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旧梦影痕(三十四):虹口片羽5
图331:1910年代初,吴淞路老靶子路(武进路)口东北角,万泰仁酱园
图332:1910年代初,吴淞路老靶子路(武进路)口北望
图333:1940年代,吴淞路北望虬江路,右侧近处为复昌当(712号)、宝太官酱园(714-716号)、沈家湾小菜场(图via随意兄)
图334-1:吴淞路老靶子路(武进路)口东北角,沈家湾救火会
图334-2:吴淞路老靶子路口,沈家湾救火会(1918版《实测上海租界分图-上海美租界分区图》截图,红圈所示)
图335:1928年7月1日晨,虹口救火会在吴淞路老靶子路转角会所前举行消防演习,参加者有救火车五辆,中央救火会亦派救护车到场,公共租界捕房总廵巴雷特亦到场参观
吴淞路老靶子路口的万泰仁酱园创办时间未查悉,但它因1915年建造虹口救火会(俗称沈家湾救火会)而被拆除(图331)。万泰仁酱园为坐东朝西门面,门面墙上'萬泰“二字清晰可见(图332),其北侧是大木号(招牌下方写有'往北右手转是嘉兴路桥堍'文字),若沿吴淞路再往北行,过了嘉兴路,就能见到虬江路口的沈家湾菜场(图333,此菜场于1928年兴工重建);万泰仁对面路口为恒和昌南货店(吴淞路679-680号)。1912年,吴淞路靶子路口恒和昌南货店保有火险二千两,忽于1月11日晚起火,并殃及邻居同昌泰酒店等楼房四幢。当火起时七百十七号华捕赶来嘱令店伙赶紧施救,讵均置之不睬,爰于12日将该店经理汪厚田拘押候查。恒和昌起火后对捕房嘱令其赶紧扑救均置不睬,以致成灾,有纵火图赔之嫌疑,捕房遂立案彻查起火原由:
英租界 澈究起火
上海开埠之初,工部局推行强制火险,消防工作委托由保险公司建立的消防队实施。1866年,工部局设立火政处;是年7月,上海第一救火车队成立(简称'上海1号'),8月,虹口第二救火车队在黄浦路17号成立(简称'上海2号')。之后,在虹口汉璧礼路密勒路(汉阳路峨眉路)转角设立第二救火会,又称虹口救火会。20世纪初,工部局在吴淞路老靶子路口设虹口救火会分站;1915年,在万泰仁酱园旧址上建造三层砖木结构消防楼,楼顶上建36米高之瞭望台,可瞭望辖区全境,并建有训练场。沈家湾救火会消防楼建成后,遂将虹口救火会分站改为虹口救火会,而汉璧礼路处则改为分会。
图336:1910年代后期,吴淞路北望街景,后方为沈家湾救火会瞭望台
图337:1930年代,吴淞路近海宁路口北望沈家湾救火会
图338:1930年代中后期,吴淞路海宁路口南望,远处右侧为百老汇大厦
图339:1910年代初,吴淞路近昆山路口北向街景
图340-1:1929年,吴淞路北苏州路口,齿科商社(吴淞路1号,西北转角)
图340-2:虹口吴淞路及其周边俯瞰(吴淞路径为红箭头所示)
1856年,工部局始筑吴淞路至海山路口;1870年,越界筑吴淞路北段至虬江路。1870年起,日本人开始进入虹口定居,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日本居民已近万,人数跃居各国侨民首位。至1927年,上海日本人有25,872人,占外侨总数47%,其中吴淞路居民占日侨总数27%,成为日本人居住最为密集的路段,沿路日商店铺林立,遂有'小东京'之称。据上海日本商工会议所(简称'日商')编写的1939年版《上海商工录》记载,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9年)在吴淞路创办的商铺有近30家之多。如,仁寿堂大药房,吴淞路318-320号,1917年设立,经营药品、卫生材料、医疗器械,有职工10人(图339)。
吴淞路是虹口少数几条最早通行有轨电车的马路之一,在海宁路以北至老靶子路段铺设双轨(图336);在海宁路以南至闵行路段,双轨并入单轨(图337),当南行电车驶至此路口前,一见前面电线上所悬信号,即须停车避让,待北行电车驶过后方能前行(图337中一辆6路有轨电车正由南向北驶过路口)。
吴淞路海宁路西南转角为至诚堂(图336、图337)。至诚堂为日本人经营之惟一大规模书店(吴淞路461-463号),创办于1913年。凡关于日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学等等之书籍杂志,该店搜集无遗,至日本全国所有报纸,並由该店独家代理贩卖。该堂刋有图书月报,按月免费寄赠顾客,並备有年度日本杂志总目录,及各报合价表,一律免费赠阅,欢迎顾客索取,或往参观。
图340-1为吴淞路最南端街口,路口西北转角是日商齿科商社(经销医疗器械及齿科材料)。吴淞路南段为南北向,北行至塘沽路口则向北偏西方向折行。故,地处吴淞路老靶子路(武进路)口的沈家湾救火会出现在片子左后方(图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