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二十、第二道分水岭

要说起古代中国的统治思想,一般书面回答都是儒家思想。至少皇帝们是这么说的,他们供奉的是孔子,官方唯一指定教材定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儒生成了士大夫和文化人的唯一标签。这种观念的正式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但是形成却是在汉文帝时代。

其实在先秦时代,并没有一种所谓官方指定统治思想。夏、商只有个模糊的概念,那就是家天下。到了周朝正式确立了宗法制,统治者不称帝改成王,从法理上确立了继承人顺序,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周朝人民的思想是很开放的,看《诗经》里边的描述,简直是周朝人生活场景的再现,诗经最爱歌颂的是青春期的爱情、老百姓对官府的吐槽、文艺青年对社会现实的忧郁等等。总之呢,那是个没有主旋律的时代。

到了东周时代开始乱套了,诸侯也不按规矩朝见天子了,各国一言不合就约个场子开始火拼。这就是孔子所痛心疾首的:礼崩乐坏。其实不光孔子,那时候的文化人都在对社会有着思考,这些人中的佼佼者开始建立学说,这才有了百家争鸣,中国进入了第一个思想大繁荣的时期。很快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纷纷开坛立说,一大批思想家脱颖而出。

这各种学派就像一个个生产厂家,他们的思想就是个子生产的产品,客户就是各国的君主。产品分三六九等,好比有的是营养品,只管营养不管口味;有的是烟草产品,上面写明了吸烟有害健康;有的是体育用品,有的是通讯用品,到底客户买哪个?完全看需求。

这里边有有个问题是容易产生误区的,诸侯选用哪种学说,并没有唯一性。各种学说完全可以混着用,并不是说选了其中一家,就不能用别家的。最典型的就是秦国,活用了全部学说,只不过商鞅之后所有学说都以法家为主导。那到底哪种学说能沉淀下来,还是客户说了算。

诸子百家的界限有时候是很模糊的,比如儒家和道家,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孔子数次问礼于老子,为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样,儒家和早期法家也有相通的地方,孔子对管子的学说就很欣赏。兵家、阴阳家、纵横家更是相互借鉴,共同促进的关系。一直到商鞅出现,这哥们抛弃了所有的节操,把法家思想做成了完全为君主一个人服务的工具,这就让商鞅时代的法家跟管子时代的法家泾渭分明,几乎成了两种学说。

各家领袖当中,受社会认可的大师,都被称为“子”,不受社会认可的就没有这个尊贵称号。以法家为例,一提起管仲,当时的人都由衷的挑起大拇指,称之为管子。连孔子都说管仲是拯救华夏文明的大功臣。但是一提起比管仲名气大得多的商鞅,当时的人,尤其是秦国人都会不由自主的竖起中指,由衷的赞叹:呸!没人称他为卫子,但是很可能骂他是个孙子。再往后法家的集大成者李斯,也没混上李子。

但是,当时老百姓最恨的商鞅、李斯等人,那是倍受统治者喜爱。而孔子、孟子、荀子这些被后世帝王推崇备至的圣人,活着的时候却很难找到工作。这就是问题所在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都不如商鞅教统治者如何集权御下。哪怕是恨商鞅的秦惠王,杀了商鞅的人,也得用商鞅的法,因为他屁股位置变了,由太子变成了大王。

儒家学说不可能被统治者信赖,尤其是孟子的学说,敢说民贵君轻,这不胡闹吗?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墨家,在先秦时代比儒家混的更惨。后世帝王也不拿出墨家树立典型,而是选择了儒家。那么说墨家为什么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呢?在当时各门各派中,别管参与政治的程度如何,老本行都是干教育。孔子也好,老子也罢,都是主要干教书育人的活。虽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是哪家都跟墨家不一样。墨家也教学生,但是这个组织不像学校,更像是个社团。加入墨家的弟子,往好听了说像是入了政党,往难听了说就像加入了帮会,这样的组织,谁敢重用?

所以诸子百家当中,发展的最差的就是墨家,发展最好的是法家,人缘最好的是儒家。秦朝时,法家在李斯的带领下,先后击溃儒家和术士,高调的成为了秦朝官方统治思想。自此之后,朝廷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官方指导思想为法家思想。

秦朝的法家思想非常的直白,孟子讲民贵君轻,李斯则说当皇帝如果为人民服务的话,那不就成了百姓的奴仆了吗?因此,秦朝的法令、思想都是为了皇帝一个人服务,这样一搞,皇帝视百姓为粪土,百姓视皇帝为仇雠。真到了天下有变的时候,老百姓对朝廷是群起而攻之,导致秦朝很快倾覆,没有一个人对秦朝报以同情,包括秦国本土的人民和大臣。

