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义赏

【原文】

春气至则草木产,秋气至则草木落,产与落或使之,非自然也。故使之者至,物无不为;使之者不至,物无可为。古之人审其所以使,故物莫不为用。赏罚之柄,此上之所以使也。其所以加者义,则忠信亲爱之道彰。久彰而愈长,民之安之若性,此之谓教成。教成则虽有厚赏严威弗能禁。故善教者,不以赏罚而教成,教成而赏罚弗能禁。用赏罚不当亦然。奸、伪、贼、乱、贪、戾之道兴,久兴而不息,民之雠(chou)之若性,戎、夷、胡、貉(mo)、巴、越之民是以,虽有厚赏严罚弗能禁。郢(ying)人之以两版垣也,吴起变之而见恶,赏罚易而民安乐;氐(di)羌之民,其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不焚也;皆成乎邪也。故赏罚之所加,不可不慎。且成而贼民。

【译文】

春天到就草木生长,秋天到草木就凋零,一定有某种东西在草木的背后起作用,才使得草木生长和凋零,草木本身并不会自生自落。所以说当支配的力量出现时,世间万物都会随之变化;当这种支配的力量失去时,万物就不会发生变化。古代的人们探究导致万物变化的关键,所以万物无不为他们所用。赏罚是君主用来治理臣下和民众的手段。要是所实施的赏罚符合道义,那么忠信、亲爱的规律就会得到彰显。彰显越久就会越助长这种风气,民众就会像处于本性一样地信服遵从它们,这样就是教化的成功。教化成功,那么虽然有重赏严威也不能改变禁止,所以,善于教化的人,不用赏罚,都可以养成好的社会风气,教化成功后就是使用赏罚也不能使它被禁止。但是如果使用赏罚不符合道义,就会形成一种坏的风气,奸诈、虚伪、贼盗、混乱、贪婪、暴戾的风气就会兴起,长久兴起而不停息,百姓的仇恨就会养成习惯,塞外边区的少数民族就是这样,虽然有重赏严罚也不能使他们改变。楚国的人用两块木板筑墙,吴起改变这种方法却遭到楚国百姓的埋怨。所以用赏罚容易,但百姓却安于原来的习俗也没办法。氐羌的少数民族,他们的人被俘虏了,不担心受到捆绑,反而担心死后身体不能被火化。他们这都成了怪邪的习俗了,一旦形成了这样怪邪的习俗对其中的百姓就会造成伤害。所以实行赏罚不可以不慎重。否则将成为刁民,难以治理。

【内容分享】

天地的运行是阴阳二气的运行,草木本身也有阴阳二气,自然界中草木的生长与凋落是受天地阴阳二气支配的,也就是说草木的生长与调落是受天地影响的,草木的变化反应了天地的变化,草木完全习惯并顺应了天地阴阳二气变化的势能,所以春天一到草木就绿了,秋天一到草木就黄了。“烟花的绚丽是黑夜所赋予的。"万物的繁华是道所赋予的。
司马光说: “易道,始于天地而终于人事。” 古人探究自然界中的这些现象,了解并掌握了它们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使万物莫不为我所用。草木和万民是一样的,都有形、有气、有灵。那如何让万民也如草木一样顺从呢,君主以赏罚为工具来支配臣下和民众,那如何让臣民信服并听从呢,赏罚者必须施加以道义,赏罚有道义人们才会忠信亲爱,时间越长,则会国泰民安,江山社稷才能如天地一样长久。若赏罚没有道义,则奸诈、虚伪、贼乱、贪戾之道会兴起,江山事业则不会长久。
从前晋文公要跟楚国人在城濮作战,召来咎犯问他说:“楚国兵多,我国兵少,怎样做才能取胜呢?”咎犯回答说。“我听说礼仪繁杂的君主,对于用盛大的礼仪从来不感到满足,对于作战频繁的君主,用高明的诡诈之术,也从来不会感到满足。现在要打仗了,您只要对楚国实行诈术就行了。” 文公把咎犯的话告诉了雍季,雍季说:“把池塘弄干了再捕鱼,怎能不获得鱼呢? 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可捕了,把森林烧光了来打猎,怎能不获得野兽呢? 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可打了。用诈骗的方法,虽说现在可以苟且得利,但以后就不能再得利了,所以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这不是长久之计。” 晋文公私下权衡了他们二人的思想,采纳了咎犯的意见,因而在城濮打败了楚国人。但回国以后行赏,却把雍季摆在了首位。文公身边的人劝谏说:“城濮之战的胜利,是由于采用了咎犯的谋略。您采纳了他的意见,可是行赏时却把他放在后边,这或许不符合道理吧!”文公说:“雍季的话,符合道义,对百世有利;咎犯的话,行的是诡诈之术,不符合道义,只能顾及一时。这一时的利益怎能和百世的利益相比呢。” 孔子听到这件事以后,说:“遇到危难之时用诈术,足以打败敌人; 但回国以后,以义行赏,尊崇贤人,足以报答恩德。文公虽然不能坚持到底,却足以成就霸业了。” 天下取得胜利的人很多,可是能成就霸业的才有五个。文公是其中一个,他自己知道胜利是如何取得的,但文公也清楚守住这个胜利更需要的是什么。所以诡诈之术可以取得成功,但若长治久安还要符合道义。如果各种欺诈布满了一个国家,那这个国家就不可能安定,如果是忠爱诚信、相亲相爱的风气充满这个国家,则这个国家必然安定祥和。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法无定法”事情需“圆活变通,应机为上,道义也要顺应自然之理才能应用。”晋文公充分分析了咎犯和雍季的话,认为他们说的都有道理,智慧的晋文公分别在不同的时机发挥并展示了他们的思想。首赏雍季说明晋文公注重的还是国家的长远利益。
(0)

