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青稞

作家授权发布

金鱼的眼睛

——《青稞青稞》创作谈

向春

说不清是什么时候对甘南藏族题材起念的。一定是在不止一次的听说卓尼土司的传说之后,或者看了有关的一些作品,比如完玛央金的《1935年的粮食》之后。有一次看到民国时期的国文课本,说甘肃的版图是一只倒吊的金鱼,我赶紧在这只金鱼身上找卓尼——那个神秘的地方,在金鱼眼睛的部位。总之到了 2014年,对河套题材有了疲惫感,对现代城市题材有了厌倦感,想把脑袋伸出来换一口新鲜的空气,因此那个秋天走进了姹紫嫣红的卓尼。

不能否认我当时是自信的,有一点挑战自己的野心的。有内蒙古生活经历和蒙古族血统的我,自认为能够把握这个地域的民俗和宗教。

我对当时的卓尼县委宣传部部长王晓说,我想写一部以卓尼土司为原型的长篇小说。谁知此言一出,驷马难追,后来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我低估了甘南西藏历史文化的复杂与深厚,高估了我的知识储备和文学能力。可那一句承诺如一支射出的箭,没有更强硬的折回来的理由。

宣传部的干事后卓霞配合我走访卓尼土司衙门,之后又找到了卓尼土司的后人杨建雄,杨建雄又带着他的伙伴尕藏嘉措,我们揣着一腔子两肋巴的雄心壮志进入洮河两岸。

我们带着汉族人人情世故的方式,手里提着一点烟酒糖茶的礼物走进藏家,走进碉楼的“切木囊”或者夏窝子的搭板房,嘴里说着“乔德莫”(你好)。我像走亲戚似的东家进西家出,也许是我真诚的笑脸,也许是我不把自己当外人的肢体语言,我们很快融洽。我们用汉语交流,洮河两岸的藏族人汉化程度之高超出我的想象。他们说的洮州方言,又兼具卓尼的特色,尾音带着一声“咋”。曾经的土司衙门大总管的后代,钱粮官的孙子,土司太太的娘家侄孙,红教徒的阿古,一个世纪前的故事娓娓道来,我打破砂锅问到底,揪住每一件事情不放。我贪婪,我奢侈,像一只耗子钻进了一个糌粑口袋流连忘返。在大峪沟的贡布九老人的热炕上,我喝大茶,吃油股,记录他给我讲的故事。太阳西沉时,寒气逼人了,我靠着一摞棉被坐着。他躬下身子不住地填炕,烟从炕缝里钻出来,烟雾缭绕,呛得我大声咳嗽。他羞赧地搓着手笑着说:阿么做呢阿么做呢一挂子以前好着咋------他的意思是说,怎么办呢怎么办呢以前一直好着呢。

到了第二年,我几乎就是半个卓尼人了。我摸清了卓尼的地形地貌,风俗民情,听懂卓尼的大部分方言。可是我越来越发觉,卓尼不是我想象中的卓尼,卓尼土司也不是我想象中的卓尼土司。我推翻了过去关于卓尼形而上的腹稿,开始重新架构这一块地域这一段历史的经纬坐标。

历经五年的时间,学习了中国西北的近代史,甘肃近代史,甘肃藏族史,把甘南文史资料和卓尼县志翻了个底朝天,写了几万字的提纲笔记。真的是非常艰难啊,靠原型太近了,影响作品的宽度;离原型太远了会遭到质疑,卓尼土司毕竟在甘南是家喻户晓的人物。2015年的夏天,咬着牙根子写下标题《青稞青稞》。这个标题在我的心中已经盘桓了很久,第一眼在我的电脑上看到它,给我一个幻觉,仿佛我已经完成了这个作品。接着下面我写下“第1章”,才跌回了现实。赶紧挪开眼睛,喝了杯咖啡,压压惊,吃了点奶酪,算是充了一点电——万里长征要迈开第一步了,心中的惆怅无以复加,默默呼喊了一声“阿尼闹”(藏语,天哪)。此时我已经给自己层层加码,起初是写一个以卓尼土司为原型的长篇小说,后来变成了,反映甘南藏族地区近代化过程的长篇小说。动笔之前我又决定用卓尼方言写作,这就表明文字的腔调和口音是藏族的,是卓尼的,尤其是人物对话时,每说一句话我都要张开卓尼人的嘴。

