭气吞液,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神,神化为液,液化为骨。行之不倦,神精充溢。为之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这是最早的《易筋经》的相关记载。西王母,即修炼导引养生的王姓老太太的尊称。昆仑山,即济源的王屋山。谓西王母来自昆仑山,即来自于济源的王屋山。近代的考释家多认为《易筋经》创于明代者,是说《易筋经》的抄本始于清初,将《易筋经》演绎为达摩所创者,与《易筋经》的内容不相符合。《易筋经》是道家著作,而非佛家著作。

无极养生武功对《易筋经》习练方法的借鉴。习练《易筋经》一是要求精神放松,意识平静,做到意随形走,意气相随;二是要求呼吸自然、柔和、流畅,不喘不滞,以利于身心放松、心平气和及身体的协调运动;三是要求刚柔相济,有刚有柔,有张有弛,有沉有轻,阴阳相济,对立统一 。《易筋经》的这些习练方法对太极拳的创编起到了重要影响。使太极拳在习练时,做到精神放松,意识平静,意气相随,刚柔相济,弛张有度的风格,行拳舒缓、柔和、流畅,别具风格。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为其时诸子所共仰。十力和尚重点汲取了老子的养生学说,将老子的养生学说融入到导引养生功法之中,为无极养生武功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黄庭经》是中国道教重要的经典,它包括《黄庭外景经》和《黄庭内景经》,统称《黄庭经》。《黄庭经》把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每部有八景神镇守,合称二十四真神;人如果能调养真气,就能消除疾病,长生不老。阐述黄庭三宫及三丹田与养生的密切关系。存思黄庭,炼养丹田,积精累气为宗旨,执行不殆为要诀。

《内景经》。是一部继承汉代“五脏神”之说,以身体脏腑各有所主的理论为基础,结合道教人身百脉关窍各有司神之说,以七言韵文的形式,注重以“存思”为主的修炼要诀。因它是早期上清派崇奉的经典,故又称《上清黄庭内景玉经》。

《内景经》明确提出“三丹田”的概念。丹田有上、中、下之分,故合作“三田”。每一丹田中各居着一位神,故有“三神”。上丹田,眉间内入三寸为上丹田宫,也叫泥丸宫。中丹田,是指心,又叫绛宫。下丹田,又叫气海、精门、名关元、命门等,在脐下三寸处。三黄庭与三丹田相对应,《内景经》还提出三黄庭之说。上黄庭宫在脑中,与上丹田相应;中黄庭宫也与中丹田一致,都在心中;只是下黄庭宫在脾中,与下丹田不一致。

《外景经》内容以七言韵文的形式,叙写修炼存思法的要诀。一是关于吐纳行气的方法。强调这方面的内容,如“象龟引气至灵根”,“呼吸庐间入丹田”,讲的是人应当效法长寿之龟,引气到丹田,以保持体内元气。二是关于咽津和宝精、固精的问题。道教常称津液为玉液、玉浆、醴泉、灵液等,认为此液由炼气而产生,是五脏之精华,甜美清香。若人们勤加修炼,漱津咽液,那么就以去病防病,强健身体。三是恬淡无欲的思想。

无极养生武功对三教理论与《易经》相融的理论,是创编无极养生功的理论基础。千载寺庙群是儒、道、佛三教的交流交融的地方。李道子就是集儒、道、佛养生理论之大成,将儒、道、佛三教之大成融于《易经》之中,以《易经》为宗领,创造出的以无极养生为宗旨,以技击为表现手段,以意领气,以气传神,刚柔相济的养生武术。

第三阶段:李孜创无极通背缠拳和108势通背枪枪

无极养生武功与司马氏的剑侠武术和军事武术的融合,前文之述备矣,不再赘述。明代初年李孜创无极通背枪108势、六合枪的枪术、拳术的创造,也参考了宋元时期的杨家梨花枪,得到了杨家梨花枪的真传。《江南经略》是一部研究东南沿海军事与战略的书。但是,如果将其中有关杨家枪的记载与程宗猷《长枪法图说》的有关记载结合起来理解,或许对杨妙真的归属有史证的用处。《江南经略》一书对各家枪法的记载:“使枪之家凡十有七,曰杨家三十六路花枪,其分出者曰大闪杆、小闪杆,曰大六合、小六合,曰穿心六合,曰推红六合,曰埋伏六合,曰边栏六合,曰大封臂,曰小封臂。程宗猷在其《长枪法图说》中说,他经历过许多枪法师,练习的也是六合枪,但是,他们说的与他们的枪法、练法不一致,唯有李克服的六合枪理法与枪法一致。即李克服的枪法得杨家梨花枪的真传。另外,凡是发源于千载寺拳法、枪法多与杨家梨花枪有联系。如李克服六合枪,心意六合枪即被称为王堡枪的许多动作都有杨家梨花枪的痕迹;李友的勇战心意枪法都借鉴有杨家梨花枪的枪法。

