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证明你不是僵尸》经典读后感有感

  《如何证明你不是僵尸》读后感(一):悖论的意义在于,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提升人们的认知水平

  悖论,是逻辑学上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同一个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相互对立的结论,但是这两个结论都能逻辑自洽、自圆其说。悖论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推动人们对于某些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从而提升了人们的认知水平和哲学素养。

  英国社会学博士、哲学研究学者、《哲学家杂志》创办人杰里米·斯特朗姆,撰写的《如何证明你不是僵尸》一书,便收录了28个被哲学界热议的逻辑难题,旨在帮助读者扩宽思维,提升认知高度。

  目前担任新媒体部主编的杰里米·斯特朗姆,还曾出版过《如何破解爱因斯坦的谜题》、《如何正确纪念你死去的猫》、《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等热门哲学类大众读物。

  在《如何证明你不是僵尸》这本书中,作者设置了28个考察读者理性程度的逻辑悖论问题,这些问题将读者拖入到“两难困境”的思考里,通过对这些哲学难题进行推理、思考,我们便逐步摆脱浅层次的思考,将自己的认知水平提升到新的层级。

  作为“哲学悖论”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如何证明你不是僵尸》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哲学家们提出的“千古难题”,这28个哲学难题涉及到逻辑问题、概率难题、思维实验等多个方面。作者提出问题,也给出了答案,但最关键也最有价值的阅读方法则是,我们自己根据故事提供的条件和线索,进行思考,做出自己的解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本书讨论的是哲学问题,但其实也包含了其他学科领域的内容。比如说,本书讨论的“他心问题”,虽然从属于哲学领域,但若说它在某种意义上也可归属于心理学讨论的范围,那么也能说得通。

  对于“他心问题”的讨论,在中国传统经典《庄子·秋水篇》中便有所涉及。庄子和惠子这两位大思想家进行了一次辩论,而辩论的主题则是河中游鱼是否快乐,以及双方如何知道鱼是否快乐。这便是著名的“濠梁之辩”。庄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无法得知并证实他人的心智活动。

  但是在《道德经》中,老子却提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观点,认为他心可知,并且认为能够通过他人的行为来洞悉对方的心理活动,这种人的洞察力和认知力都是极高的。

  在《如何证明你不是僵尸》一书中,作者关于他心问题带领我们展开了一番讨论,并提出了问题。尽管作者给出了问题答案,但其实我们依然可以保留各自的观点。

  书中讨论的他心问题,是一个十分经典的哲学悖论:我们是否真的能够通过他人的行为,证实他人存在某种心灵活动。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那么不妨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观察、体认和思考,得出自己的思考结果。

  在很多人看来,思考哲学问题没有什么实用性,而且浪费时间。但是,如果我们读完这本书,读透了其中的哲学问题,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哲学虽然看起来没有什么实用性,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不思考的理由。并且,如果我们时常读一些哲学著作,以此来训练自己的思考力和认知力,那么我们再去观察、思考自己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就能够自觉地从更多角度切入,而不至于陷入自我设定的困境之中。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最智慧的人应该要不断认识自己。而阅读哲学书籍、思考哲学问题,便是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一个捷径。

  《如何证明你不是僵尸》一书不仅延续了杰里米·斯特朗姆一贯的幽默风格,并且提出的哲学问题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更为密切。通过这些问题,我们不难看到哲学与现实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哲学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物,它也并非那些天才人物才能思考。平凡如同你我,一样能够通过学习哲学,研究悖论,提升个人的思考能力和认知水平。

  不过,我们学习哲学,研究悖论,绝非是为了证明自己如何聪慧,而是认识到个体智慧的有限性,从而变得更加谦逊。同时,通过提升思考的深度,不断提高认知的高度。

  《如何证明你不是僵尸》读后感(二):为什么我要证明我不是僵尸?

  《如何证明你不是僵尸》,不禁要问,为什么我要证明我不是僵尸呢?这真是一个奇怪的问题,但是涉及到哲学即使让人迷惑,也就不那么让人迷惑了。

  《如何证明你不是僵尸》是哲学研究者英国社会学博士杰里米·斯特朗姆的作品。诸如此类的哲学问题的书还有《如何破解爱因斯坦的谜题》《如何正确纪念你死去的猫》《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等,真是让我们脑洞大开。

  两千多年了,哲学家们一直在设计思想实验来挑战心灵,尽自己的力量解决诸如自由意志、个人身份和其他棘手的思想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全部呈现了出来。本书呈现的困境和逻辑谜题也是在还原我们的思考方式。让你思考“如何证明你不是僵尸”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哲学、心理学的关键性思考,有效拓宽我们的思维边界。

  《如何证明你不是僵尸》全书五个章节,共有28个哲学难题。也就是这28个哲学难题又被分为哲学难题的五种类型,包括经典逻辑难题与悖论红球还是绿球?探讨心智与人格同一性问题你的邻居是僵尸吗?再探经典谜题与思维实验,要是蒙提也不知道呢?影响社会与群体行为的谜题罗伯斯山洞会发生什么事?向“信念”和“现实”发起挑战的思维实验:何时信念不再是信念?

