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122篇:读文随笔∣给学生记叙文写作搭建思维支架

给学生记叙文写作搭建思维支架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很多老师平时教作文,主要讲解记叙文的文体知识以及各种写作技法,例如如何审题,如何写开头,如何写结尾,如何进行描写等等。这些知识和技能当然也有用,但对于学生真正提升记叙文的写作能力,作用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我一直认为,只要是写作,不论是记叙文写作还是议论文写作,甚至论文写作,思维都占据着主导地位。一个学生的思维水平不高,哪怕语言再华美,作文水平也无法到达一定的高度。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看,着力点往往在学生写完之后的批改与反馈上,对学生写作的过程缺少实质性的指导,甚至对于学生写作过程中存在的“痼疾”例如素材缺乏、立意不深等束手无策,最终只能求助于大量阅读这种不靠谱的做法。《中学语文教学》2021年第8期发表了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张倩和邱道学两位老师的论文《搭建思维训练支架 助力记叙文构思行文》,这篇论文对教师培养学生写作记叙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首先,针对学生“素材缺乏”“素材老套”等问题,作者认为教师要指导学生列出“事件清单”,提取典型事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力。学生写作记叙文,最大的问题应该说是素材同质化严重,尤其是对于常见的话题,学生写的最多的就是家庭琐事、校园琐事、生活与学习经历等。作者举了一个“爱      在时”的半命题作文,写完这篇作文对于学生而言并非难事,但是要选取典型的、有新意的事件,难度就比较大了。有学生以表现“外公爱我”“我爱外公”等主题,然后依次列出了自己可以写的事件。其实这个环节,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每个人都可以说出与爱有关的事件,相互启发,打开写作思路。列出事件之后,就要求学生对素材进行比较,从中选出典型的、较有表现力的事件,作为写作内容,并写出选取理由、选取标准,呈现思考过程。有学生列出了“外公教我养君子兰,外公去世后睹物思人”“以前的元宵节,外公亲自包汤圆。外公去世后,家人只能吃买来的汤圆,思念外公”等时间,并通过表格的方式呈现了选取的理由和标准。学生在填写选取的理由和标准时,实际上完成一次元认知的过程,形成了素材选取的策略。

其次是如何讲述这件事?那就要选好“叙述方式”,改善表达习惯,增强行文表现力。正如作者所说,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较少考虑素材的组织形式,往往按照时间顺序将若干事件从前写到后,缺乏讲故事的技巧,结构平铺直叙,叙述视角单一,思维固化呆板。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在选择“叙述方式”时就要完成以下构思任务:1.事件是否有主次区别?主要事件是哪些?次要事件是哪些?2.事件间是否有联系?比如扬抑对比、前后铺垫、时间交叉、空间交叉等。3.事件中是否有一以贯之的线索人物或任务?还拿上述事件来说,外公教我养君子兰属于次要事件,而元宵节吃汤圆属于主要事件,文章选择“我”作为叙述者,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并交替使用顺叙、倒叙、插叙等方式。教师还提供了“叙述方式”的表格,包括叙事视角、叙事人称、叙述时序、时间、事件等要目,学生写完这个表格后,事件的排列及其内在逻辑就比较清晰了,也相当于完成了一件事情的叙述框架。不同叙述方式的使用,又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当“写什么事”和“如何写这件事”完成后,学生基本上相当于完成了一次整体构思的过程。按照该框架去写记叙文,可以写出十分优秀的文章。但记叙文要想打动人,还要善于在细节方面进行打磨和构思,这一点也是体现创作匠心之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聚焦“动情点”,展开有效描写,实现思维的聚焦与发散。具体的步骤有二:一是确定“动情点”。主要是梳理事件脉络,画出事件发展折线图,找出情节高潮与个人最有感触的地方,深入挖掘情感价值,细化思想主题,确定“动情点”,实现思维聚焦。“动情点”就是影视剧中的“泪点”,就是那些最能够打动读者情感的地方。有的学生选择了素材、安排了叙述方式后,不注重“动情点”的设计与写作,导致文章的情感力度不够,影响了阅读效果。当然,“动情点”的出现不是作者刻意安排、生硬添加的,而是事件逻辑、情感逻辑自然而然的结果。例如上述怀念外公的文章,其“动情点”就有“全家人想起往年外公亲自包汤圆的情形,全家陷入沉默”“外婆借口给大家另煮汤圆,到厨房偷偷哭泣”“外婆为了不让全家人伤心,强颜欢笑”等。二是表现“动情点”,首先挑出能够突出表现“动情点”的细节,根据其与“动情点”的具体关系确定描写意图,然后进行描写加工,实现有方向有层次的思维发散与创造生成。此时,教师又提供了表现“动情点”的表格,列出了事件细节、描写意图与对象、示例等,学生在“写什么事”“怎么写这件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动情点”出现的情景与细节,这也相当于给叙述的“骨架”添加上了丰富的“血肉”。当然,我认为“动情点”体现的是学生思维与才华的有机结合,是学生阅读量与创作匠心的体现,单纯靠训练还不够。这也需要学生注意搜集经典作品中的范例,将其内化之后进行数量运用。

不过对于“事件清单”“叙述方式”“动情点”等知识层面的梳理,教师可以从教材中选择典型案例进行解说。像《散步》《秋天的怀念》《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等课文,都包含着很多亮点,这些亮点是可以迁移到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另外,对于这三个方面的学习与训练,教师采用的方式是填写表格,这既是一种教学,也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评价,这样就真正实现了学教评的一体化,虽然制作表格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教师能够组织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充分发挥同伴支架的作用,请学生自由充分发表有关“事件清单”“叙述方式”“动情点”等方面的意见,提供更多的新思路、新点子,那这种作文训练的效果会更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