2003年修筑焦温高速公路前,博爱文化局考古工作队在焦温高速公路沿线进行文物普查和发掘,先后在唐村发掘了两座宋代墓穴,为杨妙真的死揭示了新的史料。博爱文化局考古工作队先后在唐村发掘的两座宋代墓穴,第一座是唐村司马家族墓,有墓志铭。墓铭中的墓主人名字损坏严重。第二座是八角形的墓穴,墓主人姓李名全,墓内发掘出一方朱砂写的墓砖,上面写道:河内县清期乡李全之墓。除此墓砖外,因墓穴内积水太深,没有找到其他文物。再者,当时从事文物考古的人员因历史知识欠缺,对李全是何人并不清楚,又因墓穴内积水太深,没有认真考察,挖掘出更多的有价值的文物,来证明墓主人的历史价值。但是,此李全与杨家梨花枪在千载寺的传承与发展应该有一定的旁证价值。

《千载寺武魁传碑》中的武魁多人的记载印证了对杨家六合枪的学习以创新。《千载寺武魁李孜传碑》明确记载他“六合枪技,缠功制敌”;《武魁李从谆传碑》记载他“梨花枪棍,六合枪技,助戚抗倭”;《武魁李克复传碑》只在他“八母神韵,六合缠技”;《武魁李盛春传》记载“无极通背,六合枪棍,圣门比武,枪棍拳魁”。这些记载都说明李孜所创的枪法都与杨家六合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在学习杨家枪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否认唐村李氏的各种枪法与杨家枪的学习传承关系,李孜及其后人的枪法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四阶段,李春茂创十三势

历经明朝二百多年的实践,千载寺、三圣祠、太极宫枪法、拳法的技法日臻完善与提高。到了明朝嘉靖、万历、崇祯年间,出现一个各项武术、枪械的规范化、系统化、理论化的高潮。明万历年间李永谆、李从谦、李从词、李克复、李春茂、李自奇、李仲等,写作出许多中国武术的不朽的理论著作。李孜所创作的通背拳理论,积累而成《通背拳谱》;李从谆、李克复著录的《长枪法》;李克复、李春茂、李自奇研创的《心意六合枪谱》;李春茂、李自奇研创的心意六合拳《九要论》,《交手法》,《练气秘诀》,《下炼金丹法》《易筋经贯气诀》等;李春茂著作的《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十三势论》;李仲著作的《十三势行功心法辩》《十三势释名》等,都成为指导通背拳、无极拳、太极拳心意六合拳、六合枪、心意六合枪等练习的技法原理和行功秘诀。

李春茂所创的十三势无极养生武功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软十三的拳法套路。现在还在流传的十三势拳法套路还很多,载于各地的《王堡枪谱》《拳谱》中。第二个方面就是功法类,其代表作是《十三势行功歌》《十三势行功歌》是修炼无极拳、太极拳的一种最简洁、上功夫最快的功法。十三势桩功现在已经基本失传,于是很多人都企图在道家功法、佛家功法里寻找太极拳的功法实在是舍近求远。

第五阶段,李岩李仲陈王庭创太极拳

李岩,李仲、陈王廷所创太极拳,即现在所称的小架太极拳,俗称秀才架,意即是由李岩李仲陈王廷等三位秀才所创。史料证明,小架太极拳是传承最早的太极拳。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杜元化所著的《太极拳正宗》记载都是小架太极拳。

小架太极拳是今人的称呼。原称为老架太极拳。小架太极拳专门是指的是忽领架太极拳。小架太极拳以三为度,金刚捣碓、揽雀尾等动作都是三个,手法也是以三为度,因之,圈多。繁琐。清朝末年始将重复动作去掉,创造了新架。新架借鉴了王堡枪大身法枪法,重复的圈被省略了,拳架也放高了。此拳被称为新架太极拳。陈发科、陈照丕后来又创了新架,原先的新架太极拳被称之为老架太极拳,原先的老架太极拳改称为小架太极拳,新架太极拳称为大架太极拳。

李岩李仲陈王庭创太极拳的思想想来源于《易经》“无极而太极”,是对无极养生武功的创新与发展。

李岩李仲陈王廷所创太极拳的手法、眼法、身法、步法来源于心意六合枪的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太极拳以掌法为主,手掌保持持枪的姿势,俗称瓦楞掌;左右手掌沿袭心意六合枪的持枪手法,一阴一阳,交替使用;技击上采用枪法进击与防守手法。步法多丁字步、正平行步、斜平行步。在身法和发劲上,追求寸劲,短、小、快,后发先至,以快制人。

