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论证的省略形式
-- 共1100字 / 阅时2min --
上期 [周三] 栏目我们对“演绎论证”和“非演绎论证”的基本知识做了介绍,这期栏目我们聊聊论证中的省略形式。
01.
有这么一段对话,我们来听听说了什么——
阿强:天要下雨了。
大华问到:你怎么知道要下雨了?
阿强回复:刮起了南风。
请问阿强的回复是想要证明“天要下雨了”吗?
或许是,或许不是。
主要看阿强在表达时省略掉的前提是什么。
如果为:这地方刮过南风后总要下雨。
把表达补充完整为——
[省略前提:这地方刮过南风后总要下雨]
前提:刮起了南风
------------
结论:天要下雨
若这样表达,阿强的思维就在做演绎论证,是在证明“天要下雨”这个结论。
如果省略的前提为:这地方刮过南风后可能要下雨。
把表达补充完整为——
[省略前提:这地方刮过南风后可能要下雨]
前提:刮起了南风
------------
结论:天要下雨
若这样表达,阿强的思维就不是在证明,而是在说明:天可能要下雨。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如果阿强这样表达,就是非演绎论证,给出的前提是结论成立的可能性支持,而非论证依据。
02.
由于说话人的意图不同,其省略的前提也会有所不同。
若省略的是完全肯定(或否定)的前提,如含有“总是”、“一定”、“必然”等词的前提,表达一般为演绎论证,证明某个结论;
若省略的是可能性的前提,如含有“可能”、“大概”、“也许”等词的前提,那么表达一般为非演绎论证,说明前提支持结论成立的程度。
事实上,说话人省略的前提到底是完全肯定,还是部分肯定,很难判定。
毕竟我们大部分时候也不便针对说话人追问:你百分百地确定吗?
这时候,需要依靠经验(背景知识)来分析,例如经验告诉我们“刮某个方向的风之后,并不一定总会下雨”。
所以,阿强心中所想、所表达的就偏向于第二类论证——非演绎论证。
阿强并不想证明“天要下雨”,只是想说明:天下雨的可能性较大。
03.
很多时候,人们表达的是一种可能性,也就是非演绎论证。
比如:
大华和小米面临离婚,他们总在吵架。
这句话很明显为非演绎论证,它并非要证明“大华和小米面临离婚”,只是说“存在着离婚的可能性”。
如果要把非演绎论证转化成演绎论证,则需要补充完全肯定的前提。比如:
所有吵架的夫妻都面临着离婚
补充完成后的表达为——
[省略前提:所有吵架的夫妻都面临着离婚]
前提:大华和小米经常吵架
------------
结论:大华和小米都面临着离婚
这里形成了一个标准的演绎论证,表达就成了“证明”,而非“说明”。
那么“所有吵架的夫妻都面临着离婚”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显然并非如此。
这里只表达了前提支持结论成立的强度,而非必然的论据,显然这个前提为假。
演绎论证中,前提为假,则结论必然为假。
所以判定这个表达偏向非演绎论证,更切合实际。
对这些省略前提的常规断定,没有其他捷径可走,只能借助自己的背景知识和常识做判断。
这也就是我们通过读书、阅人、处事等方式,给自己做积累的目的所在。
以上就是我们介绍的论证省略形式的基本知识,下期 [周三] 栏目我们聊聊最佳解释推理的相关内容。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