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苞蒿,刘寄奴孟娘菜

白苞蒿资料

白苞蒿(Artemisia lactiflora)来自于菊科蒿属,别名鸭脚艾,鸡甜菜,四季菜,广东刘寄奴,甜菜子,肺痨草,红姨妈菜。

多年生草本,主根明显。茎通常单生,茎、枝初时微有稀疏、白色的蛛丝状柔毛,后脱落无毛。

头状花序长圆形,在分枝的小枝上数枚或10余枚排成密穗状花序,在分枝上排成复穗状花序,而在茎上端组成开展或略开展的圆锥花序。花果期8-11月。

产秦岭山脉以南的陕西 、甘肃 、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 、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含挥发油,成分有黄酮苷、酚类,还含氨基酸及香豆素等物质。

全草入药,广东、广西民间作“刘寄奴”(奇蒿)的代用品,有清热解毒、止咳消炎、活血散瘀、通经等作用,用于治肝、肾疾病,近年也用于治血丝虫病。

开头

文中的白苞蒿是在腾冲遇见的,在一户人家的菜园子里有种植,他说味道略甜,植物志中的别名如甜菜子,鸡甜菜等,都提示了他具有甜味。

有网友提到风热犯表的时候,用白苞蒿煮两个鸡蛋,有特别的香味,闻着清香淡雅,通鼻窍,效果很好。

部分地区管他叫活血丹,我们来看文献中关于白苞蒿的资料吧。

孟娘菜

孟娘菜始载于《本草拾遗》。孟娘菜中的“孟”取“兄弟姊妹排行最大的”之意,“孟娘菜”也可译为“大娘菜”。名字平易近人,显示其通俗常见。

白苞蒿别名“四季菜”,四季皆可见,展现其常见性和普遍性,与孟娘菜别名表现出的通俗性互相契合。为白苞蒿可能为《本草拾遗》所载孟娘菜提供了佐证。

《本草拾遗》中记载孟娘菜功效为“味苦,小温,无毒。主妇人腹中血结,赢瘦,男子阴囊湿痒,强阳道,令人健行,不睡,补虚,去痔、瘰疬。

《中国药用植物志》记载白苞蒿功效为“活血祛瘀,理气化湿。用于血淤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食积腹胀,寒湿泄泻,疝气,脚气,阴疽肿痛,跌打损伤,水火烫伤。”

《三明畲族民间用药》中记载白苞蒿可解“心烦胸闷、腰痛、风火牙痛、咽喉肿痛、风疹。”

《广西民间常用中草药手册》记载白苞蒿(四季菜)“味微苦辛,性温无毒。活血祛淤,治跌打损伤、汤火伤及小儿丹毒等。”

以上书籍中所载的性味功效,均与孟娘菜相吻合,进一步证实孟娘菜基原可能为白苞蒿。

本草拾遗记载孟娘菜山人取以为菜,白苞蒿(四季菜)为药食兼用植物,也经常被当作野菜采集食用。

嫩茎叶、嫩苗为其主要食用部位,既可炒食或做汤,也可作主料或配料,凉拌或炒食。从食用情况来看,孟娘菜和白苞蒿的描述是相互契合的。

刘寄奴

白苞蒿收载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中,是刘寄奴的基原药材之一,以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止咳消炎、活血、健胃等功效。

可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肾炎等肝、肾疾病的治疗,也有用于血丝虫病的治疗。

叶中含有挥发油,对喘息型慢性气管炎有治疗效果。

在温度适宜,土壤润湿时,白苞蒿生长迅速、产量高、叶片肥厚嫩绿、质量好。

结尾

白苞蒿的介绍就到这里啦,文献中的资料不够系统,是个在民间应用广泛的植物,民间的知识比文献中更多,希望大家在留言区多多补充。

而他的两个别名,孟娘菜具有古味,可以让我们思考从古至今植物名称的变化,以及各地叫法不同带来的差异,让我们感受到植物名字的统一及梳理传承很重要。

而刘寄奴这个别名,也很有价值,作为被记录在药典的基源植物,种植后便有销路可寻。

不过药典五年一改,把白苞蒿做刘寄奴的是2010年版药典,现行的2015版药典中只有北刘寄奴,是我们前面介绍过的阴行草。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 罗晓朦,宋建琴,宋林强,俞冰,张水利.《本草拾遗》孟娘菜的本草考证[A].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全国药学史本草学术研讨会暨2017年江苏省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2017:4.

[2] 班加骏,刘洋,李程,李保国,齐国辉,顾玉红,舒荣志,顾仁菲.药食兼用植物白苞蒿茎段的组培快繁途径[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03):69-71.

[3] 中国植物志

(0)

相关推荐