动笔的时候,我给扎西才让打了个电话,我说,你小说中那么多好听的藏族男人的名字,别都用完了,给我留一个啊!他说:喇嘛保!喇嘛保,多么漂亮的名字!菩萨女儿,多么漂亮的名字!我不断地给甘南的朋友们打电话,询问一些把握不准的风俗习惯,哪一句方言对应着哪几个汉字。几年的时间我不紧不慢,经常磨洋工,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我心中的那些人物跟我生活在一起,我有时跳进这个里,有时跳进那个里,仿佛我是他们的一缕灵魂,在他们的躯壳里出出进进。我听到他们吃糌粑啜沃奶(酸奶)咂吧着嘴,听到他们念嘛呢的声音像子夜的一场新雨。我经常听到喇嘛保扯着嗓子喊:想给我的嘎乌(银质护身符)找个伴儿啊,想给我的嘎乌找个伴儿啊------直到2019年秋天,兰州的雨水大,黄河水几乎要溢出河岸,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一个没有“金刚钻”的人完成了一件“瓷器活”。我不知道该把这件事情告诉谁,又喜悦又惆怅,就像卓尼人说的沃奶里调辣子不知是什么滋味。写的时候心里发愁,写完担心没写好心里也发愁。作为作者,我生性简单一览无余。作为作品,我希望它知微见著波澜壮阔。改了两遍之后交给了卓尼作家卓格次力和甘南作协主席扎西才让,请他们为作品中的民俗、宗教和方言把关。请著名评论家文史学家管卫中为历史背景把关。

那《青稞青稞》到底写了什么呢?

青藏高原的屋檐之下,迭山山脉南北两麓,洮河与白龙江之间,六百平方公里的洮迭之地,是卓尼土司辖地。

在海棠叶地图上,如果甘肃是一只倒吊的金鱼,卓尼土司辖地就是一只金鱼的眼睛。

五百年的卓尼土司家族,自明代永乐年被朝廷敕封,世世代代护国守土保民,恪尽职守。

二十世纪初,随着一个“加卡卜”(藏语,王朝,国家)的式微,第十九代土司南杰嘉波(土司)袭位。

民国以降,西北地区民族矛盾激烈,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南杰嘉波试图在相对独立的“王国”里保境安民,让十二掌嘎(部落)四十八旗属民过上安稳的日子。

他铺路修桥,接纳周边的汉人,允许汉人拥有私田。汉人带来先进的生产力,改变藏人封闭落后的生产方式。削弱本土宗教势力,引导藏民轻宗教重现世。借助外国传教士的力量,建电站,修水利,引入气象,电话,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促进本土的近代化进程。文明与落后碰撞,开化与保守冲突,外来汉人与当地土著彼此对立又相互融合。但是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好起来。一拨一拨自称是“加卡卜”的人进入卓尼土司辖区,砍森林,抢洮砚,摊粮草,派民工,纳粮钱,收烟款---从驻甘总督、宗社党到西北国民军、国民党,青龙旗、五色旗、青天白日满地红,城头变幻大王旗。各路军阀刮地皮,兵似梳子梳,匪似篦子篦,“加卡卜”敲骨又吸髓。朝代更迭,各路军阀巧立名目罗雀掘鼠;山河变迁,部族之间明争暗斗嫌隙日渐。再加上恶劣的自然气候,雪灾,白雨,牛瘟,干旱,地震,无论卓尼土司如何殚精竭虑,碉楼里的人还是越来越穷,烟囱上的烟越来越细,土司王国摇摇欲坠。