  第一种类型是经典逻辑,是非常经典的逻辑谜题。在这一章中,你可以看到以往看到过的经典逻辑推理题目,红球还是绿球?电梯出故障了吗? 乌鸦是什么颜色?人少且幸福的国家最好吗?为什么理发师要逃离小镇?论证有效还是无效?鳄鱼会怎么做?机器人怎么了?……

  举例其中一个难题,电梯出故障了吗?这是“电梯悖论”的另一个版本。

  一个叫池边恰德雷镇的地方建起了一座摩天大楼--比尔·布鲁尔大厦,虽然这座摩天大楼采用零能耗建筑方案和最新的集成光伏技术,可谓建筑学与工程学的双重奇迹,但是大厦唯一的电梯却似乎出了故障。

  电梯是真的出了故障?还是说有别的解释呢?大厦的两个住户--彼得和爱洛伊丝。爱洛伊丝的叔叔雇了彼得做私人家教,帮爱洛伊丝为博维理工学院的期末考试做准备。不幸的是,彼得上课经常迟到,虽说他只需要走出自己的公寓,来到爱洛伊丝的公寓根本不需要出大楼,可他还是总迟到。

  爱洛伊丝指责彼得总是迟到,彼得则解释说,他在乘电梯时遇到了麻烦,电梯似乎总是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为了抵达爱洛伊丝的公寓,他需要乘电梯上楼,但电梯显然更喜欢往下走。这意味着他必须先等电梯从一楼返回,然后才能乘电梯上楼。

  关于迟到,也许彼得明明可以早点出门,但他还是总迟到,并把理由退推给了电梯。不过这还是引起了爱洛伊丝的兴趣,因为她在乘电梯的时候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只不过方向相反。她发现,每次她等电梯的时候,电梯总是往上走。这意味着她必须先等电梯从顶楼返回,然后才能乘电梯下楼。

  显然,他们两个人不可能都是对的,于是他们决定用更严格的方法对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测试。结果,他们惊讶地发现,两种说法都是对的。如果你从彼得住的那层楼搭电梯,电梯到达时更可能是正在下行;但如果你从爱洛伊丝住的那层楼搭电梯,情况则恰恰相反--电梯往往正朝顶楼上行。

  要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关键在于弄清彼得和爱洛伊丝公寓的位置。彼得的公寓靠近底层,爱洛伊丝的公寓靠近顶层。这就意味着,彼得想要搭乘电梯的时候,电梯往往是下行;而当爱洛伊丝想要搭乘电梯的时候,电梯往往是上行的。

  如果想象一幢十层楼的建筑,电梯经过每一层楼要花2分钟。书中的一张表格显示了从早上7:58起电梯的运行时间。你可以看到,电梯往返一趟要花36分钟。而且如果你住在底层附近(比如2楼),那么你需要在4分钟的窗口期内等在电梯间,才可能直接等到上行的电梯。具体来说,你需要在7:58到8:02之间抵达电梯间。除此之外,你在这36分钟里的其他任何时间抵达电梯间,都可能要等电梯下来。由此可见,如果你在7:58到8:34之间任意一个时间点抵达电梯间,要等电梯先下来的可能性比直接乘坐上行电梯的可能性大得多(这正是彼得遇到的情况)。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变量会让情况变得更复杂,所以彼得迟到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忽忽,电梯到底是不是出故障了呢?这虽是难题,但在作者看来,一切只是一个开始。

  第二种类型,心智与人格的同一性的问题。在这一章节中,难题趋向于分开人的肉体与思维,让人在两者之间进行取舍,对人的心智与人格进行探讨。

  你的邻居是僵尸吗?该为无法避免的事负责吗?汤姆还是汤姆吗? 我有做父亲的潜在可能吗?受酷刑折磨的是谁?……

  在这一章的选择,并没有所谓的“对”与“错”,但都非常有意思的。

  第三种类型,从经典逻辑到思维,再到通过思维做实验。在这一部分,几个难题都是从几个经典的逻辑谜题进行地延伸,比如著名的三门问题、火车变轨问题等,延伸或变成另一个难题,再进行深层次探讨。书到这一部分非常值得深思,也许例子并不具有实际意义,但是当我们自己所遇到的难题或者所看到的一些社会现象与此相关时,我们就可以作出更加理性的判断。

  第四种类型,社会与群体行为。这一部分的内容特别接近社会心理学,里面的例子大多是利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解决特定情景下产生的难题。但解决难题的行为,往往违背了日常场景下的“逻辑思维”,可是它又是具有逻辑性的。

  第五种类型是对信念、现实的挑战思维,这部分很难看懂。你处于的现实,其实不是现实,你所在的世界,可能是虚拟世界。

  《如何证明你不是僵尸》,为什么我要证明我不是僵尸?全书只有薄薄的144页,但是可能耗费你整整一个星期也不一定能全部弄明白。

  《如何证明你不是僵尸》读后感(三):这本脑洞奇书,让我觉得“我是僵尸”

