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与课堂教学

(本文发表于《上海教育》杂志2018年10B期上)

在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过程中,创新实验班、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成为热点之一。对此,无论在社会层面还是学校层面都存在着文化上的误解。比如,认为创造性、创新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技能只是那些有才华的人的天赋,只有高智商或者天赋异禀的人才能拥有。基于这种误解,人们很自然地就将目光聚焦在那些省市级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上,认为这些学校的生源质量好,智商比较高;这些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则更进一步,还要从已经录取的学生中再进行选拔,以便找到那些天赋异禀的人。

具有高智商或者天赋异禀的人在每所学校、在每个时期都有,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提醒我们,还是要从学生成长的最基础环境——课堂上去找寻问题的根源。

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以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层级。其中,前三个目标与低层次的思维相呼应,后三个目标与高层次思维相呼应。学生在进入课堂学习时,并非白板一块,其中大约一半以上的学习内容是知道的、是领会的、也是可以应用的。我们一直说备课要备两头,备教材、明晰教学的重点;备学生,把握教学的难点。但教师在备课时,很少有人会对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前测,基本上都是在“目中无人”的情况下完成设计自己的教学流程的。因为不了解学生,自然担心学生可能不懂,所以就会在知道、领会、应用等与低层次思维相关的认知目标的达成上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讲解。而那些与高层次思维相呼应的认知目标,最需要时间、最需要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去体验和感悟,但课堂上分配在这些认知目标上的学习时间太少。课堂教学的这一弊端,似乎可以从一个侧面回答钱学森之问。如果这一弊端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无论通过怎样的选拔机制,找到所谓的高智商、天赋异禀的学生,也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的。

翻转课堂是解决上述课堂教学弊端的一个途径。它特别强调学生的前置学习,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来统计和分析学生课前学习中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教师明了学情,知道什么内容该在课堂上讲授,什么内容需要针对学生个别辅导,哪些内容根本不需要讲。这样在课堂上可以节约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将主要精力用于高层次思维的达成上。

对教师来说,教学习惯和教学方式等要需要做出改变和调整,以适应课堂变革的需要。首先,要改变总是对着班级里的所有学生讲相同的内容的教学方式。不同的学生面临的学习困难和问题是不一样的,他们所需要的指导和帮助也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要善于“弹钢琴”,共性的问题集体讨论解决,个性的问题通过小组学习、个别辅导、同伴互助等方式来完成;其次,要改变求同思维的教学习惯,不能总是要求学生发现唯一正确的问题解决方案,让学生明白条条道路通罗马,那些看似笨拙的解决方案的背后,隐含着的往往是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特点;第三,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即兴演讲、现场表演、思维碰撞的机会。萧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这些课堂上的创造性任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功能,如果坚持去做还能改变大脑的结构。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熟练掌握、透彻理解学科的核心知识。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老的出租车司机比新司机往往能更快捷地做出决策,用创新的方式来化解难题,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老司机对地形路况非常娴熟。美国钢琴家基恩去参加一场深夜即兴爵士音乐会,临开场试弹钢琴时才发现组织方提供的这架钢琴音调不准,中间的几个黑色琴键是坏的,踏板也很卡。面对这样的情况,基恩第一个想法就是放弃演奏,但1400名观众在等着他呢。他只能根据这件钢琴的特点来设计演奏的方式,没想到,当他按下琴键的一刻,奇迹产生了,他把这场音乐会变成了一个传奇,现场钢琴独奏的唱片取得了350万张销量的辉煌业绩。所有创造性的问题解决都是建立在特定领域扎实的知识基础之上的。这里的知识基础不单单是熟记学科的那些概念、规律和原理,还包括有灵活的学科专业知识、有对信息加工和理解的整合能力以及能够在新异情境下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

让·皮亚杰说:“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应该培养出能发明新鲜事物的男人和女人,而不仅仅重复前人所为,他们具有创造性,善于发明和发现。同时,他们具有批判性和怀疑精神,不会全盘接受所学的知识。”只要课堂改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质都有可能被激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