相关推荐

  • 春雷响,万物生,来看古诗词里的惊蛰

    惊蛰,是仲春时节的开始. 伴随着阵阵春雷,三月里的小雨就淅沥沥地下了起来,山谷里的小溪满了,江河的水涨了,气温慢慢回升,万物苏醒,天地焕然一新,人们也抖擞精神,开始了新一年的耕种. 春天是诗意的季节. ...

  • 《淮南子》卷8本经训诗解2衰世主奢纷争民苦

    <淮南子>卷8本经训诗解2衰世主奢纷争民苦 题文诗: 积壤丘处,粪田种谷,掘地井饮,疏川为利, 筑城为固,拘兽为畜,阴阳缪戾,四时失序, 雷霆毁折,雹霰降虐,氛雾霜雪,不霁不止, 万物燋夭 ...

  • 《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

    [原文] 春气至则草木产,秋气至则草木落,产与落或使之,非自然也. 春天到草木就生长,秋天到草木就凋零,一定有某种东西在草木的背后起作用,才使得草木生长和凋零,草木本身并不会自生自落. 故使之者至,物 ...

  • 《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首时

    [原文摘要] 三曰: 圣人之于事,似缓而急,似迟而速,以待时.王季历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里之丑,时未可也.武王事之,夙夜不懈,亦不忘王门之辱.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时固不易得.太公望,东夷之士 ...

  • 《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长攻

    [原文] 凡治乱存亡,安危强弱,必有其遇,然后可成,各一则不设. 故桀.纣虽不肖,其亡遇汤武也.遇汤.武,天也,非桀纣之不肖也. 汤.武虽贤,其王遇桀.纣也,遇桀.纣,天也,非汤.武之贤也. 若桀.纣 ...

  • 《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慎人

    [原文] 功名大立,天也: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夫舜遇尧,天也: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 能够建立浩大的功名,要看天意,但若因此而不注重人自己的主观能动却是不行的. ...

  • 《容斋随笔·卷十四·张全义治洛》

    <容斋随笔·张全义治洛> 唐洛阳经黄巢之乱,城无居人,县邑荒圮,仅能筑三小城,又遭李罕之争夺,但遗余堵而已.张全义招怀理葺,复为壮藩.<五代史>于<全义传>书之甚略 ...

  • 《吕氏春秋》先识览第四全文,翻译赏析

    先识[原文]     一曰: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从於城,城从於民,民从於贤.故贤主得贤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人说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夏太史令终古出其 ...

  • 《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全文,翻译赏析

    孝行[原文]     一曰: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後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於孝.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 ...

  • 吕氏春秋 览·孝行览

    [孝行] 一曰: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後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於孝.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 ...

  • 光绪三十四年万义川银号银圆票壹圆一枚

    光绪三十四年万义川银号银圆票壹圆一枚,九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