  2020就听新闻说,有些社会学家把2020年全球爆发新冠疫情归结为“黑天鹅事件”。那什么是黑天鹅事件呢?于是我去读了《黑天鹅》这本书了解到:黑天鹅事件特指极其罕见,但一旦发生,影响极其巨大、完全颠覆长期历史经验而事前却根本无法预测的重大事件。

  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人或许会好奇,这跟黑天鹅什么关系?这要缘起于一个典故:说欧洲人观察了上千年,见到的天鹅全部是白天鹅,因此所有人都认为天鹅都是白的。后来,欧洲人发现了澳洲,一上岸竟发现有黑天鹅。只看见一次黑天鹅,就足以推翻上千年来千万次观察总结出来的结论。塔勒布把这种事件称为黑天鹅事件。所以之后去理解新冠疫情的解释貌似也对,但这是唯一答案吗?

  有一些学者认为,如果早点发现并准确诊断治疗,或许没有一后续到如此严重的后果。有人说追究原因不能停,但是更重要的是解决遏制当下不断进化的病毒的问题不是吗?......好像问题越来越多了。

  英国社会学博士,哲学研究学者杰里米·斯特朗姆,写了这样一本书《如何证明你不是僵尸》或许能帮助我们摆脱浅层次的思考,在拓展更多的思维的同时,提升我们的认知高度。

  本书作者杰里米1997年参与创立英国哲学悖论体系《哲学家杂志》,目前担任新媒体部主编。他出版了作品《如何破解爱因斯坦的谜题》《如何正确纪念你死去的猫》《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等。

  两千多年来,哲学家们一直在设计思想实验来挑战心灵。历史上一些伟大的思想家都在努力解决诸如自由意志、个人身份和其他棘手的思想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全部呈现了出来。

  这本书中有28个拓宽思维的哲学难题,他们看似难倒绞尽脑汁也找不出答案,但是如果你转变思维又感觉好玩到爆的脑洞挑战,当我们发现人类思维里的bug,或许会不仅理解那些“心甘情愿卖掉自己”并为骗子数钱的人,而且还能杜绝自己变成那样的人。

  人们总是轻易相信自己看到听到的,而对于自己认知以外的事情,大多数持否定态度。就连学者也不例外,在陈春花教授《价值共生》中就说到:有时个体的专业知识反而会成为组织发展一种禁锢。

  她对知识有了一个更加动态的解释:别人知识只是你的信息,你必须对别人的知识做出鉴别和判断并进行转化,而后这些信息才会变成你的知识。所以知识是个动词而非名词。这样的解释是不是打开了我们原先对“知识”的固有思维。

  有一些问题困扰了人类很多年,甚至到现在都没有找到答案!比如我国从古代就开始研究的“长生不老”,现在也没有研发出灵丹妙药。但是由于科技发展认知水平的提升,我们有了很多其他的预设答案。就比如死亡,我们可以通过养生锻炼增强体质,延长生命。

  在科幻小说《三体》中的程心就是通过休眠去到未来。所以人类或许可以实现休眠百年,从而让自己“长生不老”。

  加勒比海盗不老泉

  这本书中看到一篇文章:汤姆还是汤姆吗?说的是公元23世纪,旅行的本质发生了变化。如果想去某一个地方,可以通过远程传送装置,几秒后从位于目的地的复制仪中走出来。

  那么这个人是不是原来的那个人呢?这个复制仪的原理是这样的:在出发地有一台扫描仪会记录他体内每个分子的准确状态,然后销毁他的躯体,同时位于目的地的复制仪收到这些数据复制出一具完全相同的躯体。

  那么你认为这个“人”是原来被销毁的那个“人”吗?书中给出了好几个答案?建议大家来读一下,相信你一定会有种匪夷所思的感觉。

  对于现代高科技智能化的生活,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是手机不离手的。那么这对于作为家长的人来说,如果用不好手机,这部手机不仅对他自己没有任何好处,有可能还会危及到下一代的发展,对下一代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可以修复的恶劣影响。那么这个手机好像成了千古罪人。但是我们有离不开手机,怎么办呢?

  在这本书中有一个思维实验:应该撞死胖子吗?这个血腥的题目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难题。

  有一列无法刹车的高速运行的火车会撞死5个绑在轨道上的人,但有一个方法就是先撞上被困在轨道的胖子,这样就可以迫使火车减速,从而使5个人幸免遇难。那么是1个人死、5个人死还是500个人死?有趣的是这本书也没有告诉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他给了我们几个貌似可行的分析。

  说到这里你更关心的是不是作者给出的几个分析,而结果是什么好像不那么重要了。那么去看看这本书吧!

