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相乾:基于三部六病理论体系 提供防治新冠肺炎的思路】
三部六病医学流派认为,人体是由动态气血和静态框架构成的整体,表里枢三系统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三系统可以通过气血沟通整体,所以通过刺激表系统达到调整枢系统和里系统的方法是可行的。
摘要: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防控工作刻不容缓,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积极作用尤为重要。中医三部六病学术流派以三阴三阳系统辨证体系对寒温进行了梳理,指出伤寒和温病可以进行初步的统一;对此次新冠肺炎应做到辨证论治,而不局限于病名之辨;中医三部六病学术流派对新冠肺炎的临床症状进行了辨证分析,提出相应的中医诊疗思路,为基层诊疗机构提供了防治方案;中医三部六病学术流派基于对人的整体气血的认识,总结出一套刺激表系统以增强肺卫之气的导引术,为预防新冠肺炎提供了经济、有效、便捷的方法。
关键词:三部六病 寒温 新冠肺炎 中医防治 导引术
Based on the Theory System of Three Regions and Six Diseases
to Provide Idea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2019-nCoV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
in Primary Medical Institutions
Abstract:
At present, it is all the more urgent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2019-nCoV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 and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sitive role of primary medical institutions. The sect of three regions and six diseases in TCM used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ystem of three yin and three Yang systems to reorganize the typhoid and febrile diseases and then we point out that typhoid and febrile diseases can be preliminarily unified. We think the 2019-nCoV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 should be treated according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not limited to the debate of the name of the disease. We made a dialectical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neumonia,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C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deas, and have provide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rograms for basic medical institution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hole Qi and blood of human, we summarized a set of breathing exercise to improve immunity by stimulating the surface system , which provided an economic, effective and convenient method for the prevention of the 2019-nCoV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
Keywords: Three regions and six diseases; Typhoid and febrile diseases; The 2019-nCoV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CM; Breathing exercise
2020年年初因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传染性肺炎席卷全国,造成每天医疗资源大量消耗,对社会各界造成巨大压力。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医学生,要自觉肩负起使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履行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义务。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中医三部六病理论体系,为基层诊所、社区医院对新冠肺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 用三部六病的三阴三阳系统辨证体系来统筹寒温