1935年9月红军长征走出草地,进入卓尼土司领地。前面是天险腊子口后面是胡宗南,红军内部分裂,遭遇至暗时刻。卓尼土司一方面觉得“红汉人”与过去的进入者不同,他们与藏民为善,不掠夺,不扰民。另一方面怕进入者长期占据地方,影响土司政权。因此决定暗中为“红汉人”让路,开仓放粮。红军因此起死回生,穿过腊子口进入哈达铺,在一张旧报纸上发现了陕北根据地。一个小小土司的懵懂之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红军过后,卓尼土司官寨被国民党勾结内部势力,几乎灭门。卓尼土司到死也不知道,十四年后,他救济了三十万斤粮食的“红汉人”,成了他生前一直在寻找的救藏族人民于水火的真正的“加卡卜”。

《青稞青稞》秉承一贯的写作作风,开口小,姿态低,纯净,唯美,描写甘南藏族地区的近代化进程与民俗之美。可是在修改的时候我发现,我并没有在主人公的身上着墨太多,而精雕细刻的则是一些小人物。我践行了一位伟人曾经说的一句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主人公卓尼土司是重要的,而裹挟在他身边的那些小人物是主要的。打个比方吧,一朵酥油花,花心是重要的,而围绕着花心的那些花瓣必不可少,也许更加灿烂。

2020年的秋天,我再一次去卓尼,我无数次提到的上卓梁迎面向我扑来。我像一个衣锦还乡的人,心里揣着一个卓尼。我站在洮河边,眉目清秀的洮河水,依然银子般泠泠地流淌。我什么都不做,我看来来往往的人和牛羊。

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南杰嘉波身上,一半是雪豹一半是青山。船城里有神灵飘走的时候,洮河水倒着流回去了,流向五百年前的青藏高原。他的身边有急促的脚步声经过,有红色的旗帜猎猎作响。他永远不知道,那些过了腊子口的“红汉人”才是后来真正的“加卡卜”,才是他想要的“加卡卜”。他们绕过他的身体,绕过洮河,向着另一条河流走去------他的女人青冈穿着他生前的衣裳,有点大,身子在袍子里咣当着。青冈背着儿子旺秀,与他另外一个女人青稞面面相觑。她们彼此端详着,伸出手来抚摸对方,她们通过深爱南杰这个男人而深爱着对方。她们抱在了一起,她们从对方的身体上感受到那个男人的温情与力量。南杰嘉波爱过很多格桑梅朵,他爱着一个格桑梅朵。

四老爷晃着大脑袋,耳朵上的大耳环把腮帮子敲得瘀青。他磕着一嘴的牙齿像咀嚼着满嘴的银子。嘿,我最喜欢断官司,那些娃子们抱着我的腿叩过头之后,我的靴子里会装满银子!嘿!财富是神仙,财迷是魔鬼。这辈子啥都好,酒喝了不少,肉吃了不少,女人睡了不少,够了。就是做了个大头目,如果做个嘉波就更窝曳(舒服)了。嘎嘎嘎!

百灵江措和牦牛江措,一个穿着白氆氇,一个穿着黑氆氇,在坡上放羊,谝旦工(说闲话)呢。

你到底做阿克(和尚)呢还是娶媳妇呢?

我没想好呢,我又想做阿克又想娶媳妇,你说阿么做呢?

你要不做阿克,要不娶媳妇,阿么能啥都想做呢?

那你想做阿克呢还是娶媳妇呢?

我又不想做阿克又不想娶媳妇,我想做一只羊呢!

做羊有什么好呢,你阿么就想做羊呢?

看林家阿妈说,每只羊的下巴底下都有一把草呢!

