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这四种心理学知识,很高端

一、触手可及的启示(Availability Enlightenment)

这一理念来源于以色列学者丹尼尔·卡尼曼,他提出这一观念的初衷是尝试对人类应对各种事情时做出决定的方式进行归类,他认为主要会采取三种思考方式

  • 1、有代表性的启示

  • 2、触手可及的启示

  • 3、锚定及启示方式的调整

这三种方式当中,“触手可及的启示”含义是这样的:个体在对一些曾经经历的事情进行思考时,是一种基于经验主义的比较主观的思考过程,往往会导致判断上出现偏差。

比如很多人认为,字母“R”作为开头的单词数量最多,但其实不然,只是由于常用词汇中时如此情况罢了。

除了这一点,还有一个经常会出现认知偏差的点,就是在选择交通工具时,人们往往会认为,飞机与火车相比,是更加不安全、风险性更大的交通方式,其实也不然。

只是由于飞机失事时影响比较大,给人们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所以加深了人们对这一事件的误解。

二、当损失不可挽回时会止损,当收益近在眼前时会保守

同样,也是心理学家卡尼曼和特夫斯基提出了这一概念,还有一个名称叫做“框构效应”。

就是在解释这种个体在面对不同的前景时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应对心理。

我们经常会接触到“赌徒心里”这个词汇,我们会知道,当一个赌徒在赌场先收益又频繁赌输时,他想的肯定是加大赌注,把之前的都赢回来,但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输的一分不剩甚至倾家荡产。

这就是当我们处于一种情绪上比较冲动的场景时,做决定的准确性就会根据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无法再理性地做出判断。

三、当自己的某些想法被人察觉,会有意地以相反的表现去掩饰

相信很多人都见到过这种事情,在情窦初开的年纪,一个男生会对身边的某个女性产生爱恋的情愫,但是大多数人会囿于各种原因,将这种感情深深埋藏在心底,最终默默的关注对方。

然而,“纸里包不住火”,一旦这种暗恋被发现,男生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洗清”自己的“冤屈”,努力声明自己是不喜欢传闻中的女生的。

这属于个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目的就是保护自己心中的一些自认为私密的事情,不让外界知道,以此来达到一种安心的作用,减少内心的焦虑。

之所以说一些相反的话或是做一些与自己内心想法不符的事情,就是因为想要尽力地应对这种内心焦虑,想要暗示自己事实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

与之相似的应对行为,还有将自己的内心焦虑进行转移。

比如一个人在外遭受了许多打击,内心极度不爽,当他回到家之后,往往会想找机会将内心的火气释放出来,所以夫妻之间经常会在丈夫或妻子下班回家之后,由于很小的一些事情而爆发冲突,导致家庭暴力。

所以很多看似沉默的男性也会进行家暴,并且家暴的力度十分骇人。

就是因为他们对外界比较能“忍让”,不愿与陌生人发生冲突,只能与自己的妻子争吵,最终走到家庭暴力这一步。

所以对于我们而言,当我们感受到内心情绪的波动,比如委屈、不悦、愤怒等想法,我们就要学着去进行疏导,否则这种火气会“伤及无辜”。

四、目标与动力越甚,做事时的功效与收益就越差

这一概念脱胎于心理学中的叶尔克司·道德森法则,对于个体而言,无论做什么事,做事之前的动机和开始之后的效率之间存在一种函数关系,其图像呈现“倒U形”。

也就是说,当自变量也就是动力处于一种中间强度时,因变量也就是效率会达到极值。

所以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切忌过于“大肆宣扬”或者“心灵鸡汤”,做事情只要抱着一种信念,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够做到最好。

比如说许多人,尤其是学生,在重要的考试之前会大肆在内心对自己进行鼓励与心理暗示,告诉自己肯定没有问题,只要拿出十倍努力,一定会成功云云。

但是往往在考试过程中,一点点超乎自己想象的题目就会让自己瞬间“垮掉”,最终心态承受不住压力,发挥失误。

所以对于我们而言,只要坚定做一件事的信念,沿着一个方向走,坚持自己的目的,往往就会取得想要的结果。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事情都急不得。

各位看官好,我是汤先生,假如看我文章让您觉得脸上有光,说出去倍有面子,不妨留下您的点赞,有什么指点的地方,也请在评论区留下建议,我都会看,求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