  这本书成功地把我绕进了人类思维bug的漩涡。它从经典悖论:小而快活最好吗?到关于个人身份和群体行为的理论:你该对无法避免的事情负责吗?再到这个“撞死胖子”思维实验所呈现的困境和逻辑谜题,旨在还原我们的思考方式,同时让我们深入了解哲学、心理学。

  这本书有效拓宽了我们的思维边界,让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用更加宽宏的视角去看待工作生活的问题,就好比文中“手机的问题”看着这本书或许你也会对它有一个更加理性的分析。

  所以能够基于不同的场景采取有效解决问题的思考,正是这本书带给我们最大的收获。

  《如何证明你不是僵尸》读后感(四):启动思维小马达,向28道哲学难题发起挑战

  “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对于爱思考的人,总是在问题面前,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当攻克了一道道难题时,那时的兴奋胜却人间无数种欢乐。

  《如何证明你不是僵尸》一本书,薄薄的一本由28个哲学难题构成的书,却像一座28道门构建的迷宫一样,也如游戏一样,需要读者向每一个难题进行挑战,胜利了就进入下一道关卡,所以此书带来的是对思维的一种挑战,也是对认知的一种提升,更是一种有趣的游戏“打怪”。

  书中的谜题包括逻辑问题、概率问题、悖论,甚至还有自由意志、决定论、人格同一性、他心等一些哲学难题,有些思维方式不走“寻常路”,不能按固定思维去思考,有些问题甚至没有准确的答案,但是只要开动了大脑的思维之键,那就是最好的事情,就证明了你是思维的踊跃者,而不是思维的固化者,也就是“僵尸”。

  在问题面前,我们可以勇于挑战,也可以认清自己的能力。当我们无从寻找正确答案时,这时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谦逊品质,承认认知上的错误或不足,而不是解答不出的懊恼与自卑,这是本书的一个魅力之处。

  本书的另一个魅力之处就是,这里的有的问题答案,正是我们身边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解答,给予我们某方面的明晰指导。

  本书作者[英]杰里米.斯特朗姆,是哲学研究学者,曾出版了《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如何破解爱因斯坦的谜题》等作品。

  在阅读过程中挑战思维,也在阅读中体验乐趣,这就是《如何证明你不是僵尸》一书的不同凡响,快进入迷宫吧!开始闯关吧!

  电视相亲,这样的节目已经不算陌生,有许多良缘由此结成。有缘的两个人是如何从电视上走到一起的呢?

  这是需要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在本书中,《莉兹应该选择谁?》就为这样的电视节目,给出了选择依据,这也成为我们在相亲中,或在想了解对方时的一个依据。

  书中讲到莉兹面对三名男性候选人,其中两名引了莉兹的好感,一名好多方面的得分都高于自己,一名各方面得分与自己旗鼓相当。直觉上,莉兹更喜欢处处比自己强的那位男士,但是她来电视上是想找到能建立长久关系的伙伴,她应该选择哪一位呢?

  作为读者的你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呢?

  我们在生活中常在寻找伴侣时,时常用到“门当户对”,这在很多人看来,这种依据是正确的,且在实践中,得到了见证。

  书中的答案,其主调也是这样的“门当户对”,即“相配假说”:魅力水平相近是决定一段恋情持久的关键因素。

  像《莉兹应该选择谁?》这个问题,有明确的依据,所以判断的逻辑分析已很清楚,答案就自然有分晓,读者也很容易走出这道门,进入下一关中。

  但书中有的问题,却是一直持续了很多年,让许多哲学家都无从得到答案的问题,你在这道门里,就会晕头转向,寻不到出口,也许会产生对自己的思维不再自信的可能,哟,真是那样,你可中了圈套了,大可不必,因为此题就是无解,或是至今还未寻到答案。

  正如本书作者风趣所说:“如果你能找到答案,就解决了过去2000多年来某些最伟大 的思想家都没能解决的问题。显然,如果真是这样,你应该立刻辞职,去做哲学家。这虽然会导致收入下降,但你必将举世闻名。”

  如《何时信念不再是信念?》中,两个深深相爱的恋人,陷入这份爱情如因一个人的离世而不能天长地久的焦虑中。

  一个天使来到他们面前,跟他们做一笔交易:如果他们分开20年,并在此期间不联系,如做到了,天使就会让他们达成永远在一起的愿望。

  这对恋人会接受天使的交易吗?

  这是一个让人头疼又想要的交易,分开20年,对于正在热恋的人,谈何容易?20年,思念充斥着,那会是多么难耐的时光。

  但是熬过了这漫长的20年,又是永远在一起的美好,这是多么的让人向往呀!

  这两难的抉择,如何去做呢?作者给的答案是:这个问题不一定有正确答案。作为读者的你呢,答案明确吗?这就是此书的有趣,没有答案就是答案。

  一本有趣又让你脑洞大开的书,值得去阅读,何况这又似一座迷宫一样,激起你的挑战斗志,一路“过关斩将”,即使一时迷路了,也不用怕,因为问题本没有答案。

  书中的鳄鱼会怎么做、跟我约会吧、我们的进化是为了了解世界吗等28道问题的思索与解答中,你会沉浸在思维中,你会感知自己的认知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那浅层次的思考已不属于你的所属层面了,你的思维跨越了更高的层次,而且更加活跃,更加全面了!这就是《如何证明你不是僵尸》一书,给你的丰厚谢礼!