拳法套路组成,一是借鉴了千载寺枪师在东南沿海助戚抗倭带回来的戚继光长拳三十二势;二是借鉴了通臂拳的习练方法,既寓柔于刚,又寓刚于柔,刚柔相济。三是借用了炮拳的动作要领。

劲法,借鉴了六合枪中的太极圈,缠丝劲;阴阳转换的螺旋劲。

第六阶段:李鹤林太极拳的理论创新

《太极拳论》将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推向新阶段。太极宗师李鹤林对太极养生武功做了详细的理论总结创作了《太极拳论》,这是无极养生武功发展到太极养生武功后最重要的理论著作。是指导无极养生武功和太极养生武功的重要理论著作,它和《打手歌》一起,把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推向全新的阶段。

李鹤林是李岩的曾孙,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是太极拳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者,他创作的《太极拳论》,《打手歌》是太极养生武功的历史经验结合和他自己的武术实践活动的切身体验的总结,是他一生武术活动的独得之秘。武林中一介武夫随处可得,但文武兼备,有学识、有修养、有功夫、品学兼优的人才难得。李鹤林就是这样一种难得的人才。

(0)

相关推荐

  • 【功法】单鞭一式最称雄——太极单鞭拳架与打手(视频)

    太极是武学,其拳架中的一招一式,源于前人斗争的总结.追本溯源,弄清拳架中技术动作的来龙去脉,对于太极拳的健身.寻理.乃至技击,均有裨益.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是太 ...

  • 科学的混元拳

    第161期 科学的混元拳 --纪念冯公诞辰九十周年 潘厚成 混元太极拳,是冯公志强先生在继承陈发科师祖传授的陈式太极拳和胡耀贞师祖传授的心意六合拳内功的基础上,依据混元太极之理和宇宙万物混元运动规律, ...

  • 千载寺

    千载寺探秘 编辑 9月10日,应博爱县史志办陈志超.地名办魏美智二位主任的邀请,记者随同我市沁园春文化网站的几位专家级网友(北里汉.孤独狼.沁园春等),前往唐村千载寺一探究竟. 作为唐村李氏的第十八世 ...

  • 歙县:新安古道长庆寺塔注目练溪千载,徽商之源渔梁石坝泽披后世百代。

    练溪北岸沿新安古道走就进入了渔梁古镇.渔梁古街随着练溪弯折,街两旁是明清形成的商铺和居民区.分布规整.渔梁坝是古镇的核心,岸边国保碑上方的岸堤上还有座土地庙,很简陋.渔梁古镇和歙县古城比,安静.游客稀 ...

  •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赏析【德馨大唐品诗阁】(第五篇)

    当今诗坛文人辈出,"心静"诗文词赋,笔锋潇洒,情感细腻,追唐赶宋,词风大有李清照之隐影,但比李清照来的更浪漫.更向上,籍此将其个人诗词精品分篇推荐给大家,以飨读者

  • 宋代官窑:历经千载,依旧高贵

    宋代官窑瓷器 ,官瓷代表着中国陶瓷艺术的最高成就,属于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由官府直接营建.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官窑瓷器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极少数,但是由于其所处地位和具备的优越条件,使它在当时烧 ...

  • 美景山东丨蒲松龄纪念馆: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这是郭沫若先生1962年为清代著名短篇小说家蒲松龄题写的一副对联. 今天的美景山东,为您推介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的一处著名的 ...

  • 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

    图丨芥子工房 <幽梦影>是一本妙书. 张潮与好友的唱和,浸透了传统中国文人教养的生活观.知识分子品味,中国文人的生活态度.藉著张潮的眼睛,让我们发现琐碎生活竟然如此不凡,月亮.石头或一棵树 ...

  •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诗与书法的完美结合

    遗世独立,与古为徒 郭亚群:网名心静,福建莆田人.爱文.爱花.爱摄影.喜山水.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现为中诗协官网签约诗人.中诗协研究会会员. 里姚降人姚鹰厦先生现为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 ...

  • 文风千载:汉代书法刻石,美到让人心醉

    国际艺术微刊 · 最受欢迎公众号 国内外艺术名家·绘画·雕塑·书法·设计·文学·音乐 西汉碑刻: 东汉刻石 END 国风艺术在线◎每日与您分享 发   现   艺   术   的   美   好

  • 吴式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 — 六问

    一问 吴式太极拳起源的"北京大兴"是今天的北京大兴区吗? 吴式太极拳发源地为"北京大兴"的说法长久以来是一个没有争议的共识.但此发源地应当结合吴式太极拳的发源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