磕长头的看林家阿妈回来了。从外面走一遭回到卓尼的人,眼睛跟过去就不一样了,眼睛不一样了人就不一样的,不是过去的那个人了。他们眼睛里装回来了外面的东西,自己的东西加了外面的东西,相当于窝奶调了冰糖。

那个不争气的喇嘛保哭天喊地:汉人的地上长出了羊毛,阿尼闹!地上能长出羊毛,让羊阿么做呢?他绝望地哭喊着:我的心上人啊心上人没有我------我的心上人啊心上没有我------

我站在洮河北岸,眼前的人行走在我的文字里。晚上我住在洮河边的一所房子里,河水从窗子里流进来。一座崭新的桥生长在夜色中,离我屡次提到的木耳桥一箭远的距离。我飘动着,沉浮着,仿佛一只船要驶进河里。我知道嘛呢旗在风中舞动呢,桑烟像一只白牦牛尾巴甩向天空。凌晨我扑向窗口向外看——鲜艳的“三格毛”卓尼女人在酥油般的晨光里鲜艳着,她们是菩萨女儿,梅朵,拉毛草,她们不知道她们在我眼里是举世无双的女人!

卓尼如一段履历,进入了我的生活。和朋友们每每聊起这个地方,那个地方的人,我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于是,朋友说,这本书出来你要火了吧?哈哈,怎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沉吟片刻,我说,不会!作品没有宏大场面,没有民族大义,也没有文学意义上的一些什么离奇手法。就是把我精心采撷的青稞麦子芝麻谷子烩在一个锅里——我急于表达的心情犹如炉膛里的火越烧越旺。这部小说会跟我过去的作品一样,自生自灭。朋友有点失望,说,那你傻不拉叽费劲八叉的做了个啥嘛?我不知道该说啥。

那个贡布九老人家的炕不知道跑不跑烟了。他有时候荡牛有时候放羊有时候吃糌粑有时候念经,有一天从他炕上的毛毡钻出几张钱,他惊呼:“阿尼闹(天呐)!我念经念得腮帮子都要掉下来了,果然把钱念来了!”哈哈,他如果这么想我就高兴死了。我的膝头上曾坐着一个叫央珍的小姑娘,我从他的石榴帽里抠出一块巧克力放进她嘴里,又从她的石榴帽里抠出一块巧克力放进她的嘴里。她对我仰着脸,双手捂住石榴帽,眼睛里溢满了惊喜。她长大以后,有了自己的女儿之后,石榴帽成了女儿的嫁妆。我曾经在他们中生活,留下了生命的印记,这难道还不够吗?还有洮河南岸的古雅山,禅定寺的金顶,洮河里的流珠,大峪沟的马尾松,都有我曾经驻足的目光。桑烟,古拉,凤毛菊,水打嘛呢,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记忆。万一有呢?人生不过如,夫复何求?

洮河发源于西倾山东麓李恰如草原,是黄河水系的重要支流。我的家乡河套平原的几字湾的河床上就流淌着洮河水。它们的一脉相承是我对这一片山河情感的庚续,是我生生世世以不同的形式在这一条河里存在的状态,是我对这一条河最后的执念。我相信,能把我漂过来的这条河流,一定能把我漂回去!

我用同一条河的情谊告诉卓尼的山河树木,金鱼的眼睛,凤毛菊,男人们,女人们,牛们,羊们,我用这种方式爱你们!

(《青稞青稞》由《作家》杂志2021.6月号发表,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2021年3月兰州

(0)

相关推荐

  • 这绝对是甘肃最牛的一份简历!

    经历了一年又一年的蜕变 是时候更新你对甘南的印象了 下面是甘南的最新简历 请将这张简历传递到每个角落 让更多人记住甘南吧! 01 这是我的个人信息 姓名:甘南 英文名:Gan nan 新口号:全域无垃 ...

  • 多 吉 || 作者:李涛

     多 吉 作者:李涛  一.拉尕村之夜.青稞酒  我和扎西多吉有个约定. 在天最蓝,云最白,花最娇,草最密的时候,一起骑着最烈的马,携着最浓的酒,带着最美的姑娘,去做一次桑科草原上最快意的行者. 多吉 ...