针对此次新冠肺炎,中医各家众说纷纭,有说伤寒,有言温病,究其原因,皆为病名之辩,是概念混淆造成的结果。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说过“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所以在《难经·五十八难》中提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有不同”的概念,自此伤寒和温病的概念开始产生区别。然而伤寒和温病各有独自的理论,却有着相似的症状,均属于中医外感热病的范畴。与其讨论新冠肺炎究竟是伤寒还是温病,不如从症候群中入手,区分阴阳,厘清寒热虚实,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经方“方证对应”的优势。
三部六病学术流派借助《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内容,总结出三阴三阳系统辨证体系,分别是:太阳证为表阳证,少阳证为枢阳证,阳明证为里阳证,厥阴证为表阴证,少阴证为枢阴证,太阴证为里阴证,构成人体表里枢三大系统。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1]中说“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下而上,始足太阳”,以病位而言,温病自口鼻,而伤寒自毛窍,看似不同,实则都是在表系统。表系统受邪可分为两个部位,一是以头痛身痛,发热恶风寒等症状为主的躯壳疾病,可以认为是毛窍受邪的伤寒;另一种则是以头痛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为主的呼吸道疾病,可以认为是口鼻受邪的温病。伤寒和温病就初起病症病位统一于人体表系统。
2、三部六病学术流派提出的中医诊治建议
新冠肺炎作为流行传染病并未脱离中医外感热病的范畴,可以利用三阴三阳辨证体系来统筹伤寒和温病,为抗击此次疫情提供诊治建议。根据国家印发的《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的通知》中提到的四诊资料和网上搜集的情况分析:
1)新冠肺炎初期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或无热,干咳,咽干,倦怠乏力,身体酸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腻或微黄腻,脉濡或滑。
新冠肺炎初期主要以感受时疫之气,导致上呼吸道受累,同时伴有轻微的消化道症状。患者整体的症状与《伤寒论》[2]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和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的描述相似。恶寒发热,干咳,咽干是表热证的表现;恶寒无热,身体酸痛,舌质淡,苔白腻是表寒证的表现;倦怠乏力是表虚证的表现;脉滑见于《伤寒论》第176、214、256、350条,是实证的一种脉象[3];脉濡在临床上提示湿盛,湿为阴邪,而舌苔微黄腻提示阳邪。这种表系统中寒热虚实四性共存,非阴非阳的病证在三部六病中属于部病的概念,宜用葛根汤治疗。葛根汤是桂枝汤合葛根、麻黄而成。《经方实验录》中提到桂枝汤证病所偏于胃而麻黄汤证病所偏于肺。麻黄宣发肺气,治疗表实证,葛根解肌清热生津,治疗表热证。《温病条辨》中说“盖温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本为解肌,借助葛根生津之功增强解肌功效,且桂枝芳香化浊,温病初起也可用之,芍药收敛津液,甘草败毒和中,姜枣顾护胃气,调和营卫,利用桂枝汤治疗表虚寒证。而此次表现的脘痞,呕恶,便溏等症状则偏于里系统可以加用半夏,如《伤寒论》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所说。
由上可知,新冠肺炎初期属于表系统部证,使用葛根汤,若有明显的呕恶,便溏等症状可加半夏;针对湿热壅盛,吴鞠通说:“湿温较诸温,病势虽缓而实重……以湿为阴邪故也,当于中焦求之。”可使用《温病条辨》的三仁汤或杏仁薏苡汤的组方规律解决湿热与里部的症状,加杏仁、薏苡仁、白蔻仁等。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20g、麻黄三两15g、炙甘草二两10g、芍药二两10g、桂枝二两10g、生姜二两10g、大枣十二枚10g。
2)新冠肺炎进展期
2.2.1疫毒闭肺
临床表现: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咳嗽痰少,或有黄痰,腹胀便秘。胸闷气促,咳嗽喘憋,动则气喘。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
病邪尚在表系统却未能及时截断进展,必然会内陷于枢系统和里系统,如《伤寒论》第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所描述的一样,形成寒热往来,腹胀便秘的大柴胡汤证。肺在三部六病中属于表系统和枢系统的中枢器官,病邪化热内陷,湿热闭肺,可以同时合用麻杏石甘汤清热宣肺,止咳平喘。见有咳嗽喘憋,有痰的症状,可加一味粟壳止咳平喘,合用瓜蒌以宽胸理气,共行宣肺祛痰之功。正所谓“血为气母”、“气为血帅”,气血的关系对应心肺二者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提高心脏功能也会增强肺部的力量,所以加入《内外伤辨惑论》的生脉散以加强心肺功能,并以沙参易麦冬,提高润肺功效。以上诸方药相合便形成了三部六病整体协调方——调肺汤,该方药性平稳,疗效佳,宜于久服。若有便秘严重者可加大黄5g。
调肺汤方:柴胡15g、黄芩15g、党参30g、苏子30g、川椒10g、麻黄10g、杏仁10g、石膏30g、瓜蒌30g、沙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5g、罂粟壳5g、甘草10g、大枣10g。
若病情持续加重,即三系统并见寒热错杂,形成“大白肺”阶段,就需要温阳益气,如《金匮要略》所言“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使用射干麻黄汤。
2.2.2内闭外脱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动辄气喘或需要辅助通气,伴神昏,烦躁,汗出肢冷,舌质紫暗,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