  《如何证明你不是僵尸》读后感(五):《如何证明你不是僵尸》 |不要让常识限住了你的思考力

  提到僵尸会浮现在眼前的画面是僵硬与冰冷了且一动不动,失去了可以跳跃的细胞和那份灵动的生命力。

  而生活中的我们虽然有跳动的心脏,却过着躺平的生活,像一具活着的僵尸。

  那原因是什么呢?最大的可能我们的思想变成了僵尸。

  有这样一则脑筋急转弯:

  一名杀人犯被判处死刑,他必须在三个房间中做出选择。第一个房间是熊熊的烈火,第二个房间里有一群枪已上膛的杀手,第三个房间里是一群三年没吃过东西的狮子。

  哪个房间对他来说是最安全的呢?

  不知道你看完这个脑筋急转弯,根据脑海里出现的画面,会根据什么做出选择?

  如果是自己的话根据自己想象的痛苦画面的感受,还是想反正都活不成,随便哪一个?

  答案其实很简单:他应该选择第三个房间,三年没有吃过东西的狮子早就饿死了。

  这个脑子急转弯,让我感觉很有趣,同时感受到了自己的思维越来越像一个僵尸,因为不愿意在去深入地思考超出常识以外的事情了。

  如果你愿意在业余时间拓展下思维可以看下这本书,书名是《如何证明你不是僵尸》,这本书很薄,没有长篇大论,没有深奥的知识理论,是由一个个看似平时都听过的小故事组成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社会学博士,哲学研究学者,杰里米·普特朗姆。作者在1997年参与创立《哲学家杂志》,而本书也是从28个哲学难题出发来拓展思维,让我们摆脱浅层次思考,从两难困境开始,提升认知的高度。

  一、打破我们的思考方式,改变自己的认知

  我在一座30层的写字楼里工作,而让大家痛苦的是每天去挤电梯,很多人会认为挤电梯是正常的事情,想不挤那么就要提前出门,这样就不会在电梯高峰期乘坐时,出现拥挤、迟到等现象。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爱洛伊丝住在大厦的30层,而他的家庭教师住在同一座大厦的1层,每天晚上7点家庭教师去给她补课,可是每天还是迟到,这样爱洛伊丝很不满意。家庭教师的解释是,每次乘坐电梯时,电梯似乎总是朝着反方向移动。

  这是为什么?是电梯真的出故障了吗?

  物理学家马文·斯恩特和乔治·伽莫夫提出了“电梯悖论”。

  首先我们要清楚家庭教师所在的公寓是最底层,而当他想乘电梯的时候,往往电梯是正在上行中,他在等待下行中。而对于爱洛伊丝而电梯正是在上行中。电梯大部分时间是在运行中,并不是在每一层随时等候乘电梯的人,并且在时间还会出现,每层都有要上和要下的乘客,这就在时间上加以延长。

  所以,他们所处楼层不一样,看到电梯的指示也会不一样。

  生活中的我们也是这样,当我们所处的位置不一样的时候,角度便发生了变化,而我们大多数人也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进而发表言论,让一些不同位置上的人不认可,不理解,或是形成冲突。

  就像这个世界真的是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吗?全世界的国家都会认为乌鸦是不吉利的吗?当然也不是。

  常识上的认知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常识性的认知让我们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其实生活中还会有我们不知道的另一部分,所以,我们在思考的时候不能只是从我们知道的几个点去想问题,而需要展开或是换个方向再深入地去研究下问题的可能性。

  二、轻信是人们的一种本能性的常识

  伯特兰·罗素说:“人是轻信的动物,必须相信点什么。如果这种信念没什么好的依据,那坏的依据也行。”

  前些日子办公室斗争很严重,各种真真假假的信息为茶余饭后加了不少佐料。可是风平浪静后,人们依然会道听途说,没有真的事情,假的可以听一听,讨论下。

  当一些事情变成乌合之众的时候,往往真假难辨,如果你不想随随便便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除了思考方式以外还要加强我们的心智成长。

  豪尔赫刚刚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上,小镇有一群诡异的家伙,自诩“捉鬼队”,便认为豪尔赫是一具僵尸。不管他如何解释自己不是僵尸,依然不能改变“捉鬼队”那些人的想法,

  “捉鬼队”给出的解释是僵尸和人一样,唯一区别是僵尸的内心是死的,没有感受的,而人是有的。于是豪尔赫还是被处决了。

  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困境,因为他遇到了哲学家所谓的“他心问题”,简而言之:鉴于无法得知别人的内心状态,我们怎么才能确保他们是有心智的?“人能展现某些行为”,似乎不能证明他们有心智,因为机器人也能展现同样的行为,但是它们没有心智。所以这些人认定豪尔赫可能是机器人。

  所以豪尔赫正面回答很容易被驳回,但是如果他是机器人那么活与不活可能也没有区别,因为出来人也感受不到疼痛感。

  这就像一个正常人与一群精神病人在一起,那么正常人可能被判定为是精神有问题的那个人。所以人的成长不仅是思考的方式也是心智上的一种成长。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所以人生处处是成长,时时刻刻在成长。

  三、现实与信念并不冲突,但不能完全吻合

  苏格拉底说:“我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此乃真知的意义。”

  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大卫和尼古拉深陷爱河无法自拔。经过一段恋爱期他们意识到爱情不可能持续到永远,因此他们很焦虑。这时天使出现了,和他俩做笔交易,如果两人分开20年,并在此期间没有任何联系,且不能中途改变主意,天使便会解决死亡问题,让他们两人永远在一起,同时天使也保证在这20年里他俩都不有任何改变。

  如果是你,你会接受这笔交易吗?

