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的原理四十八(怎样把握知识)
对知识的把握永远离不开实践和实际验证,也就意味是从进入真实运用才开始的,故对知识的把握不仅意味是对知识的活用,也必须从运用原理和能够阐述道理开始,而且还必须从这上面结束,否则便不能体现知识的整个来龙去脉和完整活用过程。
换言之,要想真正把握知识,必须先要有明事理的过程,以培养好的认识、对待和理解,这个过程是逃不掉的,唯有这样才能避免滥用知识,从而保证真正准确地把握知识。
明事理,有明一事物之事理,有明百物之事理,既有全局之事理,又有个体之事理,全局未必不是相对的个体,个体未必不是相对的全局,故明事理是一种全面观,既有宏观又有微观,需要全方位、全层次、全角度,周到且彻底认识各种矛盾联 系的过程,哪个地方断了链条都不可能算得上真正明事理。
这实际是说,纵然有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现象,似乎有所明事理而宁可当睁眼瞎,事实上也是明此事理而不明彼事理的表现,其实还是因为片面而不明事理,不明事理就是愚昧,无非是个愚昧程度的问题。
不得不承认,拿到手里的知识永远意味要修养它,没有修养就没有实践,反过来也是一样,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知识才能成为活的东西,才说得上把握它。
运用原理和道理就是运用知识,而且只有通过原理和道理才能联 系一切知识,这是对知识最彻底的修养,也是最彻底地活用。
原理和道理是以认识的形式来呈现知识的,也因为任何认识一旦用语言阐述出来就成了知识,无非原理性道理性的知识是对规律、规范、规则等的概括,而这些总离不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目的却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直至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对知识的活用能力,既来自于,又运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实际又是说,对知识的把握是一个必须从活用到活用,永远活用的过程。
知识是在透过现象看本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得以活用、运用和把握的,其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体现的,既是对知识的良好认识,也是对知识的活用,实际体现的是认识与知识,知识与知识,最集中最彻底的联 系,又因为认识是对原理和道理的最核心反映,具体情形具体分析也就代表了理论与实践的最紧密联 系,更代表了知识与修养的最根本联 系。
正是有了这样的复杂联 系,知识与运用才无法截然分开,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所以既不应等着把知识完全认识好了再去运用,也不应一运用起来就不管认识。这都是活学活用的原理,也就是怎样把握知识的原理和这样的道理。
这提示了,即使知识是死记硬背来的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让知识活起来。由此可知,把知识重新还给道理,让道理承载知识,进而运用于具体情形具体分析,并本着透过现象看本质解决问题而去,直至用实践经验体现出与知识相匹配的本领,才意味把握了知识。
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每一步都是修养,都不允许自欺欺人而夸夸其谈,任何一个地方夸夸其谈了,就等于终断了修养链条,不仅运用知识将漏洞百出,本领也不可能无端有成。
还如“怎么,你说我独裁?”这句话,因为说话的人尚不能化为语境认识,不管谁说出来,对稍有点洞察力的人,就仍可以进一步分析,于是便可看出来,这实际是还处于对概念仅仅能简单抽象理解阶段造成的,所以就闹出了牵强附会,偷换概念,而至南辕北辙的笑话。
滥用知识,意味对知识的各种形式地奴用,意味被知识稀里糊涂的牵着鼻子走。必须明白,对知识不能活用的问题,不是围绕一些知识,多知道、少知道的问题,而是联 系不起来的问题,实际是因为有认识局限而缺乏有效联想和正确进入分析的能力。
分析能力不足,反过来也注定认识有局限,就不得不或多或少因判断失误,而无法从正常的语境出发,又因认识的局限必然导致自信力降低,害怕被揭穿而因此感觉受伤害,便很难摆脱不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因而不得不总先想到的是自己,进而为了维护虚荣,极力证 明和炫耀“我知道”,“我就这么认为”。
于是不难省悟,正是懒惰、不求甚解和一知半解,造成了主观局限和不自信,又因不应有的幻想和炫耀心态,造成了虚荣和自我保护倾向,共同集中表现为了人的不强大,不得不转而以自恃和任性来掩饰,让人想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导致联想过度主观,思考能力片面,影响了知识的客观属性和有效联 系,实际反映出来的是缺乏正确的认识、分析和判断本领,也就谈不上合理运用知识。
也因此,很多司空见惯的争论,其实都是不该有的。尽管知识是客观的,几乎像真理一样客观,但认识和认识程度的差异,造成不是谁都能看得见真理,于是争来争去都实际与对具体知识的知道与不知道无关,也不以谁怎样认为转移,而恰恰与有什么样的认识密切相关,毕竟不知道的东西没法争论,出现认识不同才易引起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