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西安老照片:凭票供应有钱也没用 简单和谐的邻里关系

西安,公元前12世纪由周文王建立,距今3100多年,城市发展从未间断。在这块土地上周、秦、汉、唐等21个王朝及政权在这里建都,是全国公认的十三朝古都,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历史名城”。近段时间风靡网络的《长安十二时辰》更是让许多人梦回唐朝,寻梦长安。

从丰京、镐京、咸阳、长安直至西安,无论是从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到边陲军事重镇,这里作为一座千年古都,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积淀。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城市人口的迁徙和增加,西安城区面积不断扩大。西安新城便是在明清时期老城的基础上开始了规划建设。

在规划中西安城中心为商贸居住区,南边为文化教育区,北边为保护区,东边为纺织工业区,西边则为电器生产基地。

从五十年代开始,在大力发展机械、军工和纺织工业的规划下,西安组成了18个人民公社,商业、手工业全部转为了集体所有制。

尤其是进入到六七十年代,在特殊历史原因的影像下,西安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经济陷入谷底,市场供应紧张,居民生活水平降低。

当时因为生产能力无法完全满足百姓生活需求,实行了计划手段来调控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居民生活物资只能靠分配的定量票据进行实物购买。

在当时按人口分发的粮票、油票、肉票、烟票、火柴票等给经历过的人留下了深刻记忆。在那个时代有钱并不管用,因为没有这些票据,你根本就买不到想要的东西。

不过也正因为生活物资获得不易,也养成了那个时代人们重工作,轻生活,追求艰苦朴素,绝不铺张浪费的观念,并深深扎根在那代人的心里。

那个时代别说浪费了,就是算了又算的计划着过日子,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往往都要捉襟见肘。

六七十年代,尽管生活艰苦,但却是西安人口增长最多的时期,平均每年增加的人口约为7.6万人。这跟当时国家鼓励生育以及中国根深蒂固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传统思想密不可分。

那时候人们的社交方式比较简单而单纯,因为市区内休闲娱乐的场所有限,大多在室外露天或单位集体礼堂进行。

这种因为工作而建立起来的邻里关系,大家同在一个大院,生活水平差异不大,朝夕相处,可以说真正的远亲不如近邻,在日常生活中反而更加的紧密。

街道里敲锣打鼓送喜报

请点一下右下角的“好看”,这对我们很重要,文章将被更多朋友看到!

回复关键字“春运”  我们一起追逐回家过年的脚步

回复关键字“南京大屠杀”了解中国抗战史上最惨痛的记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