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效应下的A股成人礼
让我们一起慢慢看清这个世界
投资心得 - No.26
赚钱效应下的A股成人礼
《月风投资笔记》
这是一只封闭期三年的产品,即便如此,最终配售比例也仅为5%,因为计划规模仅为60亿。
这不是近期的唯一一只爆款基金,根据券商中国统计,2月的爆款基金就有7款以上,1月份更是有汇添富大盘核心资产发行了113亿,是2018年1月以后首次出现发行百亿规模以上基金。
事实上,爆款基金这个指标虽然不错,但是其实并不是最有效的。作为老司机的笔者可以告诉大家,最有效的指标其实是——A股新增开户数。也就是说,机构拼命发产品,不一定就是市场的顶部;但是如果散户拼命开户往里面冲,那完蛋了,极大概率就是市场顶部。
幸好开户数这个指标,目前还在低位附近。历史上,基金发行大火、但是散户犹豫进场,有时是上涨中继,有时是顶部,但是两者同时出现,那么就麻烦了。
这里就要谈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里就涉及了资金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强化了,比如近期的科技股风格占优,所有资金都在继续大幅流出50,流向500。而且这是一个循环:越有人赎回价值类风格的基金,越去追成长类风格的基金,越会加剧这种情况,直到一个临界点。
之前多么猛烈地发行价值风格的产品,这里价值股的短期压力就有多大。
2月份科技风格的公募基金发行如此火爆(2月的8款爆款中有5款是偏科技风格的),包括ETF和主动管理型,都是会进一步自我强化现有的强势风格,并吸引更多资金认购,实现正循环。
而看上证所的新增开户数和指数的走势,那就是更为牛市后期的自我强化了:一方面是只有新进场的散户,才会最无知最疯狂的去接最高的价格;另一方面,也是有了这些新增资金的推动,才有了最后的疯狂。
连最后一批韭菜都进场了,那真的就是“后继无人”了。
是不是经常有人抱怨,A股“牛短熊长”,像扶不起的阿斗?大家找了很多理由试图解释为什么A股牛短熊长,但是都不够充分有效,最后只能用偏阴谋论的“这是个政策市、就是为了融资”来概括。
其实想要解释这一点并不难:因为赚钱效应对A股的边际影响特别特别大,这些资金来去如风,催化了A股的“牛短熊长”。
当市场有了赚钱效应,这些敏锐的资金会源源不断、绞尽脑汁的挤进市场,甚至出现2015年那种银行系资金通过伞形信托和配资间接涉足股市的情况,要知道A股当时才不到50万亿的流动市值,而银行理财是百万亿的存量体量,随便挤进来一点市场就爆了。——这些资金一旦看到切实的赚钱效应就会疯狂涌入,然后继续自我强化牛市逻辑,进一步扩大赚钱效应的正循环。
这种资金的流入,会使得A股牛市上涨快、幅度大,但是由于幅度过大,往往时间周期短,散户们也往往都是高位才下定决心冲进来。
但是如果赚钱效应没有了,那么这些资金会非常坚决、毫不犹豫的撤离市场,也就是2015年股灾出现时,优先级资金无论如何都强制下面账户挂跌停板卖股票、让优先级退出的原因——他们是优先级,是更偏向于银行系不能接受本金亏损的资金。
所以,当这些看重赚钱效应的资金撤离时,它们冰冷无情,人家根本不在意基本面,只在意赚钱效应还在不在。所以这种资金撤离就使得A股的熊市周期拉长,下跌周期非常折磨人。其实散户往往会装死导致卖压并不大,但是看重赚钱效应的资金,会不断地坚决撤出——熊路长且漫。
这才是A股“牛短熊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要把你身边的每一笔资金都当作是最聪明的钱,它们来去如风,它们只在意结果,它们只因“听说A股最近赚钱效应不错”而来,也会因为“A股最近赚不到钱了”而离开。
这些看重赚钱效应的资金,它们不懂股市,也不需要懂股市,他们只需要知道这里有赚钱效应,然后进入市场强化这种趋势,这一过程就会经常出现爆款大牌基金。——因为它们只想、也只会知道名气最大的产品。
要学会如何和这些资金相处,学会忍受牛市时这种资金大幅流入的扰动,以及警惕熊市时这种资金非理性撤离的沉寂,这是A股的成人礼,也是我们投资世界观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