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1.能读千赋则善赋

写作和阅读不可分割。要想提高写作能力,首先必须大量阅读,从范文中借鉴、吸取他人的精华来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总结出一套写作技巧。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有些人写文章如行云流水,笔到之处,文意丰富、言辞自然,这和他读书多有极大关系。多读书还能帮助我们增长智慧,提高观察力和想像力。

其次,阅读还可以吸取和丰富写作材料。从根本上说,写作中的材料都是取自社会生活,但一个人的阅历有限,不可能对宇宙间过去和现在的所有事物都去直接观察和感受。而广泛阅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你不可能亲自去了解的生活和知识,这些生活知识,又常常成为写作时所必需的材料。

第三,阅读又是掌握写作规律,学习写作方法的有效途径。读范文或例文,是写作方法的观摩。读别人的文章多了,耳濡目染,便会懂得文章作法。鲁迅先生特别提倡多看有定评的大作家的作品。

阅读可以扩大人的知识视野,增强人的知识素养。它为人的思维提供信息,增加大脑的信息储存量。

科学家牛顿把书比作“巨人的肩膀”,并说他的许多成就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得到的。

朱光潜称“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多读书,不断积累知识,就可以使人博学多识,这对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来说,是很重要的。

阅读是我们学习写作理论,学习写作方法和技巧的重要方面。我国古代有“《文选》烂,秀才半”,“能读千赋则善赋”之说,形象地道出了古人学习写作的经验。

韩愈在《讲学解》中谈到自己的读书时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鲁迅也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作的文章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

由此可见,阅读对于写作何等重要。

阅读要泛读与精读相结合。

泛读是指广泛涉猎,不但要读本专业的书,还要广为浏览各种各样的书籍,特别是要多读有关新兴科学的书刊资料。最便捷的方法是阅读有关的专业性杂志或一些综合性杂志。因为这类杂志一般都会将最新成果介绍出来,同时又不同于比较艰涩的专业书籍。因此广泛涉猎这些杂志可以使你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信息,起到扩大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的作用。

精读则是指精心研读,它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并具有创造性的阅读。

培根在《论学问》中曾作过形象的比喻:

“有些书可供尝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几部不多的书则应仔细咀嚼消化。”

这句话极精辟的道出了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应注意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泛读求量、精读求质,为了不同时期不同问题的需要,做出不同的选择,这样才有益于加强作者的文化素养、提高写作能力。

2.文有两多,看多写多

要提高写作能力,没有写作理论的指导就会走弯路。但是掌握了一定的写作理论却并不等于就已经具备了写作能力,理论和实践还有一个结合的过程,知识到能力也有个转化的过程,这种结合和转化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

学到了写作理论知识,就要把它用到写作实践中去,并坚持按照规律要求进行写作。对于刚接触应用写作者来说,开始不妨摹仿范文进行训练,待初步掌握了要领、逐渐成熟后,就可独立写作。这就好比练书法一样,先描绘、后临摹,熟练以后才有可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并有所创新。在写作锻炼过程中,要勤写勤练。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

如果只停留在知识的学习上,而不重视实践活动,理论知识再好再多,也只是空谈,不能转化为能力。

写作,是一种能力。能力不能直接传授,而只能传授有关知识,自己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所以本课虽传授知识、讲解概念,但只要求懂而不要求背诵,重点是提高能力;只有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所以,特别重视写作实践,坚持作文训练写作正如游泳一样,懂得怎么才能游起来、怎么游得快的道理,并不等于就会游了;要学会游泳就得下水去练。但懂不懂得游泳的道理、经没经过正确的训练却是大不相同的。有的农村的孩子很小就会游泳,游了一辈子却不如少年体校正规培训出来的孩子游得快游得好。要写出好文章,就得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写,不断写。直到有了题目,有了材料,有了任务,写出合宜的文章,那才是具备了写作能力的标志。

写了文章要不要批改呢?从党校学员的实际情况看,不应采取中小学生作文那种批改法。

第一、修改文章也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领导干部不但要改自己的文章,而且由秘书或其他人员起草的机关应用文章和某些见报文章,大都需要经过他们的审订。这就要能够鉴别评判,看出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还能够指出怎样修改,必要时能够自己修改定稿。这种改定功夫只有在修改的实践中才能最终获得。写完了由别人改定,便没有完成写作的全过程,修改能力就很难提高。