此时期属于脓毒症休克期,出现呼吸困难伴神昏、烦躁等症状,脉浮大无根,如《伤寒论》第357条所说:“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此时属于危重症,建议前往医院进行急救处理。
2.3新冠肺炎恢复期
临床表现:气短,疲倦乏力,纳差呕恶,痞满,大便无力,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腻。
当进入恢复期,其病候微,正气未复,可使用竹叶石膏汤收尾。
竹叶石膏汤方:竹叶6g、石膏50g、人参6g、麦冬20g、半夏9g、甘草6g、粳米10g。
3. 中医三部六病学术流派提出的预防建议
如今新冠肺炎表现出极强的传播能力,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隔离,切断传播路径,保护易感人群。
然而,日常生活、生产必然需要人们聚集在同一个区域。《黄帝内经》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增强人体内的正气也是新冠肺炎预防的好办法。除了我们提出因时、因地、因人适当服用中草药的方法之外,还有以导引法提升人体正气的思路方法。比如:
2020年1月29日青岛大众网刊出的案例:青岛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专家组组长孙运波,运用中西医结合并辅助以肺功能健身操,成功治愈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的报道。报道称:“在学会这套肺功能训练操后,这名患者一度因胸部阵痛而不愿意配合,但在特护组组长王刚等医护人员的鼓励下,他坚持练了下来,憋气缺氧症状逐步缓解,肺功能不断恢复。”
导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件瑰宝。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以“按蹻”治疗疾病,《金匮要略》中说以“导引、吐纳、针灸、膏摩”治疗四肢“重滞”症,《诸病源候论》中更是给出了287条具有针对性的导引法[4]。导引法为非药物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部六病学术流派认为,人体是由动态气血和静态框架构成的整体,表里枢三系统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三系统可以通过气血沟通整体,所以通过刺激表系统达到调整枢系统和里系统的方法是可行的[5]。
刺激表系统以增强肺卫之气的导引方法:
①推按肺经:手臂平伸,手掌反复推按小臂内侧肺经循行部位,以有发热感为宜,左右各10次。
②按揉云门穴、中府穴:云门穴位于锁骨下缘,其简便取穴法是以双手叉腰时,锁骨下缘一个三角形的凹陷中;中府穴在云门穴下一寸便是。每天以大拇指或食指分别按摩中府穴、云门穴各10次,力度以穴位处有酸麻胀感为宜。
③开胸法:双大臂夹紧,小臂与大臂呈90°夹角,两大拇指指向身体外侧,以拇指尖发力,带动胸廓运动,共做10次,以达到摩擦胸壁的作用。
④“呬”字诀[6]:呼气念呬(sī),两手从小腹前抬起,逐渐转掌心向上,至两乳平,两臂外旋,翻转手心向外成立掌,指尖对喉,然后左右展臂宽胸推掌如鸟张翼。呼气尽,随吸气之势两臂自然下落垂于体侧,重复六次,调息。
卫气是人体抵抗外来邪气的第一道防御线,《灵枢·本藏》中提到“卫气充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体现了表系统承担人体直接的免疫防御功能。通过推按肺经与按摩穴道的方式刺激表系统以达到增强肺卫之气的作用。
研究表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作与副交感神经兴奋有关[7]。开胸法通过胸膜之间的摩擦,能明显抑制副交感神经的兴奋,达到平喘效果。胸膜素有膏肓之称,温病学派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命名为膜原,认为是“疫者感天地之疠气,……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达膜原’者也”,三部六病称之为枢系统,而肺就是介于表系统和枢系统之间的中枢器官。开胸法通过对表系统的刺激发挥类似于达原饮开达膜原、透邪外出的效果。
“呬”字诀取自中国传统健身气功六字诀,通过以音助气的方式,宣发肺气,固护人体正气。
基层医疗机构在我国具有数量多、遍布广的特点。只要发挥好它们的自身优势,积极做好对群众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利用好中医辨证论治、对症处理的长处,使用中草药、导引术治疗预防新冠肺炎,会极大缓解目前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防止控制后疫情的死灰复燃。
参考文献
[1]中医出版中心著. 温病条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04.
[2](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撰次;钱超尘,郝万山整理. 伤寒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08.
[3]范天田,马文辉. 再谈《伤寒论》脉学[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 3311:4801-4803.
[4]代金刚.《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研究[D].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
[5]付民锁,马文辉. “协调针法”治疗郁证思路初探[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 1520:2635-2636.
[6]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 健身气功·六字诀[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07. 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