  • 【每天老照片】-1万-4106-1920年代甘南卓尼县老照片

    分享一组1920年代甘南卓尼县老照片,拍摄时间1925年-1927年,摄影:约瑟夫·洛克 . 约瑟夫·洛克(Joseph Charles Francis Rock,1884年-1962年),美国人类学 ...

  • 【乡土文学】马向阳||​卓尼游记

    卓尼游记 文/马向阳 正值七月,烈日炎炎,可谓骄阳似火.我们一行十人跟随导师尹伟先教授,前往甘南的部分县镇村调研.此次调研内容是有关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还有生态建设,旅游文化等,是结合本专业的暑期田野 ...

  • 青稞青稞(1)

    作家授权发布 卓尼,藏语意为"两棵马尾松",地处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如果甘肃版图为一只倒吊的金鱼,那么卓尼就是金鱼的一只眼睛.卓尼土司领地在迭山南北,白龙江与洮河之间.迭山是一条脊 ...

  • 青稞青稞(2)

    2.南杰嘉波 第一缕新鲜的阳光像一抹酥油涂在鳞次栉比的碉楼上.卓尼人睁开眼的第一件事是说梦.梦是神谕,趁梦没有走远,掰开来,看一看,说一说,明天会被新的梦代替,像洮河里的水被洮河里的水替代.掌嘎里说梦 ...

  • 青稞青稞(3)

    3.阿妈 唵--吽--嗡--唵--吽--嗡--母亲在楼上的经堂里念经呢. 母亲在没有做嘉波阿妈前本来是个快乐的人,她念经随心所欲,像唱歌一样.可是做了官寨里的阿妈,她变得事事不如意起来.她说她眼睛有时 ...

  • 青稞青稞(4)

    5.两个江措 洮河北岸的船城住着十二个掌嘎.船城的东边是百灵掌嘎,供着官寨的祖业田.船城的西边是牦牛掌嘎,供着官寨的水夫田.这两个不同寻常的掌嘎,五百年前从卫藏随同嘉波部落来到两棵马尾松的卓尼,历来被 ...

  • 青稞青稞(6)

    9.青冈 卓尼嘉波率藏兵向北行进,在康多峡与江措大头目相遇.江措大头目看到,高头大马上的卓尼嘉波一头的浓发飞扬成火焰,急切地向他奔驰.两匹马靠近,两匹河曲马是一对兄弟,在一只马号里长大,两只马头往一起 ...

  • 青稞青稞(5)

    7.加卡卜 首先走进官寨的人是通司(翻译).他远远地给木楼上南杰嘉波行了礼,他从怀里掏出一份号纸,庄严地说:尊敬的卓尼嘉波,从四匹马的金城方向,"加卡卜"来了.四匹马的金城,指的是 ...

  • 青稞青稞(7)

    10.菩萨女儿 菩萨女儿穿着三格毛新娘袍子,头上戴着徐如班玛帽,脚上蹬着连把腰子靴,脑后的阿垅银钱一直垂在腿弯.她背着水桶,牛毛绳绳牵着獒.菩萨女儿是个心灵手巧的裁缝,每到换季她就到官寨做乌拉.嘉波老 ...

  • 青稞青稞(9)

    13.獐子皮翘尖靴 江措大头目进船城时,菩萨女儿在河边取水.牦牛江措的海骝马沿着河边走过来了,菩萨女儿把一双獐子皮翘尖靴挂在河边的一棵柳树上.她背起水桶就往河下头跑,水桶里的水晃出来打湿了她的后背.跑 ...

  • 青稞青稞(8)

    12.丛拉 寺院旁边的嘛呢滩是约定俗成的丛拉.丛拉越来越大,尕房子们的店铺沿着卓尼大寺下面的坡地一字排开.坡上面是裁缝铺,车马店,杂碎店,稀油铺子,烧缸坊.坡下面是骡马会,唱戏台,最下面是铁匠铺和屠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