所以到了汉朝,刘邦一统天下之后,为了化解百姓心中的怨气,决定不能把皇帝放在百姓的对立面。虽然说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确确实实是互相对立的,但是不能把话像李斯那样说的那样直白。因此刘邦以布衣天子自居,很接地气。他提倡儒家思想,号称以仁治国,开启了帝王拜孔子的先河。

但是刘邦的内心真的是想用儒家思想治国吗?绝对不是。在他的内心,十分欣赏法家治国。所以刘邦并没有恢复“周礼”,而是把秦法换了个温和的皮肤推行下去。刘邦驾崩后,惠帝和吕雉时代,朝廷把儒家的外壳换成了道家,因为这个时代不稳定,吕雉希望别管她在中央怎么折腾,天下诸侯都要无为而治,最好大家老死不相往来。这种统治哲学一直延续到汉文帝时代。这时候贾谊决心规范一下统治思想,当一回皇帝的小棉袄,希望借此得以再度上位。

这时候我们就来看看,贾谊到底算哪家的传人?一般来说,历史上习惯性给他归类为儒家。贾谊的师傅是张苍老师,张苍的老师是荀子,从这一脉来看,贾谊是儒家。但是贾谊还一个老师是吴公,吴公的老师是李斯,从这一脉来看,贾谊是法家。但是吴公在向汉文帝推荐贾谊的时候,说他通晓诸子百家,是个杂家。那他到底是什么家?从他的表现上来看,被贬之前算儒家,被贬之后就是法家了。

贾谊在上书中跟汉文帝讲,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社会风气那是一天不如一天。如今的社会差到什么地步呢?有钱人家的儿子长大了,就以分家的方式来分走亲爹的财产,还理直气壮。穷人家的儿子长大了,挖空心思想找个有钱人家入赘,只要给钱,倒插门也无所谓。亲爹找儿子借农具用用,亲儿子会觉得这是亲爹欠自己一个人情。亲娘拿走一个笤帚,儿子张嘴就骂。儿媳妇给孩子喂着奶还跟公公坐在一排,一言不合还敢公开跟婆婆争吵。总之呢,人们眼里只有利益,什么规矩礼法统统见鬼去。这样的社会风气下,弟弟为了家产杀哥哥,儿子为了财产杀老爹,人们做事的原则是有没有利益,从来不问善恶对错。如此世风日下,人变的与禽兽无异。

社会弄成这个样子,官员却觉得理所当然,不当个事。因为朝廷对官员的考核,并没有人民素质这一项。而且这工作,一般的官员还办不了,得有才华横溢的官员出台政策,才能拯救堕落的民风。

其实贾谊在这段上书中,说的非常中肯。法家治国的结果就是这样,虽然现在仍有人不明所以的把法家和法制划等号,其实法家学说是破坏法制的急先锋,是人治独裁的领航员。法家学说的核心御民之术就是愚民,上智下愚,这才好统治。人的智商越低,知识水平越差,就越回归原始兽性。禽兽逐利而忘义,那就没毛病了。那么怎么才能即改变民风又能保住法家思想呢?贾谊想了个办法。

贾谊的主意是要确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得先确立以官为本的官本位思想。上至太子,下到县令,每一级官员都得有各自的待遇和礼仪。而且,一定要把官员和老百姓区别对待。同样的罪行,老百姓可以受刑,而官员则不能受刑,内部处理就行。这样一搞,就树立了官员的绝对权威,老百姓就会惧怕官员,而官员惧怕更高一级的官员,所有官员都惧怕太子,而太子惧怕皇上,如此,天下大治。

汉文帝一看这建议,靠谱。自此,传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法理上规定刑不上大夫。至于百姓的思想教育问题,一定要官府垄断过来。所谓以官为教,以吏为师。这是典型的法家思想,只不过官方所教的内容是儒家的内容,这才给人以儒家治国的假象。

自此民怕官成了常态,孟子见梁惠王、曹刿论战、墨子在楚王面前跟公输班理论这样的事再也没有发生,能跟帝王讨论的,起初是年俸两千石以上的大臣,后来九品中正制确立之后,在京官员至少也得四品才能跟皇上对话。这种规矩,延续了两千多年。

那么说外儒内法之后改变社会风气了吗?从某个角度讲,确实有一点成效。毕竟读书人相对来说更爱惜羽毛,但是并不能从根源上把社会变成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社会。

总之,外儒内法又是一道中国文化的分水岭,把以后的中国王朝跟以前中国王朝区别开来,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的历史走向。贾谊真的很厉害,他的建议改变了中国延续了上千年的分封制,制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统治思想模式。贾谊的政策全被汉文帝采用,但是,即便是这样,汉文帝依然没有重用贾谊。反倒是出道比贾谊晚,水平比贾谊低的晁错坐着火箭上升。贾谊和晁错同岁,但是贾谊师出名门,可谓是法家、儒家双博士学位,年少成名,出道又早,后期的政策意见句句提到汉文帝的心坎上,那为什么晁错的仕途比贾谊顺利呢?下节再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