第二,干部学习写作和一般学生——包括大学生学习写作是不同的。他们已经接触了大量应用文章,有相当的写作实践和鉴识能力。所以,干部写作练习完全有必要有可能采取自己改和相互商量的办法。讨论交谈,切磋琢磨,评说商量,彼此都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此外,在一定时间,要进行统一命题的作文,由教员评讲,我出一些共同性的问题进行分析、议论,也是必要的。还有,在机关工作中,勇于承担写作任务,写完后请有关同志评说,听取各方面反映,也是极好的“商量”的方式和机会。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曾说:“文有三多,看多写多,商量多也”([宋]陈师道:《后山诗话》),所谓商量便是参考别人的意见,对文章反复琢磨,润色修改。这是获得写作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具备写作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应用文章的写作有一个特点,就是各人虽然天分、基础不同而有迟速巧拙之分,但只要方法是当、长期努力就能掌握。有的领导干部,觉得自己年轻时被耽误了,没有好好学习写作,现在年纪大了,还能学会吗?回答是肯定的。而且由于有了一定社会阅历、工作经验和生活知识,学起来更快。我国古代的大政治家刘邦,从小不愿读书写作,后来从事政治活动和国家治理使他迅速转变,临终前跟他的太子说:我小时正赶上秦朝焚书禁学,自己以为读书写作无用;后来要治理国家,才知道写作的重要,过去那样是不对的;经过学习已经能够写文章,虽然不大好,也还可以表达意思,可是看到你写的东西还不如我,所以应该勤学苦练,写东西要自己动手,不要叫人代笔(《古文苑·手敕太子》)。刘邦以此作为一条重要经验传给他的继位者,而他自己所写的《人关告谕》等,的确很好,被后世文章家称为“一代文章之祖”([明]唐顺之评语)。当代许多工农出身的老干部,经过刻苦锻炼,写得一手好文章,也不是个别的。所以,只要树立起目标和信心,学习写作知识,体味个中规律,勇于实践,就会越写越顺畅,越写越有兴趣,必能迅速具备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领导干部所应具备的写作能力。

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最主要的途径是靠自己的实践,即多写多练。学习写作理论,目的在于转化为写作能力。理论不和实践相结合,理论也学不好。

练习写作,要端正态度,防止和克服一些不正确的思想。首先要有信心。只要持之以恒,慢慢就会上路。一些写作上很有成就的文章家、作家,他们的文化程度原来可能并不很高,开始时也写不好,但他们不怕失败,不怕别人耻笑,能从写作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摸索,最后终于学会了写作,而且写得很成功。

练习写作,还要防止自卑或自负心理。有些人开始也愿意写,但写一段之后就停下来,不是由于失败而自卑,就是由于自满便不再练习。这些都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大障碍。

鲁迅先生说:“一个作者,‘自卑’固然不好,‘自负’也不好,容易停滞。我想,顶好是不要自馁,总是干;但也不可自满,仍旧总是用功。”(《致肖军》)

写作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精神劳动,想要一蹴而就,一下就写出好文章是不可能的。“自卑”和“自负”都容易“停滞”,“停滞”就意味着倒退,只有总是“用功”,不停地“干”,才能有所长进。

初学写作往往还有一种急躁情绪。开始不注意写作基本功的训练,一下就想写长篇大作。这也是不好的。做任何事都要先打基础和练基本功,基础不牢,功底不厚,事情就很难办好。只有切实打好基础,才能由小到大,由粗到精,逐步掌握写作要领,写好文章。

3.文章不厌百回改

有些人信奉所谓“一挥而就,文不加点”,写完后自己不看、不改,也不请教别人。这样是很难把文章写好的。还有些人是怕麻烦,写完了事,至于写得如何,他就不管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对待写作必须有个严肃的态度,思想要重视,态度要端正,要勤于研讨。博采众长,反复修正,精益求精。

修改文章是写作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的过程就是不断思索,不断修正,不断进步的过程。因为文章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反复推敲,才能正确恰当地反映客观实际,表达好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保证文章的质量。

修改文章,还要虚心请教,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三人行,则必有吾师”。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总是有限的,只有躬身求教、博采众长,方能不断长进。因此无论是从事专业写作的作家,还是一般的写作者,都应注重向师友及一般读者请教。

4.改文修章有学问

传说古时有一首制鼓歌诀:

“紧紧蒙张皮,密密钉上钉,天晴和下雨,打起一样音。”

这首歌诀共用20个字将制鼓过程及其效果清楚地予以了记叙。有人嫌其太长,遂改成12个字:

“紧紧蒙,密密钉,晴和雨,一样音。”

后来又有人将其再次精简为8个字:

“紧蒙密钉,晴雨同音。”

由此可见,人们在利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时,如何利用句子的长短、松紧、整散的错综变化,来提高书面交际的表达效果,是大有学问的。

