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里的SIM卡终将消失吗?

当前的虚拟SIM的所有尝试,很大程度上都要受制于传统运营商。聪明的国产手机厂商华为、小米、包括即将发布的几款新机,绕过国内市场,与第三方合作,在“国际漫游”上做文章。即使短期内,我们无法看到国内虚拟SIM的应用,但传统运营商需要思考并预防再次被“过顶”。

再过不到一个月,苹果将发布今年新机iPhone 6s,一如既往,iPhone 6s的多种信息已被“泄密”,其中尤以一种猜想为甚,在手机中内置“eSIM”卡,用户将可以自主选择运营商,而无需再有一张物理SIM卡。这种做法被业内解读为手机终端厂商“抛弃”运营商的时机终于到来。

然而,事实上,国产手机华为早在今年6月便宣布在P8、Mate 7、荣耀6 Plus等设备中提供“天际通”国际漫游服务,用的便是这种“eSIM”技术,但据《IT时报》记者了解,此项服务受到来自运营商和监管部门的压力,华为因此并没有对此业务做大规模的宣传。

小米也在8月13日推出的MIUI7中提供了类似服务“小米漫游”,据一位消息人士透露,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国内将有至少三四家手机终端厂商会在新机中提供国际漫游服务,“未来,这将是手机的标配。”

几乎同时,另一种被称为“云SIM”的虚拟SIMA卡技术也在慢慢发酵,与“eSIM”不同,“云SIM”仍需依托于SIM卡,但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使用户在不同运营商网络之间切换,由于不触及运营商的根本利益,这种方案被不少虚拟运营商所青睐,用于发展国际和国内漫游。

让SIM卡在手机中消失,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9月,史上最严格的手机实名制将实施,能够自由切换运营商的“eSIM”在短时间内,在中国市场上应该还看不到商用。

■IT时报记者 郝俊慧

国际漫游费真的要降了

在新技术的冲击下,国际漫游费或许真的要降了。

  

8月13日,小米MIUI7发布了一项全新功能——小米漫游,首批支持36个国家/地区,包含中国香港、澳门、台湾,马来西亚、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与华为“天际通”48元/1GB/7天和5元/20M的套餐相比,小米漫游在一些热门地的费用大约为0.1元/MB,显得更加便宜。但不管怎样,两者都比传统运营商的国际漫游费便宜很多。

一位接近华为的人士告诉《IT时报》记者,华为应该是和国际上第三方流量采购方达成了合作,由其负责与当地运营商谈判采购其当地流量,当用户在“天际通”App里自行选择所去的国家时,华为通过内置的“eSIM卡”,远程接受该运营商的SIM鉴权信息,也即为手机分配一张该运营商的临时卡,上网时可使用当地资费。

小米漫游并没有详细透露技术原理,但其服务提供方显示的信息为263移动通信,这是一家定位于出境漫游和跨境通信服务的国际移动通信虚拟运营商。 263移动通信副总经理吴斌告诉《IT时报》记者,小米同样在手机终端内部采用了“eSIM”技术,小米漫游使用的是263的全球数据漫游(环球通)业务,由263负责为小米用户直接下发当地虚拟SIM卡。

对于中国虚拟运营商而言,批零倒挂始终是业务难以顺利开展的桎梏,不少虚拟运营商将目光放到了海外。除了263移动,虚拟运营商分享通信也在今年5月宣布推出了“全球漫游本地通”业务,分享通信用户无需更换手机和SIM卡,只要出国前提出申请,下载一个“国际漫游”的业务包,出国后会在原来的中国卡上绑定一张虚拟的国外本地卡,两张卡通过分享的云卡中心合二为一,这样在国外使用语音和短信业务就可以享受国内资费,“现在,我们还在定制设备,不久将正式在市场上推出。”分享通信人士告诉《IT时报》记者。

