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设计·金绣辰:在中国18年,85后韩国美女用纸张承载文化,传递温度

纸是不会退化的,在这个无纸化的时代,它或许只是向更高的地方走去,带着我们的情感和感情。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回忆?小时候的糖,都是用五彩缤纷的糖纸包起来的,一边开心地吃糖,一边揉捏糖纸,让它发出脆脆的声响。吃完了也舍不得扔掉,而是把它收藏起来,过了几年,几十年,再看到这些糖纸仿佛都可以回忆起糖的味道......总有些忘不掉的记忆成了情怀。而对于85后的韩国姑娘金绣辰而言,她的情怀就来自于造纸。

单眼皮,气质温婉素雅,金绣辰是典型的韩国女生模样,却是从高中开始就在北京就读,早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了,对她来说,北京就是第二个故乡。高中毕业后,金绣辰顺利考入了清华美院,读视觉传达设计系。她喜欢逛文具店,有一天偶然看见了一张纸,一边是白的,一边是蓝色的,她很是惊讶,怎么会从一张纸里,看到一个大海,还可以看到宇宙。她觉得特别玄妙,就这么迷上了那一张纸,连本科毕业设计《文字棋》也是围绕这种纸而做的。

本科毕业后,她继续就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幸运地得到了名家吕敬人老师的指导,做了他的关门弟子,开始研究造纸技艺。第一天学习造纸,她看到在水面上飘起来的纸浆,心也在不知不觉中静了下来。植物纤维在水上像云朵一般飘了起来,这就如同是她自己创造了了天上的云彩,这神奇的感受让她更为造纸着迷。

她非常珍惜跟随吕敬人老师学习的机会,虽然当时从事纸张艺术的人很少,未来如何谋生也没法断言,但她还是一头扎进了学习中。跟着老师去安徽考察,去工厂学造纸,做实验,做设计,布展,参展。而如今她已成为了一名设计师,是The JIN studio 造纸艺术工作室的总监,是世界汉字文化与设计学会的韩国理事,还是河北传媒大学的客座教授。她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她的作品,以纸艺之名传递温暖,让匠艺之美心手相传。

作为青年艺术家,金绣辰的作品不仅受到了业界行家的肯定,也获得了许多普通人的共鸣。就像她自己所说的,设计中少不了感情、感谢和感恩,她曾得到过的满满的爱,都要通过作品回馈出来。

绣辰有三个系列的作品,大概一百来幅,从造纸到纸艺作品的成型,整个过程都是亲自完成。她说每个作品都像她的孩子一样,她把它们称为宝宝。

白色系列的《情肌·理绪》是传统造纸工艺和绣辰艺术创造力“联姻”产生的“宝宝”。她在造纸的工艺里加入了自己研发的成果,在不同的色温、灯光下,它们会产生千差万别的视觉效果,观赏者还可以通过触摸它的肌理,切换不同的灯光,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不同情绪。这幅作品在2014年入围了第八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

黑色系列中的《日出》,被挂在了工作室最显眼的位置。绣辰说这完全是她在脑子放空的状态下做出来的。清晨波光粼粼,阳光轻柔地吻在海面上,望之无忧。

以苦修僧人的百衲衣为启发,她创作了作品《纸·衲》,获得了2020年第十一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铜奖。纸本身和修行一样辛苦。百衲衣是和尚僧人穿的补丁衣,她特地选择了落水纸,这款纸可以呈现自然的空洞,粗糙的麻纤维呼应了百衲衣的特点,仿佛代表了人的一生。金绣辰甚至还特意去汕头淘了一些百年古籍,你可以在这幅作品的细节里找到它,借此表达了人生苦行中对知识的修习。

绣辰经常会去美术馆、博物馆、一些教育机构给大家上课,让大家体验造纸的过程,她教过的人数达到了一千人左右。她希望能做一些与纸相关的系列展览,让大家能感受到纸的魅力,传递纸带来的温度,不忘传统。

绣辰认为日新月异的电子时代,源于人们寻求更先进更好的本能,然而那些东西看多了,人反而会累,就很容易想起小时候。“纸是我们身边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离不开的东西。”绣辰说起小时候,她的奶奶从兜里拿出了一块糖给她,现在摸着糖纸,就如同吃到了那颗糖,回忆起那个瞬间的那个人,一定是带着微笑的。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慕道   首席记者│乐水

编辑│方化  曹欣宇  王一竹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