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承恩拒援常山(资治通鉴卷二一八之十四)
虽然安禄山横扫了河北,占据了大城重镇,但河北地区的大多数州郡还在为唐朝坚守。常山太守王俌想要投向叛军,其他将领得知后大为愤怒,就借玩马球的机会,纵马踩死了他。
当时信都太守乌承恩部下有三千朔方兵,常山诸将派使者宗仙运带领当地父老往信都,邀请乌承恩率兵前来镇守常山。乌承恩以没有诏命为由而拒绝。宗仙运劝乌承恩道:“常山是战略要地,这里北控燕、蓟地区,南通河南、洛阳,并且有井陉关之险,占据这一要地就等于扼住了叛军的咽喉。前不久因为皇上向南去避难,李光弼大夫收兵退守晋阳,王太守暂时统领后军,想要举城投降叛贼,因违背民意,以至身首异处。大将军您兵强马壮,军令严明,天下无敌,如果能够以国家利益为重,移军常山,与李大夫遥相呼应,那么您所立下的大功大勋将无人可比。要是还犹豫不决,又不加防备,常山一旦落入敌手,信都又如何能够保全!(常山地控燕、蓟,路通河、洛,有井陉之险,足以扼其咽喉。顷属车驾南迁,李大夫收军退守晋阳,王太守权统后军,欲举城降贼,众心不从,身首异处。大将军兵精气肃,远近莫敌,若以家国为念,移据常山,与大夫首尾相应,则洪勋盛烈,孰与为比!若疑而不行,又不设备,常山既陷,信都岂能独全!)”乌承恩不肯。宗仙运又说:“将军不听从我的劝告,一定是害怕兵力单薄的缘故。现在民不聊生,都想报效国家,竞相聚结为兵,屯乡据村以自保,如果能够悬赏招集,用不了十天就可集兵十万,再与您部下的三千朔方兵相互参用,一定能够成就大事。如果放弃常山这样的要害之地不去占据,而拱手送给叛军,而自己占据着信都这样四通八达无险可守的地方想要保全,那无异于倒持剑戟与敌交战,必定会失败。(将军不纳鄙夫之言,必惧兵少故也。今人不聊生,咸思报国,竞相结聚,屯据乡村,若悬赏招之,不旬日十万可致;与朔方甲士三千余人相参用之,足成王事。若舍要害以授人,居四通而自安,譬如倒持剑戟,取败之道也。)”乌承恩还是犹豫不决。
有时候一个战略要地能够决定战略态势,然而是否能够把握,一要看是否有战略眼光,二是要看是否有决断能力。乌承恩空有三千精兵,却不能占据要地,最后果然后败身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