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商业和创新的彼岸:“被折叠”的三星

2020年,三星打响了手机创新的第一枪。

海内外媒体的溢美之词我们按下不表,主要有两个亮点值得注意:

一是全新的“粉饼”设计,尽管Galaxy Z Flip是三星旗下第二款折叠屏手机,首次搭载三星超薄柔性玻璃UTG的显示屏,采用翻盖式的上下折叠,但从媒体反馈来看,减少了折叠屏的可见折痕,比左右折叠设计耐用程度更高,这让折叠屏收获了商业化潜力;

二是成本持续下探,Galaxy Z Flip售价1380美元,让习惯了动辄数万、数十万的“概念折叠屏”产品开始具备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能性。

如果说去年Galaxy Fold是在“造神”,后续各家都面临着技术闯关、批量生产等重重难题,那么今年早春这场发布,则试图开启一个真正的折叠时代。

而这一次,中国厂商未能及时并跑,导致三星独秀。它能够如愿以偿吗?

从三星的折叠梦,

看智能手机的形态进化

三星死磕折叠屏,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

饶是如此,折叠屏展现出实用价值的速度,还是出乎我们的预料。

毕竟按照全面屏的进化逻辑,从各种刘海屏、水滴屏、屏下摄影、潜望设计等等,厂商们为了追求更大的屏占比绞尽脑汁、出尽百宝。

而去年2月三星第一款量产的折叠屏手机 Galaxy Fold的发布,就众所周知,扑街了。在后续的评测中问题频出,闪屏、断屏、黑屏、屏幕凸起等槽点络绎不绝,设计缺陷严重,就连三星移动业务负责人高东真也不得不承认——“我在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就匆匆推出Galaxy Fold,现在的情况很尴尬。”为此,原定的4月售卖计划也不断延期,订单被全部取消。

一鼓作气却功败垂成,可能是有了第一次失败的低预期,因此时隔一年后,三星交付的第二款可量产的折叠屏手机Galaxy Z Flip,获得了不少好评,进步不可谓不大。

当然,一将功成背后,是三星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与产业链布局。

用“十年一剑”来形容三星的折叠梦,并不夸张。

众所周知,三星是全球第一大屏幕厂商,从2008年开始就在布局柔性屏产业。

2011年,折叠初展翼。

当年,三星在CES电子展上展示了自家第一个折叠屏设备的原型。这款机器采用了AMOLED屏幕,显示屏可以对折,并且在10万次折叠/展开后,铰链处的亮度仅下降了6%。

当时三星内部研究人员信心满满,认为只需要1-2年就能研发出可商业化的工艺。

到了第二年,就连《华尔街日报》都认为三星的柔性显示屏手机已经“处于开发的最后阶段”。显然,历史证明这一美好愿望已经连续“骨折”了。在2013年相继发布的Galaxy S4和Galaxy Q中,并未看到相关应用。

2014年,曲面折中。

“真·折叠屏”屡屡上不了线,估计三星也觉得总打雷不下雨说不过去了,于是开始寻找“折衷方案”,曲面显示屏就此流行。

实际上,在过去的数年间,曲面就一直是三星旗舰的招牌技术。

2014年,三星一款三面弯曲显示屏的新款Galaxy手机推出,这被看做是折叠屏手机的先遣部队。此后,该技术不断在三星旗舰手机上得到推广,从Galaxy Note Edge到Galaxy S10,可侧面显示的柔性屏幕,就成为三星扩大手机交互视野的独门武器。

2016,强行折叠。

曲面显示在商业市场上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不仅奠定了三星在高端市场的品牌占位,也为其带来了足够高的技术溢价。毕竟,当时三星是唯一一家能够生产柔性屏幕手机的制造商。

“技术驱动”的甜头让三星的折叠梦更加澎湃。甚至一位三星显示器官员对《韩国商报》表示,折叠屏智能手机将在2016年实现商业化。

而三星也的确在2016年推出了一款Valley折叠屏智能手机,有点类似今天我们看到的Galaxy Z Flip,就是由两部分组成,可以在中间折叠在一起。

不过,Valley悄然夭折,另一个折叠屏项目“Galaxy X”取而代之。尽管和“X战警”共享了一个牛逼的符号,但Galaxy X的表现也十分平庸,通过左右折叠的方式,可以从智能手机变成平板,这在当时引发了不少批评。

总的来看,2016年三星在折叠屏上面百般折腾,但都未能在消费市场掀起什么水花。毕竟,左手iPhone右手ipad它不香吗?