  其实这个回答没有什么正确答案,因在条件里出现了永生,我们都愿意相信相爱的人在一起可以永生,可以永远地幸福在一起。其中的问题是“愿意相信”和“真的相信”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分开20年,期间会有痛苦和思念,但结局是美好的,却不能代表结局后发生的其他状况的出现。如果不分开,也不代表就不能幸福地在一起,但是面临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

  有信念是美好的,是一种精神力量支持我们的生存下去,但是只有信念却看不到现实生活中的残酷,依然会存在各种问题,其中包括信念是否会坚持下去。

  现实和信念就像事情的两面性,开头和结尾也许会重合会一致,但是在大部分人中过程往往是现实打败了信念。这边让我想起了罗曼罗兰的那句话: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所以,现实与信念并不冲突,但不能完全吻合。而我们可以做到不忘初心,尽力而为就好。

  如果你有时间,愿意在游戏中进行新的思考,多些新的认知,可以看看这本书《如何证明你不是僵尸》,所有的问题,所有的疑惑都是从讲故事开始,从故事中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多一些常识以外的思考,每个章节后面都有两个脑筋急转弯,寓教于乐。

  如果我们不是思想的僵尸,那么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当我们感受到更多的可能性,我们的生活会更像哲学,有些难以理解,有些趣味,有些真实,也会更加有色彩。

  改变永远都是从思考开始,然后去行动,最后发现不一样的结果。

  《如何证明你不是僵尸》读后感(六):难得要死,又好玩到爆的思维难题,你敢来挑战吗?

  请说出连续的三天,不许用到“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这几个词。

  这三天是哪三天?

  你知道答案吗?

  其实这题目与高数相比,简直是太简单了,但是你会发现,它很容易就把你带入歧途,当你陷入自己的认知中时,在根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就会跟着语境的线索做出判断。

  两千多年来,哲学家们一直在设计思想实验来挑战心灵。历史上一些伟大的思想家都在努力解决诸如自由意志、个人身份和其他棘手的思想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全部呈现了出来。

  社会学博士、哲学研究学者杰里米·斯特朗姆,于1997年参与创立《哲学家杂志》,出版作品《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如何正确纪念你死去的猫》《如何破解爱因斯坦的谜题》等有趣的哲学书籍。

  《如何证明你不是僵尸》正是杰里米的新作,他通过28个拓宽思维的哲学难题,发现人类思维里的BUG,它们骗过了世上众多伟大的思想家,那你是否有信心来挑战呢?

  彼得和爱洛伊丝住在同一幢大厦里,如果他们两相见,根本不需要走出大楼,只需要走出自己的公寓,坐上电梯就可以。

  但是,彼得发现,他们大楼里的电梯出了问题。为了抵达爱洛伊丝的公寓,彼得需要乘电梯上楼,可是电梯却在往下走。这就意味着他必须先等电梯从一楼返回,然后才能乘电梯上楼。

  而爱洛伊丝却发现,每次她等电梯的时候,电梯总是往上走。这意味着她必须先等电梯从顶楼返回,然后才能乘电梯下楼。

  显然,他们两个人不可能都是对的,于是他们决定用更严格的方法对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测试。结果,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两种说法都是对的。

  如果你从彼得住的那层楼搭电梯,电梯到达时更可能是正在下行;但如果你从爱洛伊丝住的那层楼搭电梯,情况则恰恰相反——电梯往往正朝顶楼上行。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电梯出故障了吗?还是说这种怪事有别的解释呢?

  想要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关键在于弄清彼得和爱洛伊丝公寓的位置。彼得的公寓靠近底层,爱洛伊丝的公寓靠近顶层。这就意味着,彼得想要搭乘电梯的时候,电梯往往是下行;而当爱洛伊丝想要搭乘电梯的时候,电梯往往是上行。

  这么一说,也许你已经恍然大悟。日常中,我们所见到的电梯运行大多是在底层和高层之间,因此当底层的居民等电梯的时候,电梯很可能是处于他的上方。所以,他看到的第一部电梯往往是下行的。而对于高层居民来说,情况则恰恰相反:大部分时间,电梯是在他所在楼层之下运行,因此当他等电梯的时候,电梯往往处于他的下方,他看到的第一部电梯会是上行的。

  这就是物理学家马文·斯特恩和乔治·伽莫夫提出的“电梯悖论”。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变量会让情况变得很复杂。例如,电梯很可能会闲停在1楼,这将提高一楼等到电梯就可以直接上行的概率。不过,在只有一部电梯的建筑中,情况通常都符合前面提到的基本模式。如果你住在底层附近,那么你等电梯时它往往是下行的;如果你住在顶层附近,那么你等电梯时它往往是上行的。

