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相处,聪明人不会说这4种话,人缘好,灾祸少

有人说:“你嘴里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好好说话,就是改变命运。” 你说出来的话,可以是利刃,伤人伤己;也可以是莲花,吐露芳香,给你带来好运气。 每个人每天都在说话,如果你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做到积口德,便是将财气、贵气、福气收入你的口中。 一个人想要人缘好,事业顺,少灾祸,就要懂得讲话的分寸。 与人交往,聪明人不会说这4种话,人缘好,灾祸少。

1 不说轻易允诺别人的话。 言不可轻说,若说话更改,不如不说;言不可轻诺,若应诺更改,不如不诺。 不要轻易向人允诺。轻易允诺,会丧失信用。 聪明的人,从不轻易允诺。一旦允诺了,就会说到做到。 有句成语叫“一诺千金”,出自于《史记》的一个典故:秦末时,楚地有个人叫季布,他非常重视承诺,只要是答应了的事,无论有多大困难,都会想方设法办到。所以,当时楚国人有句谚语:“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古人以说出来却做不到为耻,故从不轻易把话说出口。

孔子在《论语》中也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因此,我们平时讲话要再三思量,看看里面有没有“水分”。如果经常喜欢信口开河,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以后再改就难了。 别人有求于自己时,我们也应慎重观察:如果有意义,就答应下来;如果觉得不妥,千万不可草率地许诺。先承诺再观察,是愚者的举动;先观察再承诺,才是智者的行为。 如《量理宝藏论》云:“先许后察愚者举,先察后许智者轨。” 然而,有些人做任何事都不经考虑,别人拜托什么马上答应,这种“轻诺”往往不可靠。 《老子》亦云:“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轻易许诺者,很少会守信用;常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做起来必定有很大难度。

古人说:“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也就是说,极度喜欢的时候,不要许诺给别人东西;极度愤怒的时候,不要回复别人的书信。 为什么呢?因为“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欢喜时说的话,多数难以兑现,容易失信于人;愤怒时说的话,因情绪不佳,往往会不得体。 真正聪明的人,不会因一时兴起就开口许诺,否则,到时候很容易陷入两难的境地。

2 不说不留余地的话。 梁实秋曾说:“人与人相处,本来易生摩擦,谈话时也要保持距离,以策安全。” 任何话,都别说得太满、太全、太过,尽量留点分寸,让事情有转圜的机会,也给人留体面。 话不说满,是为自己留了余地,不至于将来自取其辱,堵了自己的路。 人们常常说,话到嘴边留三分。这三分,其实是余地。说话要留有余地,不要说得太满,才能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进退自如。 猜度人心的不多说,真话不全说,让人感到舒服,自然就给事情留下了张弛、进退、回旋的余地。 俗话说,饭不可吃太撑,弓不可拉太紧。同样,话不可说得太满。

不论在何种情况下,说话都应该留有余地,不把话说的太满。 俗话说,说出去的话,就如同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人生在世,谁都不知道意外和明天谁先到来,话说太满,则会给自己与他人带来无形的伤害。 古人云:“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 了解一个人也不要把话说尽,对朋友也是有的应该说,有的不应该说;责备别人不要太苛刻,言语尖刻会让别人敬而远之。 我们说话要懂得给别人留面子,同样也是给自己留面子。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可能无意间的一句话,就会伤害了别人,而自己却全然不知。

有的时候保守批评,能给人留下改过自新的机会;含蓄表扬,能给人留下继续进取的动力;善意谎言,能给人留下奋起的勇气;适当自嘲,能给人留下回旋的空间;恰当恭维,可以让对方留下满足感。 平常说话时,我们就要留神别把话说满。 因为,此一时,彼一时,或许以后,自己的想法或处境会改变。 任何时候,都尽量不要说斩钉截铁的话,多留些余地。 不妨学学过去的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他的说话之道。 梅先生宽厚儒雅,说话谨慎谦和,学生甚至把他的口头禅编作了一副对子。 联曰:大概或者也许是,恐怕仿佛不见得。 不把话说满,不仅一种稳妥,也是一种谦卑,一种不自以为是的美德。

3 不说没有分寸的话。 《菜根谭》中说:“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其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在说话上,这告诉我们要把握一种分寸,才能做到初见让人喜欢,长久不让人讨厌。 分寸感,是对自己与对方情感的一个准确的掂量,能说什么话,能说到什么程度,如何让对方感觉舒适,其实是一个人最大的教养。 《礼记》中说:“君子约言,小人先言。”君子谨慎说话,小人妄言妄语。谨慎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修养。如果没有把握,不说最好。 在别人问起或事到临头而不得不说时,措辞就一定要谨慎,这样才能不误人,人们也会觉得你是个靠谱、值得信任的人。