谣言四起,Fold难产。

尽管三星在2016年没折腾出个所以然,但这并不妨碍PR稿和谣言满天飞,比如2017年三星在全球移动通信大会(MWC 2017)上展示一款折叠智能手机样机,《韩国先驱报》就爆料说,三星“在2017年第三季度推出10万台折叠式设备”。

显然,这十万台折叠屏手机是没影儿了,因为当时的设备甚至没有向大众展示,只让受邀参会的来宾欣赏了一把。

当年4月,还传出Galaxy Fold手机即将发布的消息,随后就被三星辟谣,表示曲面无边框卖得挺好的,折叠屏敬请期待2019。

到了2018年,又传出折叠屏要大规模生产的消息,三星手机首席DJ Koh又出来表示“为时过早”。

这操作一度让人吐槽,是不是自己放风、自己辟谣来造势??

直到2018年,三星官方终于在社交媒体给了一句准话,表示将在SDC 2018上推出全新体验的折叠显示屏。结果,当年展示的却是一款名为“Infinity Flex Display”的原型机,这其实是沿袭2017年侧曲面无边框显示屏的“Infinity Display”。

最终,Galaxy Fold在2019年2月姗姗来迟。带着1799英镑的夸张身价,和各种屏幕bug的吐槽,终结了三星在折叠屏手机上延宕了将近十年的寸进。

可以说,三星将折叠屏从概念变为了现实,但值得注意到是,其他厂商也并未掉队。

2019年2月,华为、OPPO、小米几乎都相继发布了自己的折叠屏手机。微软也随后推出了首款“折叠屏”手机Suface Duo。苹果也被曝出或将在未来推出一款搭载可折叠屏幕的iPad。11月,摩托罗拉也发布旗下首款折叠屏手机moto RAZR。

而在更早的2016年,联想就曾展示过可以折叠的手机Folio,试图截胡三星。就连柔性屏生产厂商柔宇科技,也打造了一款折叠屏产品FlexPai。

群雄逐鹿之中,智能手机会在2020年迎来折叠屏爆发吗?

折叠屏手机,实壮还是虚胖?

关于折叠屏到底是不是伪需求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好几年。

不少评论家认为,人们对大屏的追求已经到极限了,折叠屏还不如“手机+平板”,却动辄卖出数万天价,技术稳定性和量产也遥遥无期,不是“PPT手机”就是“玻璃柜藏品”。怎么看都不像是能“走花路”的命。

以上都是事实,但我却有另一种看法。

一方面,人类对交互体验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够用”绝不是终点。从功能机到全面屏,更大的屏幕总是意味着更广的视野、更冲击力的观感,以及更多的体验可能,这也让屏幕尺寸增大成为智能手机产品迭代的一条主线。而“手机折叠”同时兼顾了大屏幕与便携性,不仅意味着屏幕更大,交互更酷,还意味着更多元的互动与内容成为可能,在产业生态带动上也有着显著潜力。

另外,技术成熟度也意味着高门槛,在目前腥风血雨的存量市场博弈,无论技术还是形态都已经出现了认知疲劳。经常三月A被吊打,五月B又居上,互相纠缠的文字游戏也是让消费市场呈现颓象的祸首之一。想要激活“冲动型”消费,无论是形态上突破大众审美的折叠设计,还是交互上更具新鲜感,都能刺激消费者打开荷包。更关键的是,技术门槛也让先发者可以在数月内保持“摘果子”优势,这在当下无疑是吸引手机厂商扎堆的重要原因。