  我们如鱼生活在水中一般,生活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可是,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却并非我们所见的那样平凡。

  在电梯发明人伊莱沙·格雷夫斯·奥的斯的眼里,电梯是一个巨大的成就;在我们普通人的眼里,电梯是一个了不起的代步工具;而在哲学家的眼里,电梯成了证明某个现象的证据。

  电梯还是电梯,只是它在不同人的眼中,展现出了不同的特质。

  人亦如此,我们可以是父母眼中的子女,是孩子眼中的父母,是另一半眼中的人生伴侣,是朋友眼中的挚友。

  我们到底是谁?我们就是我们,既是子女,也是父母、伴侣、挚友等等,只有这些合而为一,才是完整的我们。

  豪尔赫刚搬了新家,但他的新邻居们似乎认定他是僵尸。这让豪尔赫感到不安,因为有流言说,他的邻居们很讨厌这些非自然生物,会在天黑后将木桩钉入它们身体里。

  豪尔赫向邻居们解释说,自己不是僵尸,只是一个普通的房地产经纪人。但解释的结果并不理想,因为邻居们认为,活死人也会以买卖房屋为生。

  邻居们解释说,僵尸的身体构造跟人类一模一样,行为举止也跟人类一样,它们会一样成家、上班、运动、看电视。如果用刀刺伤僵尸,它也会痛苦地哀嚎。

  不过,僵尸与人类存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别。僵尸的内心是僵死的。它们没有意识、没有思想,也没有感觉。它们看起来似乎有经验和情感,会感到愉悦和痛苦,表现得像是有意识,但实际上并没有。

  而且,邻居们还说,他们从僵尸专家兼学校图书馆馆员那里得知,豪尔赫确实是僵尸。但在将他处决之前,他们给了他一个为自己辩解的机会。

  豪尔赫应该对邻居们说些什么,让他们相信自己是有意识的呢?

  豪尔赫陷入了两难的困境,他遇到了哲学家所谓的“他心问题”,也就是鉴于无法得知别人的内心状态,我们怎么才能确保他们是有心智的?

  也许豪尔赫可以用很多论证的方法为自己辩护。例如,用刀刺伤自己,会感到疼痛并大叫,其他人用刀刺伤自己时也会大叫。这样可以证明自己和其他人对某些事的反应是一样的。

  但邻居们可以简单地反驳说,这个推论把它要证明的东西当作了前提假设:如果你的身体与正常动作的人类相同,那么你就拥有精神世界。但这并不符合逻辑,因为僵尸也能像人类一样行动,但没有任何意识。

  当然,豪尔赫还可以回答,尽管在某些可能存在的世界里有僵尸,但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并没有那玩意儿,因为我们的世界存在自然法则,将“大脑的物理属性”与“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

  而对方可以简单地否认“大脑”加上“合适的自然法则”足以产生意识。尽管豪尔赫可以提出很多强有力的论据,否定自己是僵尸的可能性,但他无法排除所有可能的质疑。

  这种对终极现实的研究,就是形而上学。查尔斯·鲍恩曾形容形而上学的哲学家是“在并没有黑猫的暗室里寻找黑猫的盲人”。而伏尔泰说:“听话的人不理解,说话的人也不理解,那就是形而上学。”

  既然,我们与他们的“心”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他心的问题终究是个难解的世纪大题,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自己,做好自己,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坦然面对可能遇到的困难。

  既然,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更加无法改变未来,那只有好好对待现在,才不枉来人间走一趟。

  一名赏金猎人在追踪臭名昭著的“三熊帮”时,她只知道这是由一雌一雄和一个烦人的小家伙组成的团队,目前藏在森林公园里。

  猎人独自待在公园的一顶帐篷里,可以听到外面传来的噪声。虽然还不清楚噪声的来源,但他怀疑可能是大而毛茸茸的生物。

  到目前为止,他听见了窸窣声、偶尔的鼻息声和可能是嚼麦片包装盒的声音。这让他感到害怕,盘算着怎样呼救。

  幸运的是,他的帐篷搭在指定的露营区,所以周围有很多露营者。但他觉得,即使那些人听见了他的呼救,也不一定会赶来救援。

  他推论如下:

  如果他大声呼救,可能会吸引在帐篷外面弄出噪声的庞然大物。

  因此,为了让呼救的好处大于风险,他必须确定别人听见呼救会来帮忙。

  他知道能听见呼救的范围内有其他人,但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前来帮忙。

  在这种情况下,赏金猎人应该怎么做?如果有人听见他的呼救,会赶来救援吗?

