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新国标一统天下了?先别做梦!
别高兴太早,还有充电桩改造、升级成本、标准监管等一连串问题呢!“桩桩不一致”或将暂时持续
“车车不一致、车桩不一致、桩桩不一致”,三个“不一致”制约着新能源车驶上康庄大道。尽管国家扶持重点一再倾斜,但充电难问题仍是当下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大掣肘。
抢在2015年底前,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科技部等五部委发布了新修订的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等5项国家标准。这意味着,新标准出台后,充电桩企业要按照新国标设计制造产品。
对于新国标的出台,车主们不免期盼:是否今后充电桩标准将全国统一,我的新能源车终于可以开到哪儿充到哪儿了?
2011年,国家相关部门曾发布电动汽车充电接口等4项标准,基本统一了充电桩的物理接口,在参与新国标制定的北京电庄科技有限公司CEO先越看来,新国标的重点在于统一了充电桩的通信协议,“首先是充电的兼容性问题,也就是说车主找到桩之后能充上电;第二是信息的互联互通,用户要通过某个平台,知道充电桩在哪,充电桩运营商之间也需要平台来解决充电桩的位置信息、状态信息、设备信息;第三是交易的互联互通,每个运营商都有自己的App、充电卡等,需要解决不同充电平台统一交易方式的问题。”
在先越看来,即便充电接口终于在硬件和软件层面实现了统一,但充电桩不统
一、车主不方便,仍是资源浪费。
据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建成充电站3600座,公共充电桩4.9万个,对于这些已经在用的“非标”充电桩该如何处理?先越告诉记者,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改造,一种是回收,但主要的趋势还是改造。目前充电桩分为三类,一类是像国电这样国有企业的充电桩有较充裕的资金改造;第二类是民营企业的充电桩;第三类是私人充电桩,改不改造取决于个人意愿。
于是,问题来了,改造的钱究竟谁来出?“现在,数量庞大且标准各异的充电桩、充电站改造升级成本的负责主体尚不明确,这或许会成为汽车企业和充电桩企业互相推诿的关键点。”上海赛特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庞雷向《IT时报》记者表示。
实际上,新国标的发布不仅意味着充电桩的改造,也意味着新能源车的改造。根据新国标,新能源车既要改造软件上的通信协议,又要改造硬件上的控制导引电路。而对于现在已经使用新能源车的车主来说,虽然是否改造取决于个人意愿,但很有可能发生没有改造过的新能源车不匹配升级过的公用充电桩的情况。国标委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对于通信协议,新旧标准存在一定的不兼容,已有产品需进行软件升级,方可实现和新标准的兼容。
除了兼容性,安全性也是新国标的重点内容。记者了解到,新标准增加了充电接口温度监控、电子锁、绝缘监测和泄放电路等要求,细化了直流充电车端接口安全防护措施,明确禁止不安全的充电模式应用。
2015年以来,全国发生多起纯电动客车、混合动力客车自燃事故。起火原因除了电池自身技术以外,也有部分是因为电池系统管理不完善、通信不兼容与充电设备通信障碍导致的电池过充等引起。“快速充电的电流是非常高的,中间会有安全隐患,而要确保安全首先就需要制定快速充电设施的插头和充电控制系统的统一标准,并且这样的标准能够应用到所有车型上。”一位新能源汽车企业相关人士告诉《IT时报》记者。
实际上,对于新国标的争论由来已久,而其发布也一拖再拖,争议颇多。“比如现在大家往往认为快充站是有人值守的,而未来将会无人值守。如果这样,就必须安装电子锁以保证使用安全。电子锁是安装在充电枪上还是车上,无论是安装在哪一个地方,对原有设备和车的改造成本都不低。最后出于安全考虑,还是决定把电子锁放在桩端。”新国标制定的参与者之一、国电南瑞用电技术分公司副总经理倪峰回忆,为了安全,标准在制定时经历了多轮反复商讨。
未来标准谁来管?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新国标从总体上兼顾了各方因素,也考虑了诸多方面的利益,但尽管如此,问题依然不少。例如,大名鼎鼎的特斯拉还未与国内的充电桩兼容,这岂不是要愁煞那些土豪车主?又如充电新国标的执行和监管没有一个完善的检测和认证的落实机制,如果监管不力,一切都会形同虚设。
“目前只出了标准,国家还没有出台一套标准执行的管控体系,这种情况下出台的标准也就只限于一纸空文。必须从生产开始,对电动车厂商和充电桩行业进行系统把控,甚至需要第三方强制进行检验监管。”汽车行业分析师赵宇分析说。
不过最大的影响是对于不少充电桩企业来说,或许面临着一轮洗牌。“新标准最大的改变就是增加了速率的规定和提升了对电磁安全性的要求,目前充电桩行业很多中小设备厂商根本无法满足这一标准,而高标准也意味着高升级成本,很多企业有可能直接退出这一行业。”先越告诉记者。
自新国标发布以来,一些规模不大的充电桩企业已经感受到了压力。“如果要达到新国标的要求,估计成本要上升20%左右,因此正在寻找新的方向,拓展衍生产品,寻求盈利点。”一家充电桩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运营商必须支持互联互通,做到在充电过程中监控数据的保留,而且必须是完整可靠可追溯,这也是一种门槛。”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副主任刘永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