至于阻碍大众下手的价格因素,显然也在供应链持续加码、技术日渐成熟、批量化成本下降等的合力下,开始向四位数挺近。作为一款未来概念型产品,价格相较iPhone X还低。而根据DSCC的预测,三星7.3英寸的可折叠柔性OLED面板2019年的成本接近180美金,但2022年的成本将降至90美金左右,降幅约为50%。按此趋势,打开消费市场显然只是时间早晚。

从另一个角度想,折叠屏产品也意味着更高的溢价与利润,一旦投向市场,也能够帮助厂商获取足够的利润来投入研发,进入“储备技术-引领市场”的正向循环,摆脱在“性价比”中缠斗的噩梦。

当然,说了这么多,其实最核心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我是真的很想拥有啊!

当然了,三星的“十年磨一剑”也让我们得以真实感知到折叠屏手机的真正难度。

简单梳理一下,三星到底攻克了哪些产业维度:

1.供应链。

我们知道,折叠屏需要采用备折叠功能的柔性OLED面板,其良率和价格占据了手机的绝大部分成本,这就要求智能手机厂商对供应链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引导力。

三星在折叠手机上的引领优势,其柔性屏产业的协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去年日韩贸易冲突导致的氟聚酰亚胺等材料进口限制,也让三星手机的推出和量产受到限制。

与之相比,中国厂商大部分都与供应链是合作关系,很少具备与上游产业协同创新的技术能力,这也就限制了中国折叠手机产品的创新和问世速度。

2.耐用性技术。

前面我们提到,2016-2018年,三星在谣言和辟谣的边缘反复横跳。其中最主要的限制,就是解决耐久性问题。直到2018年三星显示器公司开发出了一种是柔性OLED面板,其基片牢不可破,并有一个安全贴合的覆盖窗口,其透射率和硬度更适合智能手机,这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而目前,除了三星和华为,2019年其他手机品牌厂商仍处于样机状态,既没有量产计划,发售也一再受限。而华为曾透露,为了达到无缝贴合,其团队对超复杂铰链投入了三年以上的研发。摩托罗拉moto razr也经历了4年的反复打磨,才得以与用户见面。

而屏幕和铰链的改变,也会影响主板、电池、散热以及各种接口的结构设计,考验着厂商的全面协同技术创新能力。目前来看,折叠屏制造技术也将进一步拉开手机厂商的竞争差距。

3.应用生态。

手机形态的变化,也会直接改变手机系统的交互逻辑。从一屏到多屏,智能手机还能够为用户提供哪些价值,这就考验着智能手厂商的系统和应用软件开发生态。

原因很简单,折叠屏手机要打开消费市场,必须提供有针对性的应用App。举个例子,折叠屏最显著的优势是可以在一块屏幕上完成打游戏、看视频、聊天、办公等多种任务操作,而不需要在多个窗口之间反复切换。手机应用如何根据这样的显示界面调整大小、交互,这都需要给开发者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指导来实现。

正如三星移动负责人卢泰文所说,“从技术上来说,多次折叠的手机我们(三星)其实是做得到的。但比折叠屏本身更重要的是,市场中必须有足够多的内容和服务,才能给消费者提供真正更高的价值。”

目前来看,市场上并没有一个完善的内容服务生态系统,如何为折叠屏手机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等待着包括三星在内的厂商来回答。

尽管在2020,我们还看不到折叠屏手机的井喷,但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总是弹奏着相似的音阶。苹果手机的第一代产品也曾被吐槽体验不好,今天,当我们思考下一个移动便携设备的面貌,手机与电脑的界限在模糊,二维与三维正在被打通,虚拟与现实也不再受限。

此时,相信不少人会认同,折叠与5G的叠加,会渲染出智能时代的新交互可能。而作为手机品牌,能做的只有低头躬耕,走向那个笃定的未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