  这个问题没有准确的答案,也不需要我们分析逻辑或是进行有悖直觉的思维,只需要判断我们在特定情况下最可能有的反应。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目击事件的人越多,其中任何一个人参与其中的可能性就越小,这叫“旁观者效应”。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与“从众心理”有关系。人们会从其他目击者手旁观的做法中得到启发,认为如果眼下的情况确实需要采取行动,那么其他人肯定早就挺身而出了。

  但在人类生活中,还有另一种现象,同样是在露营地,当有一个人发出求救尖叫时,无数闪烁的光点汇聚到了一点。数十名露营者携带的提灯和手电筒发出的光芒,指引人们冲去援助那个尖叫的人。

  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人们在这种情况下之所以愿意参与,是因为他们共处的环境引发了“共生”的感觉。

  也就意味着,哪怕是不认识的人,只要是能感觉到某种命运上的共同纽带,在遇到麻烦时,都会愿意互相帮助,这就是共生因素。

  人类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哪怕我们生而为人,依然不能全然了解人类的一切想法。

  从经典的悖论到关于个人身份和群体行为的理论,再到思维实验,《如何证明你不是僵尸》呈现的困境和逻辑谜题旨在还原我们的思考方式,同时让我们深入了解哲学、心理学里的关键性思考,有效拓宽思维边界。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哲学和心理学都是高深的学问,不是普通人能涉猎的。却不知,不管是哲学还是心理学都是对人类社会的研究,也就是我们在研究自己,了解自己,还原真实的自己。

  难道你不想了解自己吗?不要明明白白地活着吗?

  既然想,那就行动吧,也许你会发现那个与众不同的自己,那个可爱快乐的自己,那个美丽动人的自己。

(0)

相关推荐

  • 这本脑洞奇书,让我觉得“我是僵尸”

    2020就听新闻说,有些社会学家把2020年全球爆发新冠疫情归结为"黑天鹅事件".那什么是黑天鹅事件呢?于是我去读了<黑天鹅>这本书了解到:黑天鹅事件特指极其罕见,但一 ...

  • “悖论思维”能帮你更好地看问题吗?Can the‘paradox mindset’help you?...

    “悖论思维”能帮你更好地看问题吗?Can the‘paradox mindset’help you?...

  • 诡辩真的没有意义吗?芝诺悖论到底想表达什么——哲学起航

    这是单华伟的第一百五十五篇原创文章 | 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熟悉哲学史的读者都知道其意义所在:因为水的流动,河流的河床 ...

  • 理气论

    虽然张载.二程论气时曾涉及理,或论理时曾涉及气,但理.气并不是作为相对待的范畴明确提出的,将理气作为相对待的范畴明确提出的,应该从朱熹说起.         理气范畴,或理气问题,是指存在与存在方式. ...

  • 盘点那些常见的悖论,带你走进思维的深处(上)

    盘点那些常见的悖论,带你走进思维的深处(上)

  • 《家庭焦虑情绪手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家庭焦虑情绪手册>读后感(一):养育不焦虑的孩子,从自己不焦虑开始 你是否总是自卑.内向.害怕与人交往? 你是否被生活.工作.存款.房子车子.亲子关系压的喘不过气? 你的孩子是否不愿意与 ...

  • 人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点击加载图片 <人生>是一本由路遥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9.00元,页数:1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 ...

  • 《小时候:丰子恺写给孩子的散文》经典读后感有感

    <小时候:丰子恺写给孩子的散文>是一本由丰子恺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

  • 消除考生考前焦虑情绪,良好家庭氛围最重要

    [家教智慧 第470期] 消除考生考前焦虑情绪,良好家庭氛围最重要 有两个同事,孩子今年都要参加高考. 同事甲从春节后,家里的电视就没再开过,孩子一回家就吃饭,吃完饭,孩子该做作业就做作业,该睡觉就睡 ...

  • 简单自消紧张焦虑情绪

    七个方法让焦虑烟消云散 首先问你自己,你的焦虑是否有效或无效.你的焦虑是否会在未来一两天带来一系列行为?你会做些什么来消除这种焦虑?它会一项项地发展下去吗?如果不是,这是无效的焦虑. 第二点就是,你是 ...

  • 读《红色经典》有感

    文/戴荣洁 <五律.中共一大> 明灯承永夜,青史南湖写. 国破恸山河,中兴争上下. 红船百载情,热血千秋洒. 砥柱挽狂澜,初心恒不舍! <长相思.罗霄山> 罗霄山,井冈山.膏脉 ...

  • 佟大为分享育儿经验,焦虑情绪大可不必,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方式

    要说到如今最火的话题,莫过于教育,尤其是在<小舍得>火热播出后,全民都将视线聚焦在"鸡娃"的培养上,很多粉丝一直在互联网上呼吁:要禁播这部影视剧,其实,在孩子教育过程中 ...

  • 冥想静心缓解焦虑情绪

    当你有焦虑烦恼的时候,请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冥想静心,保持缓慢呼吸,接触焦虑感. 下面两个版本请选择自己喜欢的. 喜欢哪个版本就一直听,每当自己心声烦躁情绪的时候就可以打开收听. 主要是呼吸要深长平稳, ...

  • TED | 如何解决焦虑情绪?

      编辑 | Francis.L " 焦虑症是最普遍的心理健康障碍之一,全球14人中有1人可能受到影响.它不仅影响人们的睡眠.工作,甚至还有引发抑郁症,很多人通过药物治疗的方法企图解决焦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