鲁迅的文章十分注重长短句的结合,如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鲁迅叙述了白蛇娘娘与法海的斗争后,又写到镇压白蛇娘娘的塔终于倒掉;而躲在螃蟹中的法海却永难出头,接着以嘲笑的口吻说:

……莫非他(法海)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活该。

一个较长的反问句后,又用“活该”这个口语词自成一段,表现了作者对白蛇娘娘的深切同情和对法海和尚的强烈不满,文句显得生动、俏皮、有力。由于句子形式的长短错综,从而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一般来说长句是指形体长、词数多、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短句是指形体短、词数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它们各有特色,各有与之相适应的语言环境。

一般地说长句因为它长,结构复杂,所以容量大,用它可以把话说得严密周详、委婉细腻,短句所不能表达的复杂的思想内容,长句可以表达。例如:

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了许多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战争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风云人物之一。(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这是一个比较长的复句,连用了几个分句把司徒雷登的个人出身、社会关系、主要经历、政治手腕、活动资本、政治归宿一样一样交代了出来。这样复杂的思想内容,不用这样的长句,是无法表达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长句可以把互相联系的许多事物连起来一起说出,这样读起来就自然感到清晰,流畅。但长不容易驾驭,一不小心就会出现病句。例如:

这套年画展现了老帅们着帅服,跨骏马,威武豪壮,神采奕奕,既达到真实,又富有想像,还衬托了当年战斗生活环境的背景,带着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色彩。

《四世同堂》是老舍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一部描写一九三七年北平沦陷后,西城区护国寺一条小胡同里各色人物的不同遭遇和命运,反映北平人民同侵略者斗争的真实情况。

前一例句因为句子长,作者写到后面照顾不过来,前后失去联系,以致句子残缺不全。“老帅们着帅服,跨骏马,威武豪壮,神采奕奕”并不能作“展现了”的宾语,应该在“……神采奕奕”的后边加上“的雄姿”,由它充当宾语,并让“老帅们着帅服……神采奕奕”作定语。

后一例句也是个有毛病的长句,把它简缩一下毛病就容易看出来了:“《四世同堂》是老舍创作的一部……真实情况。”应该在句末加上“的小说”句子才通。这样一加,通是通了,但定语太长,读起来挺费力,不如改为两个分句:《四世同堂》是老舍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一部小说,它描写的真实情况。

短句的长处是简洁、明快、活泼,适用于如实地表现口语,不加任何修辞地记叙普通事件,表达紧张激动的情绪,坚定不移的意志。例如: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样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

但是不当短而短时,就会显得零散、松懈。例如:

钛列为稀有金属。钛在地壳中的存在量相当大,占所有元素的第十位。钛在金属中仅次于铝、铁、钙、钠、钾、镁六种元素。钛并不稀有。

这一例句里有四个句子,基本上是短句。内容上有联系,应该说是一个“句群”。由于作者没有把这几句话的内在联系表达出来,所以使人读了以后会有“零散”的感觉。不妨把这一群短句改成长句:

钛列为稀有金属,实际上钛在地壳中的存在量相当大,占所有元素的第十位,钛在金属中仅次于铝、铁、钙、钠、钾、镁六种元素,所以钛并不稀有。

三个句号改为逗号,四句合为一句,再加上“实际上”和“所以”。这样一改,几个分句间的联系就紧密了,表达也更明确了。

“文似看山不喜平”,长短句的起伏变化,在语言形象上打破了凝固和滞板感,增强交际过程中的艺术魅力。

另外,有经验的人员,在进行书面交际时,还十分注意散句与整句的巧妙穿插。

整句是指结构整齐、长短划一的句子,散句是指结构比较自由、长短不等的句子。这两者的巧妙组合,可以使书面交际文字既整齐匀称,又参差错落。

把句式的长短、整散有机地结合,形成错综有致的变化,成为书面交际过程中一种富于特殊魅力的文字,它既可以使文章灵活多变,又可以造成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令人读了回肠荡气,意趣盎然。我们试以韩愈著名的《祭十二郎文》中的一段为例: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

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由于韩愈父兄两辈的人均不幸早逝,他从小与十二郎相依为命。韩愈去京城做官后,与十二郎久别,后从诗人孟郊处获悉十二郎因病夭折,不由悲痛交加,恍若梦境。

这段文字在句式运用上,散句中夹整句,长短配合,短的仅二字,长的达十余字,陈述、感叹、后诘交互错杂,极富表情作用的虚词“而”、“邪”、“乎”、“也”、“呜呼”,穿插其间,一气贯下,感情则千回百转哀婉愤懑,充分显示了一个正直的封建士大夫在当时社会中的不幸遭遇。

由此可见,句子结构形式与思想表达的关系,在言语交际中也是值得重视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