冲击国漫费的不仅仅是手机厂商。“吉客猫”是深圳优克联公司推出的随身Wi-Fi,根据官网介绍,目前已覆盖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数国家的上网资费为0.05元/MB,或者也可以选择500MB/180天的套餐,法国、瑞士等欧洲国家的这款套餐价为105元。据ucloudlink(优克联)CMO谭竹介绍,吉客猫采用的是“云SIM”技术,无需与国外运营商进行谈判,只需采购当地SIM卡和套餐形成流量池,通过云平台,吉客猫可以自由在流量池中的运营商之间切换,以确保上网质量,而用户的手机和吉客猫通过Wi-Fi连接即可上网。由于绕开了谈判,吉客猫可支持的国家要远远多于华为天际通。

在虚拟SIM市场上,不同阵营的厂商也有着不同的玩法。与其他虚商不同,263移动通信在香港和美国拥有虚拟运营商牌照和网络资源,这让它在与国外运营商谈判时,有着独有的核心网优势,“除了低廉的资费,我们还能利用境外归属地网络,为用户提供特殊的个性化服务,比如迅速设计新的套餐,或者提供免费的视频通话服务。”吴斌认为,互联网企业的进入,将对传统国际漫游市场带来巨大变化。

无论上述哪种方案,都可以笼统将其称为“虚拟SIM”,最终实现的目的都一样:改变出国漫游者只能用自己手机和号码上网,采购当地的网络资源,从而改变现有传统运营商之间跨国结算的模式,以大幅降低资费。

一位电信运营商负责国际漫游业务的人士告诉《IT时报》记者,在不久前的世界移动大会上海站上,多家厂商都展出了类似业务,“这肯定会对我们的国际漫游业务造成冲击。”

难以被运营商接受的“eSIM”

无论何种技术,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都不是好消息。有业内人士惊呼,“eSIM”将彻底革掉运营商的命。如果终端厂商可以通过App自主擦写运营商的SIM鉴权信息,那运营商最核心的资源——码号,将彻底被抛弃,终端厂商可以变身运营商,而传统的运营商“连管道可能都不能好好做了。”

但多名被访者均表示,这样的情形在未来几年内还不太可能发生。事实上,eSIM(Embedded SIM、嵌入式SIM)的技术并不新鲜,早在多年前便有通信业者提出设想,但由于对运营商显而易见的影响,始终未获得大规模推广。直至2010年,为了解决智能汽车M2M(机器对机器)相连的问题(汽车必须事先将SIM卡置入车身,不可能因更换网络而重新打开),GSMA(全球移动通信协会)才开始探索并开发eSIM。

尽管最近有消息称,苹果和三星正在积极试验eSIM技术,并试图说服GSMA尽快将其作为标准明确下来,但从苹果去年在iPad Mini 2中采用类似技术的Apple SIM卡来看,运营商并不买账,美国的Verizon以及欧洲和中国的主流运营商均不支持Apple SIM,而AT&T、Sprint的客户一旦在空白的Apple SIM卡上写入自己的信息,就再也无法自由切换。

2015年3月,GSMA再次发布新闻,宣称将制定新的技术规范,使消费者能够通过自己选择的移动网络运营商来激活平板电脑或可穿戴设备等设备的嵌入式SIM卡。根据GSMA计划,这一计划结果将在2015年第三季度出炉,消费设备远程配置的通用规范预计将于2016年之前出台。

“严格来说,eSIM还是一种码号资源,它依旧需要运营商的支持,只不过将码号从‘硬’变‘软’了,现实生活中,用户自由擦写的可能性并不大。”一位要求匿名的业内人士认为,如果电信运营商不同意事先开放鉴权给采用eSIM技术的终端厂商,那这张“软SIM卡”即便内嵌入手机中,也终究只是一张白卡,而且每次开卡,用户仍然需支付一定的开户费或最低套餐费,自由切换网络并非毫无成本。

中国市场开放未见时间表

“据我所知,中国电信运营商对eSIM是非常谨慎的,因为号码不可控后,运营商将对客户失去掌控力,之前运营商为了获得用户所支付的一切营销成本将付之东流。”通信专家陈志刚表示。

更主要的障碍或许来自政策。9月1日开始,手机实名制将迎来新一轮的严格执行,多个地方运营商已经表示,仍不实名的手机卡,或许会被停机。起码到目前为止,对手机实名制有管控能力的只有传统运营商,终端厂商或者互联网公司,很难承担号码自由转换带来的非实名后果。

