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豁达的人生,从苦而不言,喜而不语开始

《菜根谭》这样论述,什么是豁达和智慧:“淡泊之士,多为浓妆者所疑;检饬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此,固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太露其锋芒。”

现代教育本身是传承有序的,很多常识都源自古人的真知灼见。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介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

某县职高面临“招不到学生”“留不住老师”的窘境,当地企业面临“招不到工”的困难。

在有识之士的帮助下,实现了校企合作,企业负责投入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学习环境的改善,带来了生源。

深度 校企合作,解决了对口率的问题。

企业参与学校建设,拥有的优势非常的明显,企业最清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

校园文化建设,在培养人才上,强调四点。

1、动手能力强。

2、品行端正。

3、能吃苦。

4、精气神足。

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从封闭式的军训开始,21天养成好习惯!

校企合作这种职业教育模式,是从德国发源的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一直在推广,从来没有成功地被复制过。原因非常简单,地域文化差异,决定了养成教育内容,任何商业模式都需要本地化的过程。

德国人不遗余力地推广这种教育模式,原因非常简单,制定游戏规则者,利润最大!

本文无意评价,职业教育模式的问题。因为,这不是作者能够透彻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职业教育运行模式,没有好不好,只有适不适合。

只是想说,在文件建设上,这个学校关注的是习惯养成,动手能力强、品行端正、能吃苦、精气神足。

可操作性非常的强。

但不足以成为一种可持续性模式!

人生是一场长跑,是非成败考量的是意志品质。

这是大学校教育缺乏的,甚至可以说是被忽视的!对于一所学校来说,这种定位无可厚非,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但是,对家庭来说,却有些缺欠。每一个孩子都寄托了家庭的希望,勤劳为立家之本,没毛病,但是勤劳致富是不谨慎的说法。

社会分层,古今如此。所有人都成为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本身就是一个冷笑话。

这是不可能的,不合理!

学校教育作为社会选拔人才的一个关键环节,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但是,就高考来说,每年的考生都面临着录取率的问题。

也就是说,你一定要更优秀,才能脱颖而出!

如果才能更优秀?

需要强大的自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选择的能力!

记住,不是选择的权力,而是能力!

孟子在几千年前,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 人"的论断。

就是讲,如何区分社会工作的伦理问题。

绝对是真知灼见,这里的劳心者是指,有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决断力,强悍的分析力。成功者从来不是赢在起跑线上,而是赢在转折点上。

劳力者是指,只知道重复简单的劳动,缺乏思辨精神的人。

一个社会运行是否良好?评价标准很简单,底层人通过奋斗的上升渠道是否顺畅!如果社会阶层固化,就会产生负效应。在根基上松动这种社会结构,这就是国家有300年大限说法的原因。

社会有自己修复问题的机制,非常强大,在调整中,形成了风口,能否成功,就看选择的能力了。

其实,说这些,只是想给家长一点建议,“贵族不是一代养成的。“”

一个家族的成功,关键在于家庭文化建设,古人推崇耕读之家,原因很无奈,就算你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未必成功。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是几代人的积累。

孟子总结自己的人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养成豁达的人生,从苦而不言,喜而不语开始!

好习惯的内涵太深了,无论成败,豁达的人活得更舒服些。

苦而不言,可以这样解读,不抱怨,安静的努力,默默完成蜕变,等待时机,一鸣而天下惊。古人说得极为透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里更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古人制定科举制,原因很简单,给世人一个相对公平的机会,有明确的选拔标准,给底层人一个相对平和的上升渠道。

喜而不语,可以这样解读,不要炫耀成功。花宜半开,酒宜微醉,做人要低调收敛,韬光养晦,才能有所作为,有所不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