不懂分寸的人以直爽来解释自己的口无遮拦,懂分寸的人不仅能让别人听到自己的肺腑之言,也能适可而止地顾全他人的体面。 不懂分寸的人拿庸俗当幽默,以讥讽当取乐,懂分寸的人却能不偏不倚地切合要点,让人会心一笑。 不懂分寸的人为了获取别人的好感曲意逢迎,懂分寸的人总是恰如其分地让人感觉到自己的善意,也不失自己的立场。 把毒舌当幽默,把刻薄当坦率,说到底,就是自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想着一吐为快,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海明威曾说:我们两年学说话,要用一生学闭嘴。 多言的人总给人轻浮的印象,而且“祸从口出”,若你所说的不能比沉默更有价值,更令人心神愉悦,选择闭嘴不言才是聪明的行为。

宁可无话,也别多言。 做人要有界限感,讲话要有分寸。不在别人热情时泼凉水,不对别人的幸福指手画脚是最起码的修养。 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顺风顺水,原因不仅仅在于他们的聪明,也不仅仅在于他们的勤奋,同样也在于他们对人性的洞察,善于把握说话的分寸。 作家贾平凹曾写过一个故事: 朋友有口吃,说话慢。有天路上遇到有人问路,偏偏这人竟也是口吃,朋友就一语不发。过后我问他为什么不说,朋友答道:“人家也是口吃,我要回答了,那人以为我是在模仿戏弄。” 在说与不说之间,朋友为他人考虑的体贴彰显无疑,品行教养可见一斑。

语言是有情绪的,有温度的,不管是对于陌生人还是对亲近的人,说话掌握好分寸都无比重要。 说话没有分寸,口无遮拦的结局往往是伤人伤己。 说出去的话像一把刀,扎向对方心里,同时也给彼此的关系划了深深一刀。久而久之,朋友反目,亲人疏远,一回头发现,只剩自己形单影只。 而说话有分寸,懂得体谅,明白哪些可说,哪些绝对不能说,出口如兰让人舒服,自然更容易让人感觉亲近,从而拥有美妙的关系,更顺遂的人生。

4 不说狂话大话。 饱满的稻谷总是低垂着头,只有空空的稻壳才会仰头向着天。 人也是这样,越没有实力的人越爱说大话。 别人称赞才叫口碑,自我标榜那叫吹牛。 聪明的人,从来不会在人前吹嘘自己。 “满招损,谦受益”,这是老祖宗告诉我们的道理。 做人做事,狂话、大话要少说。 一味高谈阔论,各种自我夸大,以为这样可以让自己看起来高人一等,殊不知,过分的吹嘘自己,不仅得不到别人的另眼相看,还会显得自己浅薄无知,做作虚伪。

大话,说出去容易,要做到很难,一个人,如果总说大话,他迟早会沦为他人的笑话。 北宋有个叫“柳开”的读书人,总是藐视一切、大话连篇。 他对外宣称,孔子是他的老师,孟轲是他的朋友,还给自己取名“肩愈”,字“绍元”,意思是,自己与韩愈“比肩”,将来要继承柳宗元的思想。 后来,因为对两位大咖不满,才改名为“开”。柳开在考进士时,为了显示自己学识渊博,写了一千轴文章,用车装着,招摇地进了考场。但这个举动并没有博得喝彩,反而打了他自己的脸。 因为一个叫“张景”的考生,只交给主考官一篇文章,就获得了赞赏,还被评定为“优等”。 “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从此笑话就传开了。

过度表现自己,只会显得浅薄。 聪明的人,说话低调谦虚,从不夸夸其谈。 有些人总是喜欢说大话,吹嘘自己的能力,等到朋友真遇上事情来找他帮忙时,开始总喜欢拍着胸脯满口答应,而后不了了之。 最终耽误别人的事情不说,更破坏了自己的信誉,为人所不齿。 聪明的人,不说大话,因为他们懂得,大话说多了,就会失去他人的信久任,这是砸自己的招牌。

聪明的人,会把自己摆在较低的位置,做人谦逊,做事认真,他们对待事物,从不夸夸其谈,只会踏实细致做事。 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聪明的人,都懂得谦逊,都懂得收敛自己的光芒。 聪明的人,从不来会说大话,他们只会低调做事,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古人言:“覆水难收”。 讲过的话像是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所以一句话要出口之前,不能不慎思。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