据《IT时报》记者了解,推出天际通后,华为受到了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一方面来自国际电信运营商,另一方面,也有媒体透露,华为被工信部有关部门约谈。“目前华为手机在国外仍然要靠运营商渠道,对方对此功能很敏感。”有人士透露,华为内部目前对天际通功能“不太愿意宣传”。

“作为工信部试点项目的携号转网,尚且难以推行,可自由更换运营商的eSIM更不可能在中国短期内获得批准。”一位运营商人士表示。2010年开始,天津、海南、湖北、云南、江西等地开始携号转网试点,但进展始终不如人意,今年7月,工信部表示此工作取得进展,申请成功率达到86%,但并未透露最终转网人数。

虚商和物联网的未来

虚拟SIM的另一条路径——“云SIM”则在寻找新的路径,比如国内漫游。

“已经有十几家虚拟运营商和我们有过接触,而且我们已经和其中两家签订了合同,应该会在他们的漫游业务中使用我们的技术。”8月19日,谭竹对《IT时报》记者透露,合作方是有互联网公司背景的虚拟运营商,此外,来自中国香港和日本的虚拟运营商和中国电信运营商的国际部都与优克联有密切的沟通。

在国内,各大运营商为提速降费做了一系列动作,也让虚拟运营商从中看到了商机,谭竹介绍,通过优克联“云SIM”平台,可以将本地上网流量卖给那些漫游到本地的外地用户,从而大幅降低用户的国内漫游数据费,以此获得客户。以上海电信为例,50元可以买到600M的本地流量或者1.2G的全国流量。假设虚商利用优克联的平台,以70元的价格售卖全国流量,但实际上,当用户来到上海时,他使用的是上海的本地流量包,据此技术,虚商即可以获得差价收益,并得到用户,用户也可以省钱,而以往在国内漫游中,需要不同省公司之间的跨网结算,便被绕过去了。

随着苹果、华为先后加入eSIM阵营,不排除以后国产手机都“跟风”加入。吴斌透露,在未来的几个月里,陆续将会有手机厂商宣布提供“国际漫游”服务,263移动通信将是这些手机厂商的合作方,双方合作模式应该和小米漫游一样,“基于eSIM的国际漫游服务,会像高通芯片一样,成为手机标配。”

谭竹乐观地估计,eSIM和云SIM有可能将来会合二为一,明年底前应该会有一批国产手机、SIM卡厂商、虚拟运营商推出类似产品,“理想状态是,手机内置eSIM做主号码,云SIM作为副卡,主号码仍需属于某个固定运营商,以解决政策壁垒,而云SIM则提供最便宜的流量资费。”

未来给予虚拟SIM的想象空间还是很大的,万物互联的物联网将可能是率先突破运营商限制的领域。前文中提及的汽车制造业便深具潜力,如今几乎所有汽车厂商,都在宣布将在新下线的汽车中植入通信芯片以实现互联。其他工业制造、人工智能领域之间的互联,也都是eSIM的潜在市场。

但吴斌表示,运营商在物联网领域也已开始布局,eSIM虽然短期内难以在通信市场商用,但不排除运营商会推动其在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物联网领域的应用,“甚至可能让运营商从中找到新的定位。”

名词解释:SIM

所谓SIM,其本意为用户识别模块,我们常说的手机SIM卡,其实是一个错误的称谓,其本名应为UICC(通用集成电路卡),它用来确保各种敏感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如联系人、电话号码,以及用户程序和应用,SIM只是为了运营商鉴别用户,而在UICC中占用的一部分鉴权信息。也就是说,SIM是一个完全基于软件的应用,并不需要与UICC硬件绑定。

虚拟SIM和实体SIM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虚拟SIM可以多次擦写,可以承载多个IMSI(用户识别码)。这对于经常出差或变更地点使用流量服务的人来说,可擦写的IMSI意味着可以快速、自主切换所接入的运